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鸿谈中国电影的传统与伦理 尹 鸿

  





  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19日 10:16

  主讲人简介: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内容简介:伦理电影曾一度被称为中国的主流电影,从二、三十年代的家庭伦理片到以谢晋为代表的第三代伦理影片导演,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传统伦理片。他影响了中国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其中,被认为传统伦理片最后一位导演的谢晋更是在中国影坛上一枝独秀,其电影创造的观众人次记录在中国电影史上可能不仅前所未有也可能后无来者,即便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淡化以后的1998年,北京零点-中博影视调查系统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的1500位18岁以上的市民所进行的调查中,仍然有25%的观众选择了谢晋为他们“最欣赏的国内导演”,其得票率超过了居第二位的张艺谋%.本讲将围绕第一、第二代导演和第三代导演早期的作品,阐释中国传统伦理情节剧的发展,演变,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和艺术特色等。

  (全文)

  那么从这个历史上来讲,就是中国电影跟世界电影的诞生相比我们大概晚了十年,大概晚了十年。但是从那以后,那么到现在到2005年,就是中国电影百年诞辰,那么在这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当中,中国电影出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也成为我们中国人这一个世纪以来的巨大的一笔精神财富。那么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电影大概形成了四个基本的传统。

  第一个传统我把它称为文人电影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艺术电影的传统。这个传统主要的特点它是指一批电影艺术家用个人的经验、个人的风格、个人的视野去观察生活,观察现实。因此他们的作品不太讲究故事性,也不太讲究戏剧冲突,更多是强调个人对生活对世界对现实的一些感悟和书写。那么在这方面的一些经典性代表作,大家非常熟悉的像费穆先生的《小城之春》。那么《小城之春》它虽然描写的故事是发生在一个战乱时代,但是它并没有过多去关注社会现实,更多地去关注社会矛盾,而是更多地去关注一个家庭当中人跟人之间微妙的感情矛盾,感情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去书写人生的感伤、人生的无奈。因此它相对来说,脱离社会矛盾,脱离社会的戏剧性冲突,更多地关注个人,关注人的情感,那么这个电影很典型地体现了我们所谓的文人电影、艺术电影的特点。

  那么第二个传统是中国百年电影当中最主流的一个传统,我们把它叫做政治电影的传统。而它在政治电影传统当中,我们诞生了大量的政治意识形态电影。因为这一百年的中国历史,充满了冲突、充满了斗争,包括阶级斗争一直在我们这一百年历史当中,占据了非常长的一段时期的主题。因此这一个时期的政治电影,非常的发达,而且这些政治电影应该说有相当一部分对于凝聚民族的向心力,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对新生活的渴望,对旧世界的一种认识或者一种憎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熟悉的1949年以后,正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推出的献礼片之一《青春之歌》也是根据小说改编的。那么它表现了一位青年女知识分子,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摆脱了个人的孤独、个人的反抗、个人的苦闷,在党的领导之下,加入革命大家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最后成就为一个英雄。虽然是非常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性,但是由于在当时它跟当时的社会氛围的一致性,以及艺术表现上的力量,使这部电影曾经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精神,几代人的人生价值观。而且直到今天当我们回头去看这样的电影的时候,虽然它的生活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了,但是我们依然会被那种信仰主义的生活,那种叙事的力量所感动,那么这是一类电影。

  那么第三个传统实际上是我把它称为娱乐电影的传统。它更多是商业电影。比如说在我们今天在记忆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上海电影的时候,在我们过去的主流电影史上,我们一般表现的都是左翼电影,一般是表现的进步电影。但事实上,在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出现过大量的商业娱乐电影,其中比如说比较著名的就是张石川编导的《火烧红莲寺》。《火烧红莲寺》后来形成了一个系列,实际上是中国早期的武侠神怪的这一类类型的商业电影,非常发达。虽然这些电影当中也有一些糟粕,也有一些我们认为庸俗或者说我们认为它的审美格调比较低下的这样一些作品,但是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为我们赢得电影市场,为我们民族电影工业的生存,应该说做出了贡献。

