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年间修纂的《玉牒》中载:“兰贵人那拉氏,道员惠徵之女,咸丰四年甲寅二月封懿嫔。六年丙辰三月,封懿妃。七年丁巳正月封懿贵妃。”
慈禧即将跨进的后宫意味着什么?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君主来说,他的后宫意味着六宫粉黛、三千佳丽、钟鼎玉食。入则黄罗伞盖,出则宝马香车、仆从如云。要不怎么历史上无数的人,宁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如项羽一样喊出:“彼可取而代之!”
对于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来说,在前殿是君王,在后宫是主宰。后宫是他率性而为的乐园。而对于后宫的佳丽来说,这里却并非乐土。因为在这个超级大家庭里,真正的男人只有一个,皇帝的雨露有限,不能遍施,而可以承露的女人又无所不在,于是人们为了争夺皇帝的性爱而拼杀,拥有了皇帝的性爱就增大了生育皇子的机会,一旦皇子继承了皇位,即可“母以子贵”。为了获得和巩固皇帝的宠爱,后宫不断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悲剧。南宋光宗宠爱皇后李凤娘,可有一次回到宫里后,无意间盛赞某宫女之手粉白异常。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第二天,光宗居然收到一个盛着这双小手的食篮。失败者或惨死,或深居冷宫,用孤独埋葬红颜,无声无息中,与草木同腐。顺治帝在十三岁时,在母亲与摄政王多尔衮的决定下,迎取了庄妃侄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由于顺治帝不喜欢这桩父母“包办”的婚姻,在顺治十年废掉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将她移出中宫,降为静妃,从一而终的社会准则,不允许她另择他爱,可怜的博尔济吉特氏,只能在冷宫里艰难度日。还不到二十岁的她,生活已无幸福可言,她的生活状况只能称之为活着,不能用“生活”或“幸福而快乐的生活”来形容。
对于即将进宫的慈禧来说,后宫处处弥漫着浓浓的血腥之气,这一点她不可能毫无所知。慈禧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了:在未来的日子里,摆在她面前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是竭尽其所能,获得皇帝的宠爱,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二是听任命运的摆布,很有可能成为后宫倾轧的牺牲品。
刚刚入宫的慈禧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压力。与她先后入宫者共计四人:贞嫔、云嫔、兰贵人(慈禧)、丽贵人。
贞嫔,钮祜禄氏,咸丰帝即位之前就已入藩邸,登基后立刻由贞嫔晋封为贞贵妃,一个月后被立为皇后,是什么原因使她入宫后就获得如此的厚爱,历史缺乏记载,但由偏爱转而颇受重视是顺理成章的判断。云嫔是咸丰帝在藩时的侍妾,她比较了解咸丰帝的习性。丽贵人,容貌和体态都是佳中更优者。除此而外,民间传说圆明园里还藏有美女,名为“四春”。我们不知道慈禧宫中生活的细节,但在咸丰四年,也就是她入宫两年,慈禧获得了咸丰帝赏识,由兰贵人晋升为懿嫔,这一转变让我们相信:慈禧赢得了皇帝的欢心;从慈禧后来对身边人的回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她为赢得皇帝欢心所做的努力以及由此而招来的“同行”的嫉妒。她曾对身边人自豪地说过:
咸丰的第一位皇后——孝德显皇后“入宫后,宫人以我为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
从她颇为得意的表白中,我们不难看出她成功的秘诀:
第一,慈禧以美色成功地赢得了咸丰帝的心。
美国画家卡尔女士绘慈禧像
