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作者:陈久金·杨怡


第十三章 行星运动及位置计算



  在夜空中,有五颗亮于一等星的天体,外观与恒星相似,却明显地在恒星背景中移动,极为引人注目。古人称它们为行星,即会走的星。

  在春秋战国以前,木星叫做岁星,火星叫做荧惑,土星叫做镇星,金星叫做太白,水星叫做辰星。关于这些名称的来历,现在已有所了解。木星回到恒星间同一位置所需的时间是11.86年。古人把天赤道分成12等份与12个月相对应,叫12次或12辰,使太阳一个月走一个辰次。 由于木星的恒星周期接近12年,差不多一年走一个辰次,所以早先曾用木星来纪年,因而叫岁星。火星的颜色偏红,其公转轨道偏心率又较大,以致它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的亮度差别特别显著,故名荧惑。土星的公转周期为29.46年,但古人以为,土星只需28年就可转一圈,数字上与二十八宿吻合,即一年坐镇一宿,所以土星叫镇星。太,即大,金星是五大行星中最亮的一颗,颜色纯白,“太白”正是金星的外貌特征。水星离太阳最近,看上去,它总在太阳左右摆动,摆动的角度最大时为30度,接近12辰中一辰所占的度数,故水星叫辰星。春秋战国以后,盛行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之名赋予月亮和太阳,五行赋予行星,这就是行星今名的来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