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对周汝昌考证观点(2)



  2曹雪芹的生年
  曹雪芹的生年,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乙未”说,公元1715年,即康熙五十四年;一是周汝昌先生主张的“甲辰”说,公元1724年,即雍正二年。那么这两种说法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呢?按照“乙未”说,曹雪芹在雍正六年曹家被抄离开南京时,已是十三岁的少年了。“秦淮旧梦”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他创作《红楼梦》时,是以江南的曹家为素材的来源。按“甲辰”说,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抄家时他只有四岁,不可能在他心中留下当年繁华的印记。只有在乾隆朝曹家二次中兴,他才能赶上好时光,或到亲戚家平郡王府亲历繁华盛事。因此他创造《红楼梦》的那个贾府,便是以北京的曹家为依托。周汝昌先生坚持“自传”说,把曹雪芹生年和书中的贾宝玉生年相比照,假如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那么乾隆元年他正好十三岁,而且是生活在北京。这是贯穿周汝昌先生整个《红楼梦》考证中的一个时间坐标。下面看一下他的论述: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是日黛玉“泣残红”——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
  按殿版万年书,乾隆元年丙辰:“四月小,二十六日庚寅,亥初一刻四分芒种”普通遇节气,无人细记时刻,只记日期,“未时”云者,殆雪芹随手拈来补足之语。⑦
  几十年以后周汝昌先生依旧坚持此说,在《红楼小讲》说:“至于宝玉为什么单单生在四月二十六芒种节?这就牵涉着历史事实了:原来那日那时,正是雪芹的生日。”并用注的方式讲述他对此的发现和考证:
  我用历法细推时,发现了一个极大的奥秘:自从雍正二年雪芹生辰的闰四月二十六日往后看,次年正四月二十六日为芒种日(已见正文所叙)。此后,再无四月二十六与芒种相叠合的巧例,——直到乾隆元年,这个重要年头的四月二十六日,恰好又巧值与芒种节交会!因此在雪芹来说,乾隆元年的四月二十六芒种节是他自己的一个特大纪念日(中经家世巨变)!我在四十年前推断第二十七回所写,乃是乾隆元年的事,也是有人嘲笑过的;但使嘲笑者惊讶的是,我的推断到今日却获得了确证!⑧
  刘心武在讲到这个问题时,直接点明“周先生关于曹雪芹年龄和生日的推算,您可以去读他的著作,我这儿借用他的学术成果”。并做了详细的解说:
  什么日子呢?就是四月二十六日。作者就很明确告诉你,这一年的四月二十六日是芒种节。我们都知道,每年的二十四节气,并不都在同一天里交那个节气,有的年还会是闰年,同一个节气,相近的各年日期会差很多天。二十四节气有一个芒种,曹雪芹就在书里告诉你,他所写的这一年就是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那么你去查《万年历》,乾隆元年就是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这不是巧合。再加上有的红学家,比如像周汝昌先生他就考证出来,实际上四月二十六日就是曹雪芹的生日!作者之所以这么郑重地来写这一年的故事,就是因为那一年他十三岁了,关于那段时间他的记忆是最完整的,而且这一年生活是最美好的,所以他铆足了劲来写这一年的故事。《红楼梦》里多次明写暗表,贾宝玉在那些情节中,是十三岁。例如第二十三回,写贾宝玉住进了大观园怡红院,就写了几首诗,抒发他四季里快乐闲适的生活。在叙述文字里,曹雪芹就这样写道:“因这几首诗,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抄录出来各处称颂……”又如第二十五回,写贾宝玉和王熙凤被魇后奄奄一息,一僧一道忽然出现,来解救他,癞头和尚把通灵宝玉擎在手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都是表明书里的这位主人公落生十三年了。
  3弘皙逆案
  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新证》对弘皙逆案作了详细的汇录,大都是乾隆对人的评论,未有“逆案”的经过。史书未有明确的记载,他说:“虽然由于文献缺乏,我们对曹家再次惨遭彻底毁败的直接的、确切的案由一时无法列举,因而不能不用间接而曲折迂回的办法来窥测,但曹家最后一次的巨变显然是和这类案子里的下层人物、边沿关系有了株连,其他原因,是否还有,尚待深入研讨。”
  关于“弘皙逆案”,周汝昌先生在《曹雪芹小传》“再遭巨变”中作了描述:
  曹雪芹在“小康”复苏的家庭中的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就告了结束。曹家又经历了另一场变故。由曹雪芹后来的处境来看,这场变故似乎更突然,更巨大,使他家破败得更彻底。
  ……到乾隆四年,以弘皙为首的“逆谋”案件便发作了。
  现在所能知道的情况是:四年十月,宗人府议奏“庄亲王允禄(雍正之弟,乾隆之叔)与弘皙、弘昇、弘昌、弘皎等结党营私,往来诡秘”,请将庄亲王允禄及弘皙、弘昇俱革去王爵、永远圈禁,馀人亦都革爵。
  ……
  曹雪芹家,从雍正末年,经过乾隆改元一段时间,大约维持了为期五年左右的小康局面,到此遂再次、也是最后的宣告彻底败落。⑨
  刘心武先生在《红楼望月》“月色凄迷”和《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日月双悬之谜”和“秦可卿原型大揭秘”都谈到了“弘皙逆案”,至此,这段未有明确的史书记载的事情,被他当作一个历史事件来讲述:
  ……
  胤礽在王位继承中落败后,康熙另外的儿子们展开角逐,最后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雍正得到了宝座,胤礽死在雍正二年,他死后,他的儿子弘皙被以理亲王的身份移出宫去,安排在现昌平区的郑家庄居住。雍正原以为弘皙不过是“死老虎”的弱后代,集中精力去对付其他政敌,谁知曾被康熙喜爱的弘皙却以“嫡王孙”自居,在雍正暴薨、乾隆继位后,竟图谋政变,他在郑家庄另立内务府,一些被雍正厚待过的王爷及其与弘皙平辈的皇族,集结在他周围,在乾隆四年,他们举事,险些成功,不过最后仍被乾隆破获扑灭,也就是在“弘皙逆案”中,曹家才受牵连而彻底覆灭,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在我这极其简要的概述中,你是不是已经憬悟:曹雪芹写《红楼梦》,那素材里隐藏着一个太子胤礽,以及他的儿子弘皙?所以书里借秦可卿嘴说“三春去后诸芳尽”(曹家虽在雍正六年被抄家治罪,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乾隆一上台就实行的怀柔政策使曹家一度回黄转绿,但在乾隆元年到三年这三个好年头过去后,在第四年的“逆案”里,生活里的曹家和书中的贾家,就家破人亡各奔腾了!)。
  按说胤礽在雍正二年囚死后,曹家作为“太子党”无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就都“没戏”了,乾隆既已登位,成为“新日”,哪里还有什么“旧月”,但历史上的情势却是,“太子党”不仅没有覆灭,反而更活跃起来,他们聚集在胤礽儿子弘皙麾下,积蓄力量,频繁计议,寻求时机,以求一逞。……在乾隆二三年时已公然营造出了“双悬日月照乾坤”这一紧张局面,“三春去后”,到乾隆四年,他们想趁乾隆出猎时行刺政变,乾隆不动声色,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粉碎了他们的阴谋,此即“弘皙逆案”,牵连到许多官员,曹家也就彻底毁灭在此一“逆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