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作者:陈久金·杨怡


第三节 年月日的安排



  历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闰月怎样安排。在置闰周期废除以前,阴历年以大月30天、小月29天交替安排。一个阴历平年包含12个月,共计354天,与回归年相差11天多,累积两年或三年就必须补充一个月,才能使平均年长基本上等于回归年。在西汉中期以前,闰月都安排在年终。西汉太初(公元前104—公元前101年)以后,才改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

  年终置闰,往往是当物候与月份错位很明显的时候才给予纠正,很不合理。唐代李淳风在麟德历中废除了置闰周期,并规定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朔望月的现代理论值是29.53059日,比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要短大约一天。如果第一个月的望日正逢中气,那么32个月以后,两者之差累计超过一个月,这期间就会出现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使本来应该属于这个月份的中气推移到下个月份里去了。假若还不采取措施,其后的中气也将一一推迟。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一般出现在第16个月前后,规定这个月为闰月,意味着把三年末置闰提早到一年半置闰,使物候与月序偏离不超过半个月,确实比较合理。闰月的月序仍用上个月的月序,称为“闰某月”。

  今天,中国使用的阴阳历更加合理,以两次冬至之间包含有13个月的年为闰年,闰年中第一个无中气之月为闰月。总而言之,置闰解决了阴历年和物候的对应问题。

  用定朔来安排大小月,也是李淳风首先采用的,虽然最先倡导的并不是他。在此之前,大小月是交替安排的,只是在经过约16个月以后,才出现一次连大月。月亮的运动有快有慢,当它走得快的时候,朔与朔之间的间隔会小于平均值。走得慢的时候,会大于平均值。中国阴阳历以朔为一个月的开始。若想使每个月的月首与朔日重合,需要根据实际快慢情况修正平均值,修正后的朔就是真实的朔,称为定朔。用定朔排历后,有时出现连续三个小月或连续四个大月的情形,这是不足为怪的。

  一天以什么时刻作为起算点?为什么要定在子夜而不是其他某个时刻?本来,在人类历史上,日出、日落、日中(即正午)、子夜都曾作为一日之始使用过。日中是最先被否定的,人们在白天的连续活动中要跨越两个日子,显然极不方便。而日出和日落的时刻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夏天日出早,日落晚,冬天日出晚,日落早,所以在2000多年前已被废止。唯有子夜作日期分界点最为合适。当子时又细分为子初和子正时,子正就成为一天的开始了,恰巧与现行公历制度相吻合。

  岁首,指一年以什么季节为开始。在秦汉以后,岁首统一放在立春逢朔之日。由于阴历年短于回归年,某些年的首日有可能早于立春,但安置闰月后又会调整如初,基本上保证了每年以春天开始。

  总结前面所写的内容,对中国阴阳历的各个要素与现行公历作一比较,列入下表:

  阴历阳历要素对照表
 
  中国阴阳历 公历(阳历)
岁首 立春逢朔 冬至以后的第10天
平年的月数 12个月 12个月
平年日数 354日 365 日
闰年日数 383日或384日 366日
置闰方法 无中气之月为闰月 四年一闰,但400年97闰,闰日加在二月末
月首 朔日 与朔望无关
月的日数 29日或30日 28日,29日
30日,31日
日首 午夜0点 午夜0点


  中国古历回归年值比较表(表中数字为有效小数)

朝代 历 名 回归年365.日 朔望月29.日 近点月27.日 交点月27.日

1
2
3
4
5
6
黄帝历
颛顼历
夏 历
殷 历
周 历
鲁 历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53085
53085
53085
53085
53085
53085
   
7
8
9
10
11
历术甲子篇
太初历
三统历
四分历(东汉)
七曜术
2500
2502
2502
2500
53085
53086
53086
53086
   
12 乾象历 2462 53054 55336  

13
14
黄初历
太和历
2468
2469
53059
53060
   
15 景初历
(太始历、永初历)
2469 53060 55450  
16
17
正 历
乾度历
2467 53058    
18
19
20
永和历
三纪甲子元历
元始历
2468
2468
2443
53061
53060
53060
   

朝代

历名 回归年365.日 朔望月29.日 近点月27. 交点月27. 日

南北朝

 

21 五寅元历
22 元嘉历 (建元历) 2467 53059 55452
23 大明历 2428 53059 55468 21223
24 景明历
25 神龟历
26 正光历 2437 53059
27 兴和历 2442 53060
28 大同历 2444 53060
29 九宮行碁历 2443 53060
30 七曜律历
31 天保历 2446 53060
32 灵宪历
33 天和历 2443 53061
34 孝孙历 2443 53059
35 甲寅元历 2445 53056
36 孟宾历 2443 53059
37 大象历 2438 53063

38 开皇历 2443 53061 55451
S9 七曜新术
40 胄玄历
41 皇极历 2445 53060 55457 21220
42 大业历 2430 53059 55455

43 戊寅元历 2446 53060 55454
44 麟德历 2448 53060 55456 21223

朝代

历名 回归年365. 朔望月29. 日 近点月27.日 交点月27.

45 经纬历
46 宅历
47 龙历 2448 53060 55456 21222
48 九执历 2469 53058
49 大衍历 2444 53059 55453 21200
50 至德历
51 五纪历 2443 53060 55456 21223
52 符天历
53 正元历 2447 53059 55455 21222
54 观象历
55 宜明历 2446 53060 55454 21222
56 崇玄历 2445 53059 55500 21220
 

 

 

 

 

57 调元历
58 永昌历
59 正象历
60 中正历
61 齐政历
62 明玄历
63 饮天历 2445 53059 55456 21222

64 应天历 2445 53059 55455
65 钦天新术
66 乾元历 2449 53061 55460 21222
67 大明历(辽)
68 至道历
69 仪天历 2445 53059 55457 21220
朝代 历名 回归年365. 朔望月29. 近点月27. 交点月27.
70 乾兴历 2448 53059
71 崇天历 2446 53060 55454 21222
72 明天历 2436 53059 55462
73 奉元历 2436 53059
74 十二气历
75 观天历 2436 53053 55461 21214
76 占天历 2436 53059
77 纪元历 2436 53059 55460 21232
78 大明历(金) 2436 53059
79 统元历 2436 53059 55458 21221
80 乾道历 2436 53059 55458 21222
81 淳熙历 2436 53060 55460 21222
82 知微历(又名重修大明历) 2436 53059 55460 21222
83 乙未元历 2431 53059
84 五星再聚历 2445 5S059
85 会元历 2437 53059 55454 21222
86 统天历 2425 53059 55458 21222
87 开禧历 2431 53059 55460 21222
88 西征庚午元历 2436 53059 55460 21222
89 淳祐历 2428 53059
90 会天历 2429 53060
91 万年历
92 成天历 2427 53059 55461 21222
朝代 历名 回归年365.日 朔望月29.日 近点月27.日 交点月27.日
93 本天历
94 授时历 2425 53059 55460 21222
95 回回历 2422 53059    
96 大统历 2425 53059 55460 21222
97 圣寿万年历 2420 53059    
98 黄钟历 2420 23059    
崇祯历书 2422 53059    
99 新法历 2422 53059 55461 21222
100 晓庵历 2422 53059 55461 21222
101 时宪历(癸卯元历) 2423 53059 55460 21222
102 天历 2425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