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键:(←)上页,(→)下页,(del)目录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作者:丘桓兴
第六节 工商界人物




  大唐客长罗芳伯

  罗芳伯,原名罗芳,因受尊崇而称罗芳伯。1736年生于广东梅县。早年入天地会,致力复兴民族大业。1772年率同乡从虎门乘独木连体船,远航至婆罗洲(今为加里曼丹)坤甸。此地产金,他与同乡组织“兰芳公司”,从事采金和种植业,并购买军火自卫,抗御海盗和荷兰殖民者。一次,土人叛乱,当地苏丹求助于罗芳伯。他探得叛酋虚实后,奇袭获胜。自此苏丹与他兄弟相称,后又相让土地纵横几千里。1777年,罗芳伯根据侨民意愿,建立独立民主“国家”,具有民主共和政体。他任“大唐总长”,又称“大唐客长”,即中国人作客海外的首长。下设公署,订立制度,公选官吏。他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矿、开荒,提倡经商,发展交通。他重视教育,广设汉文学校,且不收学费。他还开办兵工厂,铸炮,练兵,成为富强之“国”。

  1795年,罗芳伯积劳成疾,他召各执事首长嘱咐后事和禅让传贤。去世时年仅58岁。

  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

  张弼士,1840年生于广东大埔县。16岁随人渡海到当时荷属雅加达,先当佣工,后自己开设商行代销各国酒类。19世纪末,他在南洋垦殖橡胶、椰子、胡椒、咖啡和采矿业,成为华侨巨富。

  为振兴祖国工业,他先后投资兴办粤汉铁路、广三铁路,创办山东烟台张裕酿酒公司以及银行、采矿、玻璃业。张裕酿酒公司出品的“可雅白兰地”,在1915年旧金山万国商品博览会获金奖,遂改名“金奖白兰地”,驰名全球。张弼士热心社会福利事业和教育事业。1900年黄河决口,他发起募集100余万两白银,赈济祖国灾民。1916年9月12日因病逝世,享年75岁。

  爱国华侨实业家胡文虎

  胡文虎,1882年生于缅甸仰光。祖籍福建永定县。其父1861年由原籍赴仰光,开设永安堂中药行。胡文虎、胡文豹兄弟继承父业后,第二年胡文虎赴各国考察药业,研究良方,其虎牌商标万金油风行海内外。

  胡文虎热心创立文化教育和各种慈善事业,建学校、办医院、设报馆,这是他服务社会的三大事业。胡文虎、胡文豹兄弟关心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捐赠不分国界,不论宗教,获得各国政府及慈善机构颁授许多勋衔及奖章。胡文虎1954年9月5日病逝,享年72岁。

  胡文虎之女胡仙博士,继承父志,经过努力,她担任了《星岛日报》集团董事长,并担任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主席、国际新闻学会副会长等职。她关心祖国建设,积极在中国内地投资,并做了大量慈善事业。

  香港人造革大王田家炳

  田家炳,1919年生于广东大浦县。18岁起,先后去越南、印尼经营工商业。20世纪50年代末移居香港,在元朗屯门海边购买30万平方米海滩,填海建厂,1960年底出产了第一批人造革。经过20多年努力,终于获得“香港人造革大王”的美誉。

  田家炳关心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多年来他为家乡大埔和祖国捐献巨资,建造桥梁、道路、学校、医院、水电站及投资文化、艺术及工农业生产等领域。

  1994年1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第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以表彰他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和教育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领带大王曾宪梓

  曾宪梓,1933年生于广东梅县。作为“亚洲领带大王”,他走过艰苦创业之路,终于在香港建立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随后陆续扩大到皮革、皮鞋、皮包等皮具制品,并由香港进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当选亚洲领带协会主席。

  曾宪梓时刻想着回报祖国和家乡的养育之恩。他捐巨资用于母校梅县东山中学和中山大学,以及祖国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和社会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他捐资200多个项目,总金额超过8000万人民币、2.3亿港元和1800多万美元。他捐资1亿港元设立的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第3388号小行星命名为“曾宪梓星”。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