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随着春秋后期学术思想的活跃,到战国时代学派更加增多,各学派之间的交融和争鸣愈趋热烈,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学术文化高度发展的光辉灿烂的高峰。这就为孙膑军事思想的丰富和提高,博采各家之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由以下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一) 士阶层的兴起
"士"在西周春秋时代有许多含义:一是指贵族统治阶级的最低层,在大夫之下。《左传·昭公七年》载:"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国语·晋语四》曰"大夫食邑,士食田"。二是指从事打仗的士兵。《国语·齐语》云:"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韦昭注:"士,军士也。十五乡台三万人,是为三军。"三是泛指有学识的当官者。《汉书·食货志》论述周代的情况说:"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上,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日工,通财富货日商。"四指判断刑狱的法官。《书·尧典》载舜命皋陶曰"女(汝)作士。"郑玄注:"士,察也,主察狱讼之事。"《孟子·告子下》云:"管夷吾举于上。"赵岐注:"士,狱官也。"上述四种"士",都非新兴的士阶层。
自春秋以来,由于社会的剧烈动荡,有的上层贵族家道衰落,这些贵族本来就学得丰富的文化知识;有的下层平民因为勤奋好学,也变成有知识技能的人。他们从本上上游离出来,奔波于四方,谋求一官半职。统治阶级因争权夺利的需要,开始收养四方之游士,以为他们出谋划策,效忠尽力。这就更促使士阶层的发展。春秋后期各诸侯的公室和卿大夫的私门.都己养有不少的士。据说春秋未年,晋国的"中牟有士曰中章、肯己肴",经中牟令王登推荐而一日皆为中大夫。于是"中牟之人弃其田耘、卖宅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国的田成子也大量养士,他"杀一牛。取一豆肉,余以食士;终岁,布帛取二制焉,余以衣士"(《韩非子·外传说右上》)。他们都给士以优厚的待遇。
至战国时代,上阶层更加活跃。他们"率其群徒,辩其谈说"(《荀子·儒效》),以求得统治者的赏识。战国初期的墨子及其弟子,与春秋未年的孔子及其弟于一样,也形成一个很大的游士集团。据《墨子·公输》篇称,当楚欲攻宋时。墨于有"弟于禽滑厘等三百人",已守于宋城上。可知墨子弟子亦在数百人之上。战国中期的盂子在辩谈游说时,常常"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膝文公下》):田骄在齐,"赀养千钟,徒百人"(《战国策·齐四》);"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由楚至小国滕,也带着"徒数十人"(《孟子·膝文公上》)。当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史记·秦始皇本纪》),各国君王和上层贵族的养士之风,比春秋时有增无已。魏文侯。赵烈侯、韩昭侯、秦孝公、楚悼王。燕昭王。齐威王、齐宣王等。都好用游说的贤士,任以要职,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权臣显贵如齐的盂尝君田文。赵的平原君赵胜、魏的信陵君魏无忌、楚的春申君黄歇、秦的文信侯吕不韦,所养游上都达3000 人。这些游士辩谈论理,著书立说,发表各自的见解,必然给思想界带来活力,使学术文化次欣向荣。
孙瞑学过兵法,奔忙于齐、魏等国之间,欲求施展他的才华。他开始为齐将田忌所收养,后又进见威王,遂任为师。据《孙膑兵法·威王问》等篇记载,孙膑也有若干"弟子"。显然,孙膑与墨子、盂子等一样,同是活跃在当时政治界、军事界、思想界的士阶层中的一分子。
(二) 科学技术的进步
由于铁农具的普遍使用,牛耕的推广,水利的兴修,亩制的扩大,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能够养活的非农业人口也相应增多。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人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战国时期科技的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1)天文、历法。战国时期对日月星辰运行的测定,更加细致。当时已利用岁星(即木星)运行的规律,循环一个周期约需12年,创立了岁星纪年法。一些专门观测星辰运行的占星家,还把观测所得记录下来,著成文字。如齐人甘德(一说"楚人"),"作《天文星占》八卷";魏人石申,"作《天文》八卷"(《史记·天官书·正义》引《七录》)。这些著作较精密地记录了120 颗恒星的方位和运行规律,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历法的推算,比春秋时更加精确。《孟子·离娄下》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为了清楚地反映季节的变化,便于农业生产中掌握,古代人所创造的一年中立二十四个节气注历的方法,到战国时也己大致齐备。
