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影响世界足球100名人排行榜>正文
回目录
No.87 〖匈牙利〗 古斯塔夫·西贝斯
应天故事汇 http://gsh.yzqz.cn/
兆丰

  古斯兹塔夫·西贝斯生于1906

  年。 西贝斯早年踢过球,但他真正的影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执教匈牙利队所提出的创新思想。现代足球在20世纪30年代初具规模,并组织了世界杯赛,当时以"现代足球鼻祖"自居的英国人提出了WM阵形,即3223阵型,强调攻守平衡。这种战术统治世界足坛20多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匈牙利足协请西贝斯出山执掌国家队帅印。他上台伊始即对WM阵形做了认真分析和研究,认为这种打法过于保守,很容易被MW阵形看死,比赛极为沉闷乏味。他结合匈牙利队员的技术和体能特点大胆提出了"四前锋制"。

  所谓"四前锋制"就是两内锋突前,在禁区附近交叉换位,进行二过一的传切配合;中锋拖后,在中前场大范围地游动,忽而拉开对方中央防守空档,忽而反切插入禁区,捕捉战机。这样频繁穿插换位使WM阵形中的一个中卫疲于奔命,很容易露出空档,为前插队员破门得分创造机会。

  根据西贝斯的这一理论,匈牙利队的前锋位置不再固定,队员根据场上形势的发展随时变换队形,以闪电般的速度、猛烈地向对方大门发起进攻。从一开始,这种战术在场上就屡试不爽。全队11名队员除守门员外,由有"魔鬼"之称的柴博和"神射手"之称的希代尔担任内锋,不断交叉换位;普斯卡什和克科塞斯从前锋改为拖后中锋,出奇不意,攻其不备;博泽西科在前卫线上担任攻防转换的重职;扎卡艾斯仍在前卫线,主要进行防守;"坦克"平·希代古提坐镇后场,统领全队;后卫线由布赞斯凯、洛伦特和兰托斯担任,在稳固防守的同时只要有机会就压上助攻。西贝斯就像一个钢琴大师,对每个队员的特点都了如指掌,有机地组成一支全新的队伍。

  1953年11月25日,匈牙利队应邀访问英国首都伦敦,在温布利大球场与英格兰队进行比赛。这是一种新旧战术的较量,是检验哪种打法占上风的良机。英格兰队当时拥有阿尔夫·拉姆齐、比利·赖特、斯坦利·马修斯和泰勒等名将,他们想借主场之便挑战西贝斯的匈牙利队。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场经典式的世纪之战。前来观战的球迷达10万人。比赛一开始,双方全力以赴,互不相让,精彩纷呈。比赛刚进行一分钟,匈牙利队的希代古提就出其不意地插上进攻,迅速向前带球,在离球门约16米的地方起脚打门,破网得分,给了英格兰队一个下马威。

  进球后的匈牙利队乘胜大举进攻,向英格兰大门发起了潮水般的炮击。第15分钟,英格兰队趁匈牙利队后防空虚,由希代尔偷袭成功,将比分扳平,士气大振。随后双方不断发动精彩的进攻,屡屡威胁对方大门。但总体上还是匈牙利队占上风。由希代古提、普斯卡什、博泽西科等接连攻入5球,最终以6∶3的大比分战胜了英格兰队,终结了英格兰队90场比赛主场不败的神话。

  英格兰队心里不服,决心挽回面子。1954年英格兰队作客匈牙利,双方在布达佩斯展开了第二次较量。匈牙利以逸待劳,以更佳的状态再次教训了英格兰队。

  比赛一开始,匈牙利队的兰托斯就闪电般插进禁区,率先破门得分。此后匈牙利队一发而不可收拾,以令英格兰队眼花缭乱的阵形变化和高超的球技大获全胜,以7∶1的比分结束了整场比赛。匈牙利队两次战胜英格兰队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成了足坛上的一大新闻。

  意大利最有名望的主教练波佐曾说:"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匈牙利队是最好的一支球队。"

  英格兰队不得不重新定位,报纸惊呼:"如此打击,太沉痛了!"

  一代大师西贝斯设置的"四前锋制"凭借着普斯卡什、博泽西科、柴博等著名球员的天才得以实现。匈牙利在国际足坛上刮起了一股"红魔"旋风。

  西贝斯的"四前锋制"在英格兰队身上小试牛刀,在1954年的瑞士世界杯上大放异采。在小组比赛中,匈牙利队以9∶0完胜朝鲜队;以8∶3战胜西德队,不过这场比赛西德出场的全是替补队员。两场比赛就进了17个球,整个国际足坛都不敢相信。

  西贝斯在得意之时忘记了要有防人之心。在对西德队的比赛中,匈牙利的主要得分手普斯卡什被双方主教练安排的杀伤战术踢伤,不能参加第二轮比赛。对巴西队的比赛中,匈牙利人越战越勇,虽有一名主力被罚下场,但最后以4∶2获胜。但有桑巴舞之称的巴西人不服,不仅在场上推推搡搡,到了更衣室,两队还大打出手,匈牙利有几名队员被打得头破血流。

  如果没有西德主教练的阴险毒计,匈牙利队应该稳夺本次世界杯赛的冠军。匈牙利人失败了,但他们虽败犹荣。他们败在轻敌,败在没有防人之心。假如时光能够倒转,能够让他们与西德队重新赛一场,比赛结果可能是另一种样子。但这都是假设而已。

  这届世界杯之后,匈牙利人被公认为"无冕之王"。这个称呼只有克鲁伊夫领衔的荷兰队后来得过。巧合的是,克鲁伊夫的恩师米歇尔斯提出的"全攻全守"打法终结了西贝斯创造且流行足坛20年的"四前锋制",创造了20世纪70年代的辉煌。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