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人生者,人之生也,因此重在生,贵在生,然而惟有“道生之,德畜之”才能使得生而真,真而美,美而善。老子的《道德经》就是让每一个人能够人生成功的经典。经典的力量在于生命力的浩然沛然,经万劫而不覆,历久远而弥新。

  数千年来,人们对《老子》的钟情倾倒,就在于《老子》一书别具魅力。这短短的五千言中留下了那么多的谜,又因其众多的谜而令人们着迷,令古今中外许多人欲破译谜。这本身就有一种巨大的召唤性的吸引力。数千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孜孜不倦地读《老》,解《老》,喻《老》,悟《老》,用《老》,留下了一斛又一斛的思想的珍珠,数以千计的与解读《老子》有关的著作就是一个明证。

  考证老子其人其书之谜,是一个研究方向,特别是考古的新发现对于这些谜的破解显得特别有吸引力。另外,诠释老子的智慧也是一种探索方向。我想到的是,是否可以就今天的新时期,发挥《老子》的作用,通过媒体的演讲,让老子的智慧和观众、和千千万万的百姓沟通,将其文化的、智慧的琼浆玉液直接灌溉人们的心田,滋润人们的血脉,澡雪听众的精神,丰美听众的灵魂,从而转换生成为新的现代心智。这是我很感兴趣的地方。

  王国维曾说:“我中国真正之哲学,不可云不始于老子也。”《老子》是哲学书,当然也就比较难读些;《老子》又是中国哲学的元典,那就更难读些。《老子》又是用诗的语言来写成的,是一首五千言的哲学诗,极其精练地表达了复杂深奥的意蕴,但是又十分模糊。董仲舒曾云:“诗无达诂。”这也许也能启发我们,为什么专家说解《老子》会众说纷纭,大约也就有这个道理在。所以,我们读《老子》的感觉,就不像读《论语》那种“对话体”轻松,容易理解,好读懂。对于一般的现代人来说,要亲近《老子》一书还是不太容易,这里我们的学者就有用武之地。我想,今天许多学者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为人们进行一番现代解读,读者需要他们,人们需要他们。

  现代人生活在21世纪,有的人认为,自己是新人类或新新人类,生存的理念好像和数千年前的旧理念完全不搭界,往往怀疑像老子、孔子这样的人还能指导今人的生存智慧?这不是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吗?然而,面对21世纪,人们还会将《老子》作为解决新世纪人类各种问题的睿智之书。比如,我通过讲座后发现,有许多观众从对于老子原本不太了解,到了知道是怎么回事,又进而喜爱上《老子》一书了,自己还去慢慢研究、琢磨,再渐渐用老子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现代人还需要《老子》,《老子》不仅是对于专家学者有吸引力,同样也被其他许多人士喜爱上了。

  其实,古今中外的人生,当然有其变化的部分,但是还有其相对不变的东西,因为都是“人之生”嘛,因此,还是有许多可以沟通的地方。古今如此,中外亦然。那么老子教导人们如何生存的道和智慧,当然也有其一定的作用了。其实,《老子》早就踏出国门,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欢迎,它确实是世界文化中的一部奇书宝典。

  试看,《老子》的一些经典语句在百姓中广泛传播,深入人心,足具张力,而且形成了民族文化心理的部分内核。《老子》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杰作,它的生命力就在于每一个时代都可以给予人们新的触发、新的启示,从而延续着经典的生命。《老子》虽老,然而老而不朽,且永垂不朽。当然社会不断地发展,新事物不断地出现,新理念不断地涌流,《老子》一书中的内容、理念也不是可以全盘照搬的。因此,我们既要吸纳老子的智慧,还要广纳其他的智慧,这样可以不偏颇,可以智慧地取舍,互补、互动式地前行。

  《老子》要讲的东西太多,我在《百家讲坛》演讲时,曾努力想开出一份美富的“心灵的菜单”,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观众每次提供一碗心灵的鸡汤,或一盏文化的香茗,或一杯精神的奶酪,或一道智慧的醍醐。但是学识有囿,能力有限,时间有定,虽心向往之,未必能实现。此为一种遗憾!