(2)地理学。由于商业贸易的繁荣,手工业原料和上特产的交流,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军事征伐规模的扩大,交通来往的频繁和中原边疆各民族的融合。人们的地理知识大为丰富,到战国时期出现了《山海经》、《禹贡》等全国性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分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山经记述各山岳的位置方向、水文情况、自然地貌、动植物分布、矿产资源等。虽然其内容与客观事实不尽相符,但正确的部分仍是主要的。海经和大荒经中神话传说较多,科学性不如山经。《禹贡》假托记述夏禹治水的经过,把全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历叙其地理、特产、田赋、民族等。它对九州土壤的区分,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3)数学。物理学。墨子及其后学者广泛地与生产实践接触,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他们的著作《墨经》,简炼地记录了这一方面的成果。《墨经》中有许多几何学的定义。如:"平,同高也";"中,同长也";"园,一中同长也。"对于力学中的杠杆原理,它指出:"长。重者下,短、轻者上。"杠杆的上下,不仅决定于力的轻重,而且还决定于力臂的长短。《墨经》中辽对人像的倒影、凹面镜、凸面镜的照射效果等光学原理进行科学的解释。磁石的指极性能也已被发现。并利用它制造了一种定方向的仪器。《韩非子·有度》篇说;"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所谓"司南",就是指南针的雏型。
(4)医学。战国时期出现了一部内容丰富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它论述人体解剖、病理、病困、诊断等基础理论,又兼述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内容,说明当时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上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和《导引图》等,反映了战国时期在经脉、医方和体育医疗等方面的成就。
不言而喻,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会提高各家学说的科学水平,为百家争鸣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推动各种思潮的发展,促进学术文化的繁荣。
(三) 各种学派的林立
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游说之风的盛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当时学派纷呈,各显其能,在学术文化史上大放异彩。除了孙膜所属的兵家之外,参加争鸣的,主要有下列诸家:
(1)墨家。创始人墨翟,战国前期宋国人,或说鲁国人。他的弟子多来自社会下层,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政治主张,又提出如何判断是非的"三表"法。墨家的言论著作,汇编在《墨子》一书中。
(2)儒家。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邹人孟轲与赵人荀卿。盂轲活动于战国中期,他主张实行"仁政",又倡导"性善"说。《盂子》一书是他言行录的汇编。荀卿活动于战国后期,他主张礼治和法治并重,宣扬"性恶"论。他的著作汇编为《荀子》。
(3)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的宋人庄周。他把万物本原的"道"进一步神秘化,宣扬相对主义和忘掉一切。他的著作保存在《庄子》一书中。道家还有一些流派。《史记.孟子苟卿列传》说:齐人田骈、接子,楚人环渊,"皆学黄老道德之木",则其为道家无疑。有人把主张"为我"的杨朱,也归人道家一类。
(4)法家。前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等。李悝在魏国变法,著有《法经》;商鞅在秦变法,其思想主张保存在《商君书》中;申不害在韩,主张用"术"行法;慎到初"学黄老",后强调"立法",特重"势位"。战国后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5)名家。这是一个以辩论名实关系力主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惠施和公孙龙。惠施夸大事物的相对性。他的辩论命题保存在《庄子·天下》篇中。公孙龙夸大事物的特殊性,他的著名命题是"白马非马"。其著作与言行记录,汇编为《公孙龙子》。
