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继承司马迁的史学传统
刘知几深受司马迁学术思想的影响,学术界对此探讨较少,这里想重点分析一下。
司马迁继《春秋》之业写出了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巨著《史记》,这对刘知几的史学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荦荦大者,有以下数端。
第一,司马迁继《春秋》之业撰写《史记》启发了刘知几继《春秋》之业撰写《史通》。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司马迁出身于史官世家,其父司马谈早有撰著一部通史的愿望。他在临终之际拉着儿子的手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谈非常赞叹孔夫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他说:"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可见司马谈就有继《春秋》之业的宏大志愿。司马迁俯首流涕表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及至出任太史不久,便着手编撰。他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司马迁非常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他感到汉兴以来,"天子至明,泽流罔极",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是有司之过,自己身为史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①因而历尽艰辛,发愤著书。司马迁的榜样大大启发了刘知几。他的思路同司马氏父子大为相似。《史通·自叙》说:"昔仲尼以睿圣明哲,天纵多能,睹史籍之繁文,惧览者之不一,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以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迄于周。
其文不刊,为后王法。自兹厥后,史籍逾多,苟非命世大才,孰能刊正其失?
嗟予小子,敢当此任!其于史传也,尝欲自班、马已降,讫于姚、李、令狐、颜、孔诸书,莫不因其旧义,普加厘革。但以无夫子之名,而辄行夫子之事,将恐致惊未俗,取咎时人,徒有其劳,而莫之见赏。"这里也是表明自己继《春秋》之业。在史学领域,司马氏父子实际上继《春秋》之后完成了一部伟大的纪传体通史《史记》,但司马迁并不敢将自己的书同《春秋》相比。
他说:"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②刘知几也不敢说自己就合格上继《春秋》,因而他说"虽无夫子之名,辄行夫子之事。"司马迁与刘知几所不同者,一是撰史,一是评史,历史条件使然。
第二,在史学思想上,司马迁最突出的贡献一是尊重史实的科学态度,即"实录"精神,二是"通古今之变"的观点和方法。尊重史实表现在他对史料的处理上,也表现在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司马迁总是忠实于客观历史实际,敢于"直书"。刘向、扬雄、班固都承认《史记》的最大特点是"实录"。按照班固的解释,就是"不虚美,不隐恶"。司马迁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始终坚持了"实录"的态度,比较如实地反映了客观实际的复杂情况,反映了历史的真实。这种实录的精神,是司马迁现实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充分体现了他的唯物主义态度。另外,司马迁总是重视历史的发展变化,把历史看成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揭示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这就是"通古今之变"的观点和方法。"通古今之变"作为一种史学观点,闪耀着辩证法的火花,是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精华。"通古今之变"作为一种方法,是中国传统史学的最优良的方法。司马迁正是在"通古今之变"的观点指导下为中国古代史学史建立了里程碑。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正是上述两点,深深影响了刘知几。从史学领域看,作为刘知几史学之根本精神的"实录""直书"之义,正是对我国史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和① 以上引文,皆引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② 《史记·大史公自序》。
发展,他在《直书》篇表彰古来坚持直书之为数不多的优良史家中就有司马迁。至于刘知几的史学"通识",更是"通古今之变"思想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通变的思想,自然不原于司马迁。《周易》中有关事物变化过程的历史观念,是变通观的源头,也深深影响了刘知几。知几经常引用《周易》变通的观点来论证史学问题。比如他说:"盖闻三王各异礼,五帝不同乐,故传称因俗,《易》贵随时。况史书者,记事之言耳。"①又说:"《易》以爻父穷变化,《经》以一字成褒贬,《传》包五始,《诗》含六义。故知文尚简要,语恶烦芜,何必款曲重沓,方称周备。"②"《易传》曰:知进退存亡者,其为圣人乎!"③先秦诸子如韩非的历史进化观也给刘知几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如《史通·模拟》云:"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异。必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此韩子所以著《五蠹》之篇,称宋人有守株之说也。"但作为史学家的刘知几还主要是从司马迁那部"通古今之变"的《史记》中得到了更多的启迪,也只有司马迁向他展现了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历史画卷。
它扩大了刘知几的眼界,启发了刘知几的思路,并为刘知几提供了作史范例。
《史通》评史,显示了一种大家器度,"其书虽以史为主,而余波所及,上穷王道,下掞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如果刘知几没有"通古今之变"的气魄当然是不行的。《六家》、《二体》、《史官建置》、《古今正史》诸篇就是通古今之变的具体体现。刘知几的治史道路是司马迁所开创的通史家的道路。
第三,司马迁的《史记》为刘知几的《史通》提供了丰富的史评资料。
几乎贯穿《史通》全书、占有关乎全局地位的,是关于纪传史的评论。在纪传史评论中,知几尤其注重对《史记》的评论。这当然是因为《史记》在史学史上、在纪传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的缘故,此外也因为刘知几特别熟悉特别注重《史记》所致。从《史通》中完全可以归纳出一部《史记评》来,抽出刘知几对《史记》的评论,《史通》就不成为《史通》了。刘知几博极群书,《史通》广征博引,但知几读得较熟、征引较多的却集中在几部书中,那就是《尚书》、《春秋》、《左传》、《史记》、《汉书》等。诚然,知几对司马迁及其《史记》,在赞扬与肯定的同时,也有许多批评和否定的地方,但这丝毫不意味着他不受司马迁的影响。《史记》为刘知几的史学评论提供了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在研究《史记》的史学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史学理论的。
在中国古代史家观察历史的过程中,视野有所不同,有的强调会通,有的则注重断代。强调会通的,如司马迁"通古今之变",他考察政治兴衰得失之故,考察典章制度和社会风气演变,考察历史进程的联系以及考察历史文献的搜求、整理,都能从广阔的视野着眼,弄通它们的发展变化,注重断代的,如班固著《汉书》,强调"汉绍尧运,以建帝业",不赞成把西汉皇朝的历史编于百王之末的做法。知几推崇断代为史,对通史的批评有点片面性。尽管如此,他在《史》、《汉》二者中,还基本上走了一条由《史记》开辟的通史家的路子,即史学会通的路子。刘知几看到了《汉书》已降的史① 《史通·因习》。
② 《史通·表历》。
③ 《史通·浮词》。
书多受《史记》影响,也看到了自《汉书》已降,"自尔迄今,无改斯道"①,断代成风,他自然高度评价了断代为史,殊不知他本人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
历史的选择,包括历史思想、历史观点的选择,并非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且往往不是由某些人的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我们不必要这样提出问题:刘知几是通史家,还是断代史家?这样就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