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青少年时期的阮籍
阮籍的早年生活是很不幸的。其父阮璃以罹疫疾,死于建安十七年(212),当时的阮籍仅三岁。幼年丧父,乃人生的一大悲剧,想来他的家庭生活一定是很凄苦的。魏文帝曹丕与阮璃是文友,他对于老朋友的寡妻孤子似乎很同情,为此曾专作《寡妇赋》。赋序云:"陈留阮元瑜与余有旧,薄命早亡。每感存其遗孤,未尝不枪然伤心。故作斯赋,以叙其妻子悲苦之情。"(《全三国文》卷四)阮籍早年有失父估,与寡母相依为命,这种凄苦的家境难免会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某种失落感与压抑感。阮籍有孤做怪僻、寡寡落合的性格一面,大概与此不无关系。
阮籍的文思大概很早熟,幼时即能作文。史书上说:"阮籍幼有奇才异质,八岁能属文。性恬静,兀然弹琴长啸,以此终 日。"(《太平御览》卷六○二引《魏氏春秋》)终日弹琴长啸,可能不单是指阮籍少时,其实也是阮籍终生的爱好,这大体反映厂阮籍恬静的内向性格。阮籍八岁能写文章,当然不止是一种天赋,显然与其家庭中浓厚的文化气氛的熏染有关。阮籍少时即已显露在外的这种良好的文化素质,深受其族兄阮武的赏识。《世说新语·赏誉》注引《陈留志》说,阮籍"年总角,未知名,武见而伟之,以为胜己。"尽管阮籍少遭失父之不幸,但似乎更磨砺和激发了他要作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当然,这更应该归结于时代的要求。阮籍由少到壮,在这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内,中国的社会正好处于由乱到治的转化过程。东汉未年,黄中起义失败后,中国封建统一的社会出现了分裂、混战、动荡不安的局面。广大老百姓流离失所,辗转于沟壑,人口大量死亡,甚至连统治者也不能幸免,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遭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这正像曹操的《蒿里》诗所描绘的:"销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无一,念之断人肠。"到阮籍出生之时,这种局面出现了转机,局部地区的混乱分裂状态开始向统一稳定的状态转化。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曹操在中国北万逐渐削平许多军阀割据势力,控制了北部中国广大的地区。曹操在其控制的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农业生产渐趋恢复,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创伤开始痊愈。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去世,同年其子曹丕代汉而创建魏国,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建立蜀、吴二国,形成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这就力全国的统一铺平了道路。曹操之后,曹丕在北方地区继续实行屯田和重视农业生产的政策,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吴、蜀两国的某些具体情况可能与魏有异,但总体看来,两地的政治形势比较稳定,经济和农业生产不仅得到恢复,部分地区甚或比东汉时期有所发展①。按照历史自身的发展逻辑,到魏明帝在位时(226-239),中国社会由分裂到统一的曙光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人们对未来抱着莫大的希望和信心。在如此社会背景和社会气氛中成长的阮籍,从其精神面貌的主导方面看,显发出一种乐观、自信、进取的积极人生态度。
根据阮籍自己后来的回忆,他在少年时好学不倦,酷爱研习儒家的诗书,同时也表现为下慕荣利富贵,以道德高尚、乐天安贫的古代贤者为效法榜样的志趣。其诗云: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
① 何兹全:《三国时代农村经济的破坏与复兴》,载《食货》第1 卷,第5 期。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②诗书是儒家的经典。"颜"、"闵"分指颜回与阂损,他们都是孔子的学生,儒者所崇尚的大贤,前者以守道穷居著称,后者以孝行情高著称。从上面的诗句可以看出,阮籍早年是按照儒家的道德文章予以自我设计的。