(6)阴阳家。西周春秋时期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阴阳五行学说,到战国时期被一些游说之士蒙上宗教迷信的色彩。其代表人物是齐人邹衍(一作驺衍)。他"称引大地剖判以来,(上木金火水)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宣扬神秘的历史循环论。
(7)纵横家。为适应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外交活动的需要,一些谋士向各诸侯国君游说合纵、连横等策略,称为纵横家。其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等。他们的游说辞保存在《战国策)和近年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中,《汉书·艺文志)并著录有《苏子》31 篇和《张子》10 篇。
(8)农家。这是战国时期专门谈论农业问题的学派。《汉书·艺文志y农家"类中著录有《神农》20 篇、《野老》17 篇。班固并注云:"六国时"。《盂子·滕文公上》篇载:"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带着其徒到处游说,就是这一学派的代表。
(9) 杂家。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杂家是一种兼容并包各家、杂取众家之长的学派。说到杂家,往往会举出战国末期吕不韦召集宾客所撰的《吕氏春秋》。其实,该学派在战国中期早见端倪。如宋研、尹文二人,"其言黄老意"应属道家;但《汉书·艺文志》载,《宋子》属小说家,《尹文子》属名家;《庄子·天下》篇说二人"愿天下之安宁,以话民命",此类儒家;他们还主张"禁攻寝兵,救世之战",又酷似墨家。可见宋、尹二人已开杂家之风。
争鸣的学派如此繁多,它们必然会对孙膑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军事谋略,产生深刻的影响。孙膑对百家学说进行取舍和扬弃,以建立自己的军事思想体系。
(四) 稷下学宫的盛况
在百家争鸣的热潮中,齐国的稷下学宫接待学者、提供讲坛、鼓励辩论,起着积极的组织和促进作用,是战国时期学术争呜最热闹的场所。
稷下学宫由田齐的桓公(前374-前357 年在位)创建。徐于《中论·亡国》篇云:"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至桓公子威王时,稷下学宫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威王于宣王更"喜文学游说之士"."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直到齐襄王(前283-前265 年在位)时,稷下学宫犹存。《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叙述荀卿"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正值"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苟卿三为祭酒焉"。这里所谓"老师"、"列大夫"、"祭酒"、当都是稷下学宫中的尊称和职位。可见学宫的学术活动,一直延续了一百余年。
关于学宫的地理位置、讲学环境,《史记·田世家·集解)引刘向《别录)曰:"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索隐》又引《齐地记》曰:"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室";并引虞喜曰:"齐有稷山,立馆其下以侍游士。"然则,学宫是在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稷山之下,那里有讲室、馆舍。学者们定期在那里聚会,进行讲学活动。来到学宫讲学的人,称"稷下先生".他们"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于世主";而齐王对他们也给以优厚的待遇,"皆命日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宣王对稷下学者"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让他们"不治而议论"。由于统治者的扶持提倡,稷下学宫的规模愈来愈大,学士云集,盛时达到"数百千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当时各国各学派的著名学者,大部分都到稷下学宫来讲过学,并有著作流传于世。