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货币 作者:郭彦岗


第一节 明朝币制概况



  明王朝实施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它的商品经济有着较大规模的发展,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后,立即着手稳定全局,克服战乱影响。在经济方面,采纳刘基等的建议,实行若干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如移民垦荒,兴修水利,屯田,减轻赋役,恢复工商业,严惩贪污和澄清吏治等等,迅速治好战争创伤,为以后明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的成祖、仁宗、宣宗三代,继续推行太祖的政策,国际国内贸易繁荣,全国出现33个大中商业城市,以南京、北京、杭州、广州为首,北方九处,南方24处,其中江浙就有九处,说明国家经济重心转向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向城市集中,如南京就有119万人。当时中国的商品,如丝及丝织品、瓷器、铜铁器、纸笔墨砚等等,有广大的国外市场。郑和七下西洋,30年特大规模的航海、外交及贸易活动,影响深远。英宗至孝宗四代的70年间(公元1436—1505年),明朝统治向下滑坡,封建剥削加重,经济发展减慢。武宗以后更趋没落,宦官和权奸相继擅权,祸国殃民,使当时的政治经济发生严重危机。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和一些改良措施,暂时缓解一下当时的困难。神宗万历(公元1573—1620年)以后,宫廷侈靡,疯狂聚敛,情况超过宋朝。朝廷派内官(太监)充矿监税监,以开矿征税为名,肆意勒索,激起暴动。加上剿平倭寇,援助朝鲜,抵御俺答和后金,军费庞大,加深财政危机。从嘉靖到崇祯先后出现辽饷、剿饷、练饷等重税,矛盾更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从未间断。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明朝实行中央集中的货币政策,货币铸造、印制、发行、流通、管理均听命朝廷,力求货币稳定,作为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太祖定都金陵,仿元钞法,以宝钞为主币,在全国推行。因其钞法措施不当,事与愿违,只行了几代就销声匿迹。多次禁民间用银锭,但时禁时放,后来只好由官府带头将银作货币。对钱禁也是时紧时松,民间习用已久,只好放开。中叶前,宝钞已不用,形成银锭、铜钱并行币制,直到明亡。由于明朝政局和内外关系总处于紧张状态,国内无法安定,其货币也未稳定过,最后天启崇祯两代内外交困,恶钱泛滥成灾,引起恶性通货膨胀。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