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六章 中国清官文化——古代治吏以廉为本      


<



  廉政问题关系到朝代的兴亡盛衰,关系到政权巩固,社会安定。所以,中国古代各朝代有政治远见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官吏的廉洁问题,把廉洁作为官吏必须遵守的重要道德规范,在吏治中遵循“以廉为本”的思想。

  中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即开始倡廉。西周时代,周王把廉洁作为考察奖惩官吏的重要项目。春秋战国时廉政建设有了进一步发展。儒家从政治上强调廉,但真正把廉政从政治高度加以认识并视为关系兴衰存亡者,乃是法家的管子,即管仲。管子把“廉”看做关系国家兴亡的四根柱子之一,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明主治吏,而后治民”的思想指导下,制定了对官吏职守的一系列考核标准,其中特别突出廉政建设:“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谨慎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为了使廉洁的要求得到贯彻,秦王朝还把廉洁要求具体化为“五善”。其中一善是“清廉无谤”,即廉洁奉公,背后没有“打开电视往里看,里面有个杜二蛋”之类的民谣编排咱。有明一代,更是重刑重典地反贪,政府考察官吏时,首要内容便是官吏的守廉状况,朱元璋更是苦口婆心地给官吏们做政治思想工作,要求大家保持晚节。到了清朝,政府初建,百废待兴,政府更需要清官了,英明的康熙皇上煞费苦心地给众官们树立清官典型,期求众多官吏们能以这些典型为榜样,做到“廉以立志”、“廉以律己”。可纵观整个历史,我们看到的现象则是——统治者愈反对贪污,贪污愈是层出不穷,统治者愈提倡清廉,可清廉却是那么的稀有。当然也有例外,一般是一个朝代出一个名清官,宋有包公,明有海瑞,清有于成龙。我们还是逮两个样本说话吧。  


创建时间:05-11-20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