慈禧究竟美到什么程度?用她自己沾沾自喜的形容是“宫人以我为美,咸妒我”,容貌美到遭人嫉妒的程度。我们现在可以零星见到一些慈禧晚年的画像,即使从今天的审美角度来看,慈禧依然可以称之为端庄。有两个女人曾经在慈禧晚年与她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一位是德龄(1886—1944),满族人。其父裕庚是清朝外交使臣。德龄等家人随父在日本住了四年,又在法国住了四年。1903年归国后,慈禧得知德龄姐妹通晓外文,便召她们入宫,成为太后的第一女侍客,深得慈禧的宠爱和信任。她对慈禧的容貌评价道:“太后当伊在妙龄时,真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鲜明的少女,这是宫中人所时常称道的;就是伊在渐渐给年华所排挤,入于老境之后,也还依旧保留着好几分动人的姿色咧!”另一位是美国女画家卡尔,1904年8月进入清朝宫廷为慈禧太后画像,与慈禧朝夕相处九个月之久,将自己的亲见亲历,记录于《慈禧写照记》中。在书中她写道:“我看眼前这位皇太后,乃是一位极美丽极和善的妇人,猜度其年龄,至多不过四十岁(其实慈禧已年近七旬),而且其性情佳丽娇好,使人一见便生喜悦之情。”“慈禧太后身体各部分极为相称,美丽的面容,与其柔嫩修美的手、苗条的身材和乌黑光亮的头发,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太后广额丰颐,明眸隆准,眉目如画,口唇宽度恰与鼻宽相称。虽然其下颔极为广阔,但丝毫不现顽强的态势。耳轮平整,牙齿洁白得如同编贝。嫣然一笑,姿态横生,令人自然欣悦。我怎么也不敢相信她已享六十九岁的大寿,平心揣测,当为一位四十岁的美丽中年妇女而已。”
然而后宫佳丽,个个优秀,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美女,皇帝身处其中,移情别恋、见异思迁是常有的事。对于慈禧来说,维护与巩固皇帝的专宠,还需要具备别人无法替代的潜质。
第二,后宫“皆为我所制”。
也就是慈禧用一步步的精心设计,制服他人,赢得皇帝的爱心。这才是她走向成功的要素。
以后的历史发展显示了她在后宫的设计。
首先,努力接近皇帝,赢得他的喜欢。这是后宫中所有的嫔妃都想做到的,但又不一定做得好。我们不知道慈禧究竟用了怎样的行为使皇帝喜欢她,但慈禧一向机敏开朗、洞悉人性、善体人意,也许是这些留住了皇帝的心。而玟贵人,徐佳氏,却出现了闪失。玟贵人入宫后初封为常在。因为她颇有姿色,所以不久就晋升为玟贵人。咸丰五年,不知玟贵人做错了什么事,咸丰帝极为恼怒,五月二十四日下令把她降为常在。二十多天过去后,皇帝仍怒气未消,余恨难解,再次下令把玟常在降为官女子,一下子又降了两级。官女子实际上就是可以陪皇帝睡觉的宫女,地位极为低下。徐佳氏在一个月内由主子一直降为奴婢,连降三级,但表面上又不敢表现出怨恨和悲伤,只能在夜间以泪洗面,似乎咸丰帝也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些过分,所以在八天以后,又恢复了她的常在地位,日子不长又晋升为贵人。
玟贵妃、春贵人行乐图
慈禧,凭借她的特质,常蒙皇帝恩幸,成功地躲过了这样无谓的惩罚。
其次,要为皇帝生下皇子。慈禧知道只凭借着美丽可人、侍应得体并不能确保皇帝的专宠。只有为皇帝生下儿子,才能猎取皇帝的心。子嗣兴旺是龙脉延续的保证,这是皇帝最为渴望的一件事情,更何况此时咸丰帝还没有一儿半女。
可咸丰帝是一个子嗣不旺的人,姑且不与他的五世祖康熙帝的三十五子、二十女相比,就是与他父亲道光帝九子、十女相比,他也是大为逊色,直到咸丰四年他还没有自己的骨肉来到人世(他一生只有二子、一女,且二子夭折)。清朝二百六十八年时间里,正是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时代,至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口已由清初的几千万攀升到四亿多。
《懿妃遇喜大阿哥》档案
慈禧深知,后宫佳丽如云,可就是没有给皇帝生子的,她想率先生子占得先机,“母以子贵”,她可以凭借生子提高自己在后宫的地位。然而,设想是没有用的,慈禧不能怀有皇子,除了咸丰帝子嗣不旺以外,也可能与慈禧身体疾患有关系。每遇经期,她都会“腰腹胀痛,胸满呕逆”。入宫两年,此病症虽未见恶化,却也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为此,慈禧在太医的帮助下,精心调理。在保留至今的清代《宫廷医药档案》中记载了诊治时所开的药方:
懿嫔调经丸:香附一两童便炙、苍术一两、赤苓一两、川芎三钱、乌药一两、黄柏三钱酒炒、泽兰一两、丹皮八钱、当归八钱共为细末,水发为丸,绿豆大,每服二钱,白开水空心送服。
这份药方,经当代中医评议,主要是养血调经、行气活血、止痛散淤。足以证明慈禧年轻时患有痛经等妇科疾病。后经不断调治,慈禧“湿饮渐开,胀痛稍减”,坚持诊治,“诸症皆好”,月经不调之病得以痊愈。
咸丰五年六月,慈禧怀孕,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1856年4月27日)生下皇子载淳。从慈禧怀孕到生产,皇帝及后宫所有的人,都对此保持高度关注。因为这是咸丰帝的长子,也是皇帝迄今为止的唯一继承人。咸丰帝兴奋不已,挥笔写下了“庶慰在天六年望,更钦率土万斯人”。
《懿妃遇喜大阿哥》档案内页
