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货币 作者:郭彦岗


第六节 折阅与称提



  在两宋文献资料中常见两个习用的货币术语。一是折阅,即指货币贬值,通货不稳定,货币出了问题。二是称提,就是整顿治理货币发行流通中出现的不正常状况。这是宋代在钱钞方面通用的两个术语。明清以后很少使用。

  两宋王朝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最根本的一条是政治腐败,朝廷昏庸奢靡,官吏结党营私,权奸误国,以有限的农业手工业生产,供无穷无尽的挥霍浪费,故财政收支差距迅速扩大,政府不得不长期实施通货膨胀政策,靠发钞过日子。其次,对几家强邻年年进贡,负担沉重,加深财政困难。再次,货币政策制度混乱不堪,有令不行,有法不依,言而无信,自坏其法。措施上也是漏洞百出,随心所欲,各搞一套,互相矛盾。具体表现是:白银、铜钱、铁钱和纸钞并行,互相干扰,矛盾百出,常常引发市场混乱。其中纸币发行种类变化过多过滥,完全是财政性发行,无保证,无限额,任意乱发,强迫行使,更不守信用,多次赖帐。铜铁钱并用,铁钱驱逐铜钱,公私恶钱越禁越多。到南宋晚期,不仅铜钱绝迹,铁钱也被纸钞驱逐,加剧通货混乱。而且,政出多门,措施乖谬,人为地设置种种障碍。

  宋代钱币贬值主要表现在铁钱、夹锡钱、大钱(折三、当五、当十及当百)、恶钱、私铸和私镕等六个方面,北宋货币的主要问题是铁钱等折阅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南宋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纸币泛滥和币制混乱上。为此,朝野提出多种称提对策,即整治通货膨胀的措施,这些对策可概括为四大类。

  第一,关于整顿钱法钞法方面。根据形势变化,多次整顿钱法。对钱币铸造和额度,对各铸钱监的核定,都比较慎重。多次调整铜铁钱的铸造与发行限额,调节钱币的市场流通,收禁恶钱、私钱和熔化铸器,严禁各钱北上和外流;修订钞法,多次设法维护由中央集中统一发行权,采取分界发行,界满以新换旧,有发行限额及钞本,控制纸钞在法定限额内流通。这种办法不断修改,从三年一界延长到十年,再到取消立界,改为无限期行用。多次确定钞本、务本和铸本。初期所定数额比例很不相称,以后不见提起;及时调控各种钱币纸钞之间的发行额度、流通数量和比价关系。实行钱楮中半办法,即钱币与纸钞在发行流通使用时,各半搭配,或三七开。

  第二,组织钱币纸钞回笼。历年来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很多。有几次抛售内库积存金银收兑贬值的交子、钱引、关子和会子,由于纸钞太多,金银太少相差悬殊,未能达到“以救危急”的要求。到后期只是做做样子,自我解嘲而已;以官筹措钱钞为本钱,购进米粮等各种军储及民用生活物资储存,向钱钞过多和贬值严重地区抛出,回收钱楮;公开出卖度牒和各种官定身份证,等于公开出卖官职爵位,民间还可定价倒卖。北宋多用此法回收恶钱,南宋用以回收纸钞;运用多种繁杂的财税手段,巧立名目,税上加税,多方榨取各种税费。这些手段,在两宋各代,层出不穷,征课苛细,竭泽而渔;多次用钱收兑纸钞,以安民心。又按各期各地不同情况,以钞兑回铁钱,以钞强收铜钱,以钞收兑私钱,以铁钱收换铜钱。

  第三,在调控货币流通维持币值稳定方面,主要措施有:限地区流通一种钱币或某种纸钞。如四川专用自铸铁钱,后用川引。这样做,目的在于防止各区钱楮互相干扰、被熔化或流出国外。发行新钞收兑旧钞,以钞值较好地区的纸钞去收换纸钞贬值较大地区的坏钞,如此新旧折换,很巧妙地隐蔽纸钞猛跌物价猛涨的真相;千方百计扩大铁钱、大钱及纸钞的使用范围和数量,并用严刑竣法强制推行;硬性规定在各税之外,巧立名目强行百姓输纳纸钞;加快倒钞,收换旧钞烧毁或重造;紧缩钱楮流通额,例如减少钱币铸造,废止恶钱如夹锡钱或砂毛钱。减少铸钱监,紧缩铸钱规模或铸钱额,或改铸价高的钱。

  第四,制订保护性措施。主要措施有:严禁藏匿铜钱和熔毁铜铁钱制造器物,后来又把各种铸钱制钞的原料器材收归官库;厉行铜禁,有收藏铜材铜器者限期向官府交纳;严禁铜铁各钱、铜材、铜铁器出国境或进入淮北地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