仅据《史记)和《汉书·艺文志)所载,来稷下的著名学者就有齐人田骈(著《田子》二十五篇)、接子(著《接子》二篇)、淳于髡(著作名未详)、邹衍(著《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邹爽(著《邹子》十二篇)、鲁仲连(著《鲁仲连子》十四篇).楚人环渊(著《子》十三篇),宋人宋(著《宋子》十八篇)、尹文(著《尹文子》一篇),邹人盂轲(有《孟子》十一篇),赵人慎到(有《慎子》四十二篇)、荀卿(著《荀子》三十二篇),等等。这些学者及其著作,分属于道、儒、名、法、墨、阴阳、纵横、小说各家,有的兼有几家的特点。他们自由讨论,各行己见,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探讨学术的空气。据考证,现存的《管子》一书就是稷下部分学者论文的汇编。
孙膑活动在齐威王、宣王的时代,正是稷下学宫繁荣鼎盛的时期。他必然会受到畅所欲言、热烈辩论的稷下学风的影响,或者他本人到过稷下学宫,他的兵法著作就是在稷下学者的启发下写成的。还应当指出,齐威王时《司马法》一书的撰著,也是出于稷丁先生的手笔。《史记·司马穰直传》云:"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日《司马穰苴兵法》。"这里所谓"大夫".即上述"皆命曰列大夫"、"为上大夫"的大夫,是稷下学者的官位和尊号。古《司马法》与《穰苴兵法》均因稷下学者而得到追论整理,使它们重放光辉。
(五)
兵家在实践中发展
随着战国时代军队人数的激增、攻守武器的进步、作战方式的多样和战争规模的扩大,战场指挥愈来愈成为一门值得研究的艺术。由于兼并战争的需要和军事实践的促进,兵家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汉书·刑法志》云:"(战国)雄竿之士,因势辅时,作为权诈,以相倾覆"。孙膑、吴起、商鞅等兵家"皆禽敌立胜,垂著篇籍"。可见其时兵家勃兴的背景和声势。
据《汉书·艺文志》载,战国时期"兵家"的著作就有十余种。列于《六艺略》"礼"类的《军礼司马法》,原在刘欲《七略》中是列于《兵书略》的。班固"出《司马法》入礼",并在书名前加"军礼"二字。这本《司马法》是齐威王使稷下先生编纂的。也应是战国兵家的成就。《管子》中有《兵法》、《地图》、《参患》、《制分》等篇,讲论用兵作战之道,显然是稷下兵家的著述。列于"道家"的《太公·兵》八十五篇,应该包括今存伪托太公论兵的《六韬》在内,而《六韬》据考证,又是战国时期兵家的著作。可见战国兵家之盛,在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
由于兵书数量繁多,侧重不一,西汉成帝时"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第一种"兵权谋家",其主旨为"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是讲究权谋策略的。属于此类的战国著作,除孙膑的《齐孙子》外,尚有《公孙鞅》27 篇、《吴起》48 篇、《李子》10 篇①、《庞媛》3 篇、《儿良》1篇。第二种"兵形势家",其主旨在"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是讲究快速变化的。战国时有《尉缭》31 篇、《魏公子》21 篇、《景子》13 篇属此类。第三种"兵阴阳家",其主旨在"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五行相胜),假鬼神而为助",是讲究巫术迷信的。此类战国著作有《神农兵法》1 篇、《黄帝》16 篇。《力牧》15 篇,等等。班固均自注谓:"六国时作。"第四种"兵技巧家",其主旨在"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是讲究军事技巧的。
此类战国著作有《逢门射法》二篇②等。由上述《汉志》著录观之,四类兵家,战国时皆有著述。这就更足以表明,战国兵家的蓬勃发展。
孙膑在战国兵家中属"兵权谋家"。这一类兵家的思想最丰富,技术最全面。《汉志》称它是"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孙膑继承了孙武的军事谋略思想,又吸收各家各派的特点,在战国中期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时代哺育和造就了他,而他也以卓越的军事谋略和兵法著作,对时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① 《汉书·艺文志》原作"《季子》十篇"。王先谦《补注》曰:"官本作李";又 引钱大昭、朱一新曰:"闽本作李子";"汪本作李"。沈钦韩曰:"疑李俚。" 然则《李子》十篇当为李悝的兵法著作。法家而有兵法著作,如商鞅、吴 起然。
② 逢门,又作■门,古之善射者。见于《荀子·王霸篇》、《吕氏春秋·听言》、 《史记。龟策列传》。《汉书·古今人表》等。其人时代虽然甚早(约在夏 代),但《逢门射法》在《汉书。艺文志》中列于《伍子胥》之后和《李将军 (广)射法》之前,其部位应是战国时期。疑其为战国时人假托"逢门"之 名而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