  我在《百家讲坛》演讲,博受来自观众的动力,他们热情地写信、打电话给我,反馈信息,鞭策讲演者,还有探讨问题的,这是何等有情有力的推动!令我感动的人和事很多,一位北京的著名老科学家,是研究森林昆虫学专家,他87岁高龄了,还爱上了《老子》的讲座,专门写信给我,令我很感动。还有一对夫妻白天要上班,看不到央视《老子》讲座,夫妻俩相守到晚上0点10分重播时再看,这怎能不叫人感动!还有许多干部、记者、编辑、老总、工人、大中学生,都纷纷来信来电。有的还采访发文,有的出光盘,这些都成了我继续前行的驱动力,这些深情厚意都珍藏在我的心里了!借此机会也谢谢大家了,也乞求大家谅解我不能一一回信。我又不禁想起,上世纪末我曾在日本大阪一所大学里做过一次老子的学术讲座。我当时出了两个题目,一是汉字文化,一是老子。他们马上选择了老子,我心头一热,日本人这么喜欢老子!等到演讲完毕,深受他们的欢迎,我心头又一热,原来中外的现代人都需要老子!

  我演讲《老子》与写论文不同,也和给大学生讲课不同,《百家讲坛》要求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的生活,因此要换一种思路,换一种讲的方式。比如,因为观众等原因,不能过多地讲到学术上的不同的争鸣,有时不能过多地说明不同版本、出土资料的文字词句的异文问题等等。这要在一次次的演讲中琢磨个道道出来,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新的锻炼、新的挑战。我要感谢《百家讲坛》的领导和编导给了我热诚的指导和帮助,使我学到了许多东西。

  特别要提到的是,在我这个讲演者的后面还有许多幕后的故事、幕后的辛勤、幕后的智慧、幕后的声音。这是来自深层的强大的驱动力。孟庆吉先生与我初次相见在梁溪,然后热忱相邀做王国维学术的讲演等。他有非常敏锐的感触,能很快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时得其助,深受其益。还有张长虹女士,在编导中常以女性的特有的细腻,深入捕捉讲演的要点,善编善辑善导,频添亮点。还有王晓、高虹、吴林等诸位先生都给予了热忱的帮助。在此深表谢忱!

  我还要特别感谢张佳彬先生,他任我节目的主要编导,在与张先生的联系中,受益颇多。他精熟古典文学,有很深的造诣。他很热情,很仔细,不放过一个细节,查漏补阙,还提供许多建议和例证。在此深表衷心的感谢!

  在这些辛勤的编导后面,我曾接触到制作人万卫先生、策划解如光先生,交谈中均感到他们的博雅上善、心智开阔,以及他们对栏目发展的邃密构拟与高瞻远瞩,所谈往往微言深义,深中肯綮,而且诚挚关爱每一个讲演者。

  特别要感谢魏淑青主任,感谢她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中,关心本书的出版,拨冗撰写了序言,在此表示衷心的敬意与谢忱!

  当第一次走进《百家讲坛》栏目的办公地时,我就被眼前那忙忙碌碌、热情洋溢、友好拼搏、朝气蓬勃的年轻群体所感动,这就是他们带领下的团队!在观看《百家讲坛》的每一期节目时,也许是不会知道这背后有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是他们付出了巨大的辛劳与智慧!我经常这样想,演讲者是一度创造,而他们为演讲做出了二度创造!在《百家讲坛》演讲者的声音中含有他们的不发出的声音,但是可以用心来倾听到的百慧千智的妙谭!老子说:“大音希声。”其是之谓也!

  我还要深深感谢央视《百家讲坛》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还有编辑,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就精心组织出版了本书,其中的心智和精力的付出是可想而知了。

  另外,为了保留演讲的特点与风格,以便更能贴近大众,本书写作采用了“话本形式”,即是口语化、直白道来,这与我平时的写作风格完全不同,也是笔者的尝试。同时希望读者,批评指正,纠吾之过,补吾所阙,匡吾不逮,以明日之我,更新今日之我!

  姚淦铭

  西太湖花园

  2005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