  而最后一种就是我今天要介绍到的伦理情节剧的传统。所谓伦理情节剧传统是指在这一百年电影历史上,更多是采用一个传统情节剧的模式追求戏剧性、故事性,以家庭为中心,表现家庭的伦理冲突和伦理矛盾,道德冲突和道德矛盾,以此来折射社会现实的这样一批电影。应该说这样一批电影在中国的电影史上曾引起了广泛观众的热烈欢迎。比如说我们最早的一部电影1923年张石川、郑正秋编导的《孤儿救租记》,在当时它创造了收视的可以说票房的或者说上座率的最高记录。许许多多人到电影院去看,而且都含着眼泪去看这样一部被深深地感动的这样一部电影。那么一直到我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非常著名的一个导演谢晋先生导演的一批电影,比如说《牧马人》、《天云山传奇》一直到《芙蓉镇》,那么这些电影在八十年代,可以说当时中国能看电影的人,绝大部分都看过。而且不仅看过,都为之感动过,那么这样一个电影传统,在中国的电影史上,形成了许多经典性的作品,而且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而且跟广大观众的社会伦理情感之间达成了非常强烈共鸣。他们不仅给大家提供了娱乐,更重要的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心理抚慰,给大家提供了一些现实的一些想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这是我今天要讲的中国伦理情节剧的传统。

  那么这批电影我们刚才讲到它的主要特点,绝大部分都是以家庭作为核心场景。大家知道家庭在中国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中国的词汇比如说我们叫国家,这个国家这个词呢,把家和国连到一起。换句话说,我们认为家庭是一个小社会,而国家呢是一个大家庭,所以在我们民间的很多传说当中,很多比如东北人,东北人都喜欢说我们家。比如说他说我们单位,他说我们家的某某人在干什么。我们一开始都不太能够理解,说我们家是干什么?最后我们听清楚,原来是说他们单位。那么实际上我们这个家和国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在儒家文化当中就已经形成了。大家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从身到家,到国到天下,我们是连成一起的。因此我们认为家庭是国家的细胞,国家是家庭的放大。因此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传统当中,我们这样讲究血缘关系,讲究家庭关系的这样一个国家传统当中,家庭在社会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换句话说,这个社会最大的变化,它一定是在社会上的种种动荡,种种变化最终它反映到家庭关系的变化当中,影响到家庭关系的变化,最后大家发现,家庭的父子矛盾、父子关系、母女关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这一切关系的变化实际上反映的是国家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的变化。而反过来说当我们国家要重建,社会要重建的时候,我们往往要从家庭开始。所以说我们看中国历史上来讲,什么时候那个社会分崩离析的时候,那个家庭的矛盾、家庭的困境也是最多的时候。而什么时候那个社会、国家安定的时候,也是家庭关系最安定的时候。所以家和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而且在我们的艺术传统当中大家都知道,《红楼梦》表现的是一个大家族,但是《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不仅在表现了这个大家族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人物,我们反映了一个社会历史的一个变迁,一个社会历史价值观念的一个冲撞,那么这是我们所认为的《红楼梦》的价值。大家知道文学艺术跟历史教科书最不同的是,历史教科书寻找的是共性,寻找的是事件的进程。但是我们的文学艺术所提供的是这个进程当中,每个个体生命对这个进程的感受,在这个进程当中他所体验到的痛苦,他所体验到的忧虑,他所体验到的快乐。因此文学艺术它之所以有感染力,就在于它所提供的历史是人的历史,有人性的历史,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历史。所以这个通过家来写国、写社会的这样一个传统,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悠久传统,同时也是中国电影的一个优秀传统。而正是这样一个优秀传统使它和广大的观众之间达成了非常长时间的心理共鸣,所以往往这类题材的电影,这类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它往往能赢得非常广泛的社会反响。比如说我这儿举到的例子,像郑正秋的《姊妹花》,在当时在上海连续放映了67天,当时中国的电影市场是完全开放的。换句话说,我们每个月有数百部电影甚至有五十到一百部电影有可能会同时投放到市场上去,但是呢,我们一部电影能够在一个城市里面放映67天,这就说明它所赢得的这种空前的观众反应。包括蔡楚生《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上海连续放映了三个月,在上海的一个地方的观众人次就达到了八十余万人次,八十多万人次,非常不得了,也可以说几乎当时能看电影,有条件看电影的人几乎都看过。而且《一江春水向东流》不仅在当时有非常高的观众观看人数,而且直到以后很长的岁月当中,它都是我们中国电影的经典作品。包括后来电影频道在重播《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去看,还有很多人为之感动。所以有人把它称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电影。

