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键:(←)上页,(→)下页,(del)目录
南洋华侨史话 作者:巫乐华
第四节 杰出生理学家林可胜




  林可胜(公元1897—1969年)是杰出的生理学家,出生于新加坡,是林文庆的长子。他在童年时就到英国上学。中学毕业后升入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学习医科。毕业前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林可胜应征入伍,在战时医护岗位上工作了四年,直到战争结束后才复学。1919年,林可胜大学毕业,获内科和外科两个学士学位,并受聘担任母校的生理学讲师。次年,获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24年,又获爱丁堡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同年,这位出类拔萃的年轻学者回到了祖国,应聘担任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教授、系主任,他是该医学院的第一位中国教授。在协和医学院工作期间,他创建了“中国生理学会”,兼任《生理学杂志》主编,1928年担任中华医学会会长。

  林可胜是富有爱国精神的科学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林可胜为投身抗战事业,免除后顾之忧,他将子女送回新加坡安顿在父亲家里,然后只身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他组织了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委员会,并成立救护总队,任总队长。总队先后派遣100多个分队分赴各战区。当时医护人员少,药品器材奇缺,林可胜就在贵阳办医校,培育医护人员并附设药品及医疗器械制造厂。1940年,陈嘉庚率南洋华侨慰问团回国时,对林可胜的“努力之精神”大加赞许,并对他的工作给予经济资助。

  1942—1944年,林可胜被派往缅甸,参加中国远征军。在那里他担任中缅印战区司令官史迪威将军的军医总监。在工作中,他不畏艰辛,经常每日工作10余小时,曾多次获得中、美、英政府的嘉奖,两次获得美国总统授予的勋章。

  抗战胜利前后,他出任联勤总部军医署署长,国防医学院院长,创立军医中心教育制度。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5月去美国。在美国的20年间,林可胜主要从事医学教学和研究。他对疼痛及止痛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一生共著有《生理学大纲》及近90篇学术论文,是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

  林文庆等人生于南洋华侨家庭,在西方接受教育,但都曾在不同的时期将知识和才华奉献给祖国,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是一代南洋华侨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热爱。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