咸丰帝高兴之余,更是重奖有功人员。首先,将西直门内新街口二条胡同路北的官房一所赏给慈禧的母亲;其次,慈禧的地位也由此发生了急遽变化。《清皇室四谱》载:“(慈禧)六年三月生皇子,是为穆宗(同治帝)。旋诏晋懿妃,十二月行册封礼。七年十二月晋懿贵妃。”
咸丰皇帝《谕后妃》
由此可见,因为慈禧诞育了咸丰帝的唯一皇子,她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后宫五级的嫔,而为四级的妃,而为三级的贵妃。因咸丰帝没有设皇贵妃,所以她已经跃居后宫第二位,仅次于皇后。这一年她二十四岁。
第三,要驾驭皇帝。由于生下了皇子载淳,慈禧位置一越而成为宫中第二,仅次于皇后。按照一般女人的思路与生活轨迹,此时就可以享受这显赫的荣誉,等待儿子继承皇位,做太后。可慈禧不这样想。她不认为她宫中的地位可以高枕无忧,毕竟她当时只有二十四岁。专制体制所赋予皇帝的权力是无所不在的,生杀予夺是他的权力,顺治帝不高兴即可废皇后,而贵妃的立与废应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慈禧要稳固宫中的位置,就必须驾驭皇帝。皇帝是人,他不可避免也有各种各样的习性与缺点,只是看慈禧是不是能充分掌握对手的特性,并加以利用。
慈禧有一项后宫嫔妃们无人能抵的能力——能读写汉文,这在当时的满族妇女中是极其可贵的。因为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一样,不能入学,文化知识的获取的途径十分单一。因此,慈禧是宫中嫔妃中的既能掌握满语又能读写汉语的“双语”模范。
慈禧绘花鸟画慈禧很有天分,在圆明园居住时,“因日习书画以自娱,故后能草书,又能画兰竹”。
恽毓鼎《崇陵传信录》载:“西后入宫时,夏日单衣,方校书卷,文宗(咸丰帝)见而幸之。”
炎炎的夏日,她单衣伏案,校读书卷,不能不说对读书有极高的兴趣,同时说明慈禧知书识字。至于她掌握汉文的程度,从她垂帘听政后要求罢免恭亲王奕䜣的上谕中可见一斑。
我们节录上谕部分文字:
“种种情形等弊,嗣(似)此重情,何以能办公事!查办虽无实据,是(事)出有因,究属暧昧知(之),难以悬揣。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傲,以(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朕冲龄,诸多狭致(挟制),往往谙(暗)始(使)离间,不可细问。”
慈禧所起草的共计三百余字上谕中,错别字竟高达十二个,语句亦不甚通顺,足以证明其运用文字的能力不高。咸丰帝逃避现实,寄情声色,对于国事穷于应付。由于慈禧能读写汉文,有些奏章就让慈禧代阅。“时时披览各省章奏,通晓大事”。在披览奏章的时候,慈禧逐渐通晓了国家大事。
咸丰帝为了省力气,有些奏章,就改为口头谕示,命慈禧代笔。好在内阁呈送御览的奏疏,绝大部分属于报告性或对各省督抚重大事件的指示意见,一般皇帝的朱批是“知道了”、“依议”等简单的字,对慈禧来说不是难事。
《崇陵传信录》载:“时洪杨乱炽,军书旁午,帝有宵旰劳瘁,以后书法端腴,常命其代笔批答奏章,然胥帝口授,后仅司朱而已。”
至于军机处奏折则关系军国大事,咸丰帝必须朱批具体指示方略,要皇帝亲自动手。但依慈禧的机敏与聪慧,很快就对朝政运作、君臣分际,了然于胸。这为她以后的执政打下了坚实基础。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向纵深发展的时候,英法联军突破了清军道道防线并攻陷天津后,北京门户洞开,天子之都暴露于侵略军的炮火之下,如何应对这百年未有的变局,是考验一个统治者是否具有雄才大略的关键时刻。我们不妨对比一下咸丰帝与慈禧的表现。
《崇陵传信录》记载:“英法联军突破了清军道道防线并攻陷天津这日,正逢咸丰帝在圆明园的天地一家春与后妃共宴。酒至一半,军机处奏报:英、法联军已陷天津。咸丰帝痛哭不止,皇后钮祜禄氏与诸嫔妃哭成一团,只有慈禧一人走向前来对痛哭不已的皇帝建议:‘事危急,环泣何益。恭亲王素明决,乞上召筹应会之策。’”巨变面前,咸丰帝的懦弱、无主见暴露无遗,在他痛哭与束手无策之间、在寻求逃避国家巨变的危难时刻,慈禧却有着与咸丰帝截然不同的表现,冷静、沉着、敢作敢为。
慈禧在不露声色、谈笑风生间将至高无上的皇帝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后宫中仅次于皇后钮祜禄氏的第二位重量级人物。然而,与忠厚、质朴的皇后截然不同的是,慈禧对于前殿男人间权势之争夺、大局之掌控有着更为敏锐的感觉和判断,她不断地将在后宫与嫔妃争斗的经验渗透到太和殿那属于男人一统天下的世界中。
慈禧,有着自己所独具的能力,那就是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临危不惧、敢作敢为,这正是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