  而谢晋电影,那么他在中国所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应在当时也是空前的。正好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人正在重新去感悟“文革”十年给我们的创伤。而且我们在寻找这种创伤怎么让我们能够内心得到平衡。但是谢晋用他特殊的家庭政治伦理情节剧的方式,既让我们去反省反思“文革”,和“文革”之前的所有的政治畸形带给我们的这种迫害,但同时又带给我们一些心理上的慰藉,带给我们一种内心的一种安慰。那么这是我们讲这批电影有非常悠久的传统。而且大家知道我们讲这个伦理情节剧传统它往往跟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统有联系。比如说,大家都知道《一江春水向东流》它实际上建构了一个我们常常说的所谓的陈世美的模式,一个忘恩负义一个后来发达了以后忘记了自己的糟糠之妻,而且背叛了自己原有的出生传统这样一个故事。而这个陈世美的故事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当中,我们已经非常多地去描写。比如我们京剧里面《铡美案》里面所表现的这个故事,实际上跟它有非常类似的地方。比如说谢晋的电影当中所表现的大量的那种才子佳人故事,一个非常优秀的文人,正直的文人,那么在受到政治迫害以后,遇到了一个非常美丽、年轻、善良的一个女性去拯救他。这种才子佳人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传统当中也非常悠久,大家去读我们的唐诗宋词,看我们的元曲,里面有大量的知识分子跟一些女性之间,香草美人之间这样一种象征关系,这也是一个非常悠久的传统。包括谢晋电影这种忠臣受难  的这种传统,大家知道从我们古代以来,我们一直从屈原开始,屈原、岳飞那么挨着这样一个很悠久的传统,就是忠贞爱国,忠贞为民的这样一些人受到了冤屈,这样一个故事原形非常之多,所以正是这样一些故事它跟我们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或中国老百姓悠久的文化习惯有非常内在的联系,所以我们阅读起来我们更容易引起共鸣。

  那么下面我再简单地介绍一下,中国伦理情节剧的这些主要的特征。那么主要特征呢,有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呢,就是说我们讲家和国之间的这种交织。我刚才讲到了,我们在国家当中,我们国中有国,家中有国。实际上我们看,从《桃花扇》开始,实际上在我们很多表现家庭关系,在家庭困境,家庭危机的作品当中,它往往都表现了社会表现了国家。那么我们刚才讲到《一江春水向东流》,虽然它表面上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一个家庭的分分离离,悲欢离合的这么一个故事,但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抗战八年,在抗战八年的过程当中,一个家庭的变迁,它折射的是这个社会复杂的社会变故,复杂的社会冲突。所以在这个电影当中,你会看到上流阶层是怎么生活的,普通人民是怎么生活的,什么人在这样一个伟大的艰难的岁月当中,他能在为了民族的独立,在英勇的抗战。包括那些小人物,下层人民,他们为了一个国家,为了一个民族能够获得独立,在拼死的抗战,但是也有一些所谓的大人物,在这个时候他们趁国家有难的时候,在发着国难财。因此它把一个家庭的故事,放到一个社会大背景当中去描写,所以我们阅读到的一方面是说一个国家社会的变故如何影响到我们每个个人,和每一个家庭,从而跟我们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这样一个悠久的价值观念相沟通。但同时另一方面呢,它也在通过一个家庭,一些家庭人物的命运在表现我们国家,我们的社会所正在经历的那个灾难性的岁月。所以家和国交织在一起,既能够有国家的那种沉重和浑厚,同时我们又能感受到家庭当中个人情感,个人命运的那种悲欢离合。因此,它把历史感,和这种戏剧的感染力之间结合到了一起,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特点。

  那么第二个特点,我们把它称为政治和伦理的交织。实际上在中国的这些伦理情节剧当中,都包含了非常明确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因为在中国这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当中,没有一个家庭能够逃脱政治对自己的影响,无论它是像《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面那样一种革命的家庭,或者是说那些不革命的家庭,或者说那些家庭当年是资本家,当年非常富有的这种家庭,也即便是一个中间人物。大家知道,在我们漫长的岁月当中,一个人如果要当中间人物,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当时的社会都会批判,说你没有坚定的阶级立场,你是一个中间人物,因此中间人物无异于把自己放到了革命的对立面里面去,因此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家庭能够脱离政治对中国的影响。而政治之所以有这么重要的地位,也恰恰是因为这一百年来,中国经历了重大的民族矛盾,重大的阶级矛盾,中国就在这样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这样一个较量当中,走过了这段历史,而和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歌舞升平,今天这样一个纸醉金迷的这样一个时代相距甚远,过去我们这一百年,可以说真是刀光剑影,腥风血雨,那么这样一个历史当中,政治对伦理情节剧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呢,我们在所有这些电影当中,都包含了非常明显的政治倾向。比如我刚才讲到的,上层人物和下层人物、资产阶级和普通的劳动阶级之间那种矛盾和冲突,比如在《一江春水向东流》里面表现得非常鲜明。张忠良是一个中间人物,他有一个贫困的家庭,有一个无产的家庭,由于他混迹于上流社会,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立场,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但是在整个电影在表现这种阶级差异和贫富差异和社会冲突的时候,它怎么去表现呢?在当时我们在电影当中要表现这种政治的差异,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用道德去帮助我们对他们进行感情评价。大家知道我们有时候从政治上来讲,说这个是一个反动派,这个是一个革命者,但是一个反动派和一个革命者,在道德感情,在感情上我们很难说,这个反动派他的人就是一个坏人,这个革命者人他就是一个好人。因为有时候可能一个选择革命道路的人当中,他也有可能人格品质有问题的,而一个选择了一个反革命的道路,或者说跟我们所表明了革命道路不一致的人,他的人品当中,人性当中他也有可能有值得尊敬的地方。那么怎么样通过我们的艺术作品,来使我们能够憎恶反动派,而敬佩革命者,那么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进行道德评价。所以当时我们的这些电影伦理情节剧电影,最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把所有的坏人,我们认为是反动派我们都必须在道德上把他塑造成一个坏人,一个自私的人,一个贪婪的人,一个没有品格的人。而相反在塑造革命者的时候,在道德上我们必须把他塑造成一个高尚的,无私的奉献的人,因此他们的政治差异性,必须通过道德的差异性去完成。所以我们讲政治和伦理交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我们会意识到,一个坏人他不仅是政治思想是反动的,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自私的卑劣的,卑鄙的人。

