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作者:陈久金·杨怡


第八章 自成体系的历法



  “日”的概念,来自昼夜交替。但要计算更长的时间,仅用“日”是不够的。比如,用日来计算一个中年人的年龄,就会得出上万的数字,很不方便,这就需要有比“日”大的单位。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发现,作物的枯萎繁茂,候鸟的南去北归,无不与气候的凉暖变换紧密联系。这个周期大约有365天多,于是就以含有收获之意的“年”字来表示这一时间单位。

  月亮的盈缺变化,也是一个明显的周期。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大约要花29天半的时间,比“日”周期长,比“年”周期短,古人称之为“月”。

  历法就是安排年、月、日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规定一年里有多少月,一月里有多少日,一年的第一天定在什么时候,闰月或闰日怎样添加等等。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种历法:太阳历、太阴历和阴阳历。太阳历以回归年为基本周期,一年设12个月(当然,也可将一年设为10个月、18个月等,那么,这时的一个月就不是30日左右了),这里的“月”与朔望月没有关系,是人为创造的计时单位,现行的公历就是太阳历的一种。太阴历以朔望月为基本周期,每月以29天或30天交错安排,12个月组成一年,共354日。很明显,太阴历的“年”与回归年是不同的。现在阿拉伯国家颁行的历法就是太阴历。

  中国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一直使用阴阳历。阴阳历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两个周期,使每个月符合月亮盈亏的变化,每年符合春夏秋冬的变化。但是,众所周知,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反映;日,是地球本身自转的反映;月,是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反映。这三种运动是互相独立的,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不像千米、米、厘米之间是简单的倍数关系,所以,编制阴阳历比编制其他两种历更为复杂。

  中国古代正式的,包括没有行用过的历法,共有102种,改历是很频繁的,改历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历法超前或落后于实际天象。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历法宗旨其实就是使年的平均长度尽量接近回归年,使月的平均长度尽量接近朔望月,并寻找一个合适的置闰周期。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