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留学史话 作者:吴霓


第四节 台湾地区的留学教育概况



  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是祖国的神圣领土。在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腐朽的清政府遭到了惨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仅向日本支付二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而且还把台湾全岛及所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了日本。日本随即在台湾设立总督府。从此,台湾沦为日本任意宰割鱼肉的殖民地达50年。在这一时期,台湾的留学教育主要依附于日本,留学生主要是去日本留学。如台湾国民党政权的现任“总统”李登辉,就是40年代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的肄业生。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台湾光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台湾同胞结束了长期受日本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1949年以后国民党政府退踞台湾,在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台湾当局出于维护自身利益、巩固其统治的需要,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大力发展留学教育。

  在1954年以前,台湾留学教育仍本着1947年4月颁布的《国外留学规程》办理。1954年以后,台湾的留学教育政策作了多次变更,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前后八次修订《国外留学规程》,留学政策出现时宽时严的波动。如对自费留学的规定:在1954年第一次修订《国外留学规程》时,规定不论公费、自费、奖学金出国留学生均应经过出国考试及格,才能留学;1962年第二次修订该《规程》时,改为自费或奖学金留学生如具备了七个条件之一即可申请免试留学;1969年第四次修订《规程》,取消了自费免试出国留学的九项条款,制订了《国外留学甄别办法》,以甄试取代免试;1970年第五次修订《规程》,将甄试的办法放宽了许多;1976年第八次修订《规程》,取消了自费留学考试。

  留学政策的波动,对台湾留学教育的影响很大。如第二次、第三次修订《国外留学规程》,使得免试出国留学人数剧增,据台湾出版的《留学教育》及其《科学技术年鉴》等书统计,在1962年至1969年的八年间,免试出国人数为12725人,而同期回国的人数仅为1113人。人才大量外流,引起了台湾当局的震惊和社会舆论大哗,于是,便出现了1969年底的第四次修订《规程》,以甄试代免试,对自费留学进行了限制。这样,1970年甄试出国人数为1056人,比1969年免试出国的2561人还少1505人。随着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甄试办法逐渐不适应需要了,于是又几经修订,最终于1976年取消了自费留学考试。同时,将公费留学考试调整为一般大学公费留学和研究所学生公费留学两类考试,还规定公私专科以上学校毕业或高等考试及格的,可以依照《规程》申请或应考留学。

  这样,在1976年出国留学的人数就达3641人,比上一年的2301人还多1340人,以后又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据统计,从1976年到1985年的10年间,平均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都达到5000人,10年共达52 208人,这个数字比1976年以前的26年留学总人数还多1万人。

  在留学的去向上,台湾地区的留学生主要以派往美国留学为主。如1962年至1972年,免试出国留学人数为16 542人,其中赴美国留学的人数为14 023人,达84.8%,这使得台湾自身的教育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台湾当局亦意识到了这一局限性,开始鼓励和特意派遣留学生到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留学。

  台湾地区的留学教育对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据台湾当局1980年的统计,返台留学生在行政机构工作的有1116人,在公营事业及金融机构工作的有1265人,在大专院校任教的有2517人,在中等学校任教的有58人,在医院工作的有165人,在新闻界工作的有118人,在其他部门工作的有1361人。1981年台湾可以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232所大学研究所,其研究生导师多为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的返台学者。

  台湾地区的留学生,出现了以於梨华、丛甦、施叔青等为代表的留学生文学作家;还有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工科博士学位的台湾第一位博士营长吴东明、在德国获法学博士返台后任国民党政府法务部长的施启洋;现任国民党政权“总统”的李登辉,也是60年代在美国获得农学博士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中,尤为令人瞩目的是美籍华人丁肇中和李远哲。丁肇中是50年代赴美留学的台湾学生,后来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李远哲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他60年代赴美留学,后来获得了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荣获诺贝尔奖的华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80年代以后,针对留学人员日渐增长的形势,台湾当局采取了建立海外科技人才档案、官方招揽、允许双重国籍的学者回台服务等措施,积极延揽海外优秀科技人才。这些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据统计,1987年返台的留学人员有2000多人,而同期每年留学的人数为5000人到6000人左右,回台人数达到了外出留学人数的40%左右。台湾地区的留学生,对台湾经济建设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台湾经济跻身于亚洲四小龙之列,与他们是分不开的。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