阮籍除了习文之外,大概还兼刁武技。《咏怀诗》写到:少年学击剑,妙技过曲城。
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
挥剑临沙漠,饮马九里坰。
旗帜何翩翩,但闻金鼓鸣。
军旅令人悲,烈烈有哀情。
念我平常时,悔恨从此生。
--第六十一首这首诗大概也是阮籍的回忆之作,内容上是抒发自己的情怀的。陈沉说:"悔所学之无用,其志欲何为哉?"(转引黄节《阮步乓咏怀诗注》)曾国藩说:"少年欲从军立功而晚节悔恨行,念仇敌不在吴蜀而在堂廉之间也。"(同上)可见,少年时期的阮籍,似乎就有治平天下的雄心。他志在消除分裂,统一全国,立功于千里之外,诗句中洋溢着一股蹿励激昂之气。可是在后来,政局形势发生剧变,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内争激烈,他感到自己的志愿难以实现,所以对于自己少年习武以立军功一事深表后悔。这首诗与上首诗的着眼点不同,如果说前者侧重于"守道",那么,后者则侧重于"弘道"。《晋书》本传中说阮籍"本有济世志","守道"与"弘道"这两方面的结合,可谓是"济世志"的体现。
与此同时,阮籍作为一个士族子弟,也难免在行为上有某些放荡失检之处。他曾以感慨的心情追忆了自己年轻时喜好弦歌、游乐无羁的轻荡习气:平生少年时,轻荡好弦歌。
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
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驱马复来归,反顾望三河。
黄金百镒尽,资用常苦多。
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
--《咏怀诗》第五首这首诗的内容大概不纯是虚写,也可能实有所指①。
我们上文曾引《魏氏春秋》语:"(阮籍)弹琴长啸,从此终日。"又《七贤传》说阮籍"或游行丘陵,终日不返。"(《太平御览》卷六一一引)这两条史料所载内容正与诗的内容契合。当然,《魏氏春秋》和《七贤传》的记载大概系指阮籍晚年的生活态度,但阮籍少年就爱好弦歌、喜游乐山水是极有可能的。当时正值曹丕、曹叡父子相继在位,有一批宗室贵戚及贵门公子,颇以浮华相尚,如何晏、邓飏、李胜等人都是"浮华友"(《三国志·魏志·曹爽传》注引《魏略》),在洛阳互相连结,扬扇鼓吹,浮华颇成风气,以至于明帝不得不以政治手段抑制之。我们固无明证说阮籍之轻荡系受何晏等人的直接影响,但以浮华为尚似乃贵游子弟之通病。阮籍时值年少,又幼② 《咏怀侍》第十五首,陈伯君《际籍集校注》本。下凡引此,只注篇名。与他本文字有出入者,择善而从,概不出注。
① 元人刘履认为,此诗"言少时轻薄而好游乐",乃"嗣宗自悔其失身也。"(转引陈伯君《阮籍集校注》)
失父恃,因此,他染有轻荡纵放的刁气是可以想象的。阮籍的好友嵇康自诉说:"性愎疏懒",常不以礼自束,认为这是"少加孤露,母兄见骄"的结果。(见《与山巨源绝交书》)稽康因幼年丧父,以至养成纵放的性格。就家教原因看,阮籍之轻荡,很可能与嵇康是一样的。阮籍轻荡之因是否如上所说可存而不论,但他自称自己有此习气,应是没有疑问的。顺带指出,阮籍早年的轻荡,与其晚年放诞的意义似不完全一样。前者纯为一种习行,后者则有政治意味,意在逃避现实或发泄心中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阮籍在这个时期的正式社会活动,吏籍上有明确记载的仅有一次。阮籍大约十六七岁时,有一次随其叔父阮熙到东郡,充州刺史王昶与他相见时,他"终日不开一言",王昶"自以为不能测。"①(《晋书·阮籍传》)这件事只能有两种解释:
一、说明阮籍具有宏深的气度;
二、说明阮籍性情的孤做、寡合。
显然,青少年时期阮籍的追求与行为有两重性的特征。一方面崇尚儒家思想,立志按照儒家的理想、信念做一番事业。
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做脱外物、纵放任达、遗落世事的倾向。但总的看来,前者代表了阮籍早期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的主导一面。但既然存在另一面,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就可能发育成长而凸现出来。事实上,阮籍走的正是这样一条人生道路。
① 陆侃如认为,王昶"在兖几十年,不知何时与籍相见,今假定在籍二十五岁左右。"(《中古文学系年》下册第511 页,刘汝霖的看法与此不同,认为王昶与阮籍相见,籍时当在十六七岁。(见《汉晋学术编年》中册第111、112 页)据史籍口气,阮籍与王昶见面时似未成年,所以这里采用了刘氏的说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