  那么在《一江春水向东流》里面我们所表现的,你会看到那些有钱的人,那些我们认为资产阶级的人,那些在政治上我们认为他们是不进步的那些人,他们所表现出来道德品质都是极其低下的。没有同情心,自私、贪婪、残暴,而且看到别人的家庭之间这种关系的时候,他非但没有一点的同情心,反倒无理取闹,大吵大闹,大骂大吼,那么他就变成一个,我们不仅认为政治上他是一个不好的人,而且我们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感情上我们会厌恶他,我们会认为他是一个非常讨厌的人。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把政治跟伦理结合到一起,通过伦理来帮助我们去批判那个政治上我们认为是反动的人,这是应该说中国电影一直以来一个悠久传统。比如说我们讲像《青春之歌》这样的电影里边也是这样。余永泽,大家都知道于余泽救了林道静,按理说余永泽是林道静的救命恩人,但是如果我们要让林道静参加革命,她就必须要从余永泽的这个小家庭里面走出来去参加革命的大家庭。但是如果说让她就这么从家里走出来,我们会觉得林道静是一个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人,因为人家把她从死亡边缘救出来。那么我们就必须为林道静找到一个走出小家庭的理由,而这个理由来自哪里,就来自于我们把余永泽塑造成是一个卑鄙自私的人,因此她就可以出走。因此我们讲这个伦理和政治之间的结合,是中国电影那些年,引导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参与革命,理解革命,热爱革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中国应该说这些电影传统它把政治和伦理交织在一起,非常有效地发挥了鼓动大家的政治热情,调动大家的政治觉悟的作用。

  第三种特点就是社会批判与道德抚慰交织。为什么这么讲呢?这些电影都带有非常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刚才我讲它批判社会的黑暗,批判社会的贫富悬殊,批判有钱阶级的残忍、残暴、无情,有非常强烈的社会批判作用。但同时呢,它还会加进一些道德安慰,道德抚慰。大家知道,当我们努力地使劲地批判一个社会的时候,我们内心还是需要平衡的。我们会觉得,那我们怎么生活下去,我们生活的希望是什么?我们从这个社会当中,如果我们要坚持一种道德,我们这个社会回报给我们什么?那么在这样一批电影当中,绝大部分都给予了一定的道德抚慰。比如说民众的同情,民众的支持。比如说在《一江春水向东流》里面你会发现更多的老百姓人民群众站在了下层人民一边,站在了那些受侮辱受迫害的人的一边,站在了那些善良人的一边,我们为这些善良所感动,所打动,因此给我们一定的抚慰。那么到了谢晋的电影,那就更多地自觉地使用一些叙事上的策略,来使我们认为坚持正义做一个公正的、无私的人,你是值得的,你是应该的,那么我会通过种种叙事的结局,种种叙事的安排来帮助我们有这样一种感觉。那么这是我们讲社会批判和道德抚慰的交织。

