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源流 作者:董琨


第二节 从禾苗到China



  以农业立国,也是中国社会一个古老的传统。作为计算时间的一个重要单位的“年”字,古文字写作,是由两个象形字“禾()”和“人()”组成的会意字,表示一个农夫扛着收获的庄稼归家。这说明上古的人们把每次收获庄稼的时候作为“过了一年”的标记,可见对于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此外,还不难从中窥见到由于生产水平的局限,农作物只能每年耕种、收获一次的事实。现代汉语中还存有“年成”一词,说的就是每年庄稼的收成。表示“季节”的“季”,就是“禾”的“子”,即幼小的未成熟的禾。因为季节相对于年头来说是小一级的,所以后来“季”也可以用来指称排行(年龄)最低的人。

  以代表农作物的“禾”字作为基本部件构成的汉字还有不少。 例如“秉()”字表示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株禾苗,所以它的基本意义就是“持有”、“拿着”。 “兼()”字表示一个人手里拿着两株禾苗,是把两株禾合并在一起,所以“兼”有“合并”、“并列”的意义。

  进而由“兼”作为基本部件再加象形字偏旁组成的新字,大多仍然保留这种意义,如:“缣〔jian兼〕”是用两种丝线合织的纺织物(绢),“鹣〔jian兼〕”是一种比翼双飞的鸟,“鳒〔jian兼〕”就是比目鱼。这些字的产生,也都与中国作为农业国对于纺织和渔猎的重视很有关系。

  顺便提及一下:由“兼”的基本意义孳乳出的“缣、鹣、鳒”三个形声字中,“兼”又是充当声符的。所以汉字形声字中的声符,有的也兼有一定的意义,是想了解汉字的人不可不知的。

  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秦”字,现在只能从它的下部存留的“禾”看出与农业有关了。这个字的古文字写作,是两只手举了杵舂着收获的禾的图像;所以“秦”字有“粮食很多”的意义。春秋战国的秦国,也正是以此得名。秦国位于现在中国的陕西一带,这里一直有“八百里秦川”的说法,历来作为中国的一大粮食生产基地。正因为秦国粮食充足,国力富强,所以最终由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一直到汉朝,西域各国还称整个中国为“秦”。现在世界各国称中国为China,这个名称的语源,正是“秦”字。因此,中国作为古老的农业国的形象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真是源远流长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