  那么第四个特点,就是现实与言情的交织。这些作品绝大部分都采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方法,表面上看来都是一个好像非常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虽然它是虚构的,但是我们表面上看到它是尽量地还原那个社会的真实,这是它写实主义风格的一面。这些所有的伦理情节剧都有这样的艺术风格。但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又非常地强调它的言情功能,就是强调我们有时候也把它叫做煽情,这个煽情我们把它看做是一个中性词汇,不是一个贬义词汇。就是所谓的煽情也就是说它更多的是强化那种道德感情,把道德感情强调到了极点。比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最后那一段母子相见,母亲痛斥自己儿子的变心,和痛斥自己儿子的忘恩负义。而女性在这种状态当中,默默地承受苦难,最后是上有母,下有孩子,边上有一个不愿意接受自己的丈夫,最后自己不得不投河自尽。这样一个故事,非常强烈地把那种人们的道德情感,人们的同情,人们的怜悯,人们对那个张忠良的憎恶全部把它交织在了一起,烘托出了一个情感高潮。所以那一段基本上它是一个感情高潮,那个高潮在当年曾经有许许多多人看得泪流满面,大家拿着手绢,在电影院里久久不愿离去,沉浸在那种痛苦那种同情那种憎恶的感情当中。而几乎所有这些电影都有这样一种感情高潮,几乎所有这些伦理情节剧《孤儿救祖记》也罢,《姊妹花》也罢,《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罢,包括后来谢晋的这些电影,全部都有这样一个道德感情的一个高潮。而这个高潮都能够让大家掉眼泪,而且让大家掉完眼泪以后,久久不愿意离去,在心里长久地萦绕着那样一种情感,那么这是我们讲它把现实和言情交织。

  那么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它采用了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传奇化的叙事方法。所以这些电影如果我们大家熟悉今天的电影,我们知道现在我们今天的电影受到国外电影的叙事方式的影响很大,那么这种影响很大使我们的电影越来越强调电影的多线叙事,多重结构,套层结构,强调倒叙、顺序,强调结构上的多样性和变化。但是我们刚才讲伦理情节剧这些电影,绝大部分都是一个单线的线性故事,就像讲评书一样,什么地方开始,什么地方转折,什么地方高潮,什么地方结束,就是一条线非常清楚非常清晰。那么这样一个传奇性的,而且往往是人物有那种传奇性的遭遇,传奇性的命运,最后达到一个戏剧性高潮,那么跟中国古代的叙事方式非常得接近。因此它更符合中国老百姓传统的审美习惯。因为很多上了年龄的一些电影观众,现在在看今天的这些电影,比如说包括美国电影,也包括中国的一些所谓前卫的电影,那么我们现在许多上了年纪的观众,都往往觉得看不懂,都觉得不知道这些电影在讲什么,说什么。是因为这些电影它的叙事方法已经越来越跟中国传统电影的叙事方式,跟中国传统的叙事手法有了很大的差异。而伦理情节剧的这些电影的叙事方法、讲故事的方法,应该说是具有悠久的传统的,所以往往这些故事雅俗共赏,妇孺皆宜,大家都能看,而且都能看懂,都能被感动。那么这是我们讲到它们的一些主要的特征。

  那么最后这一讲再简单地说一下,伦理情节剧传统在当代的一个延续。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伦理情节剧,在谢晋之后应该说它在电影的影响力开始下降。由于电视的出现,由于电视剧的出现,使这种伦理情节剧这种讲故事的方法,在电影当中已经不再成为主流。虽然后来我们也有《九香》这样一些电影,但是伦理情节剧的传统,最后来主要延伸到我们的电视剧当中。所以为什么我们电视剧现在我们社会当中很多中、老年人非常喜欢看,而且觉得它看起来跟我们的审美习惯,跟我们的看故事的习惯非常接近,非常近似,那么跟这样一个叙事传统有非常大的关系。那么从《渴望》,大家知道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渴望》,一直到今年正在改编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电视连续剧现在正在马上就要拍摄完成,那么我们这个伦理情节剧的传统,基本上被延续到我们的电视剧当中,而且也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说前一段时间播出的《婆婆》,还有更早的时候播出的《大哥、大姐》,那么这样一些电视剧,它实际上延续的依然是这样一个伦理情节剧的传统。虽然这个时候我们的国家、社会有了变化,我们不再是通过家庭去反映社会的阶级矛盾,社会的政治斗争,社会的政治冲突,更多的是反映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人与人关系的变化,人在社会当中所处的不同的位置,一代人跟一代人之间的差异或者说一个家庭不同的人所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是,这些家庭当中所反映出的也是一个国家的变化,也是一个社会的变化,我们依然在用一些家庭每一个形形色色的家庭,家庭当中的每一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在诠释,在阐释着我们今天这个世界。那么应该说这些年最优秀的那些家庭伦理情节剧的电视剧,依然继承了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传统,而且依然成为我们社会当中大众所最喜欢的一种文化类型和一种文化形式,那么依然影响着我们大家的生活,或者说给我们大家带来对生活的感悟和认识。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编辑:兰华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