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三登文科",踏上仕途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二十二岁登进士第。
《子刘子自传》云:"初,禹锡既冠,举进士,一幸而中试。"《刘氏集略说》云:"及冠,举秀才,一幸而中说。"一说"进士",另一说"秀才",实际是一件事。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叙进士科举》云:"进士为时所尚久矣。??其都会谓之举场,通称谓之秀才。"禹锡之世,无秀才科,他说"举秀才",其实就是指"举进士"而言。
这一年,由户部侍郎顾少连代行礼部侍郎的职权,知贡举,取进士三十二人。刘禹锡一举中第,十分高兴。三十年后,刘禹锡在夔州任刺史时,同年友张复元的儿子张盥求他荐举。他想到与自己同榜登第的卫中行、武儒衡当时正在京城担任尚书右丞、兵部侍郎。为"幸有感夫二君子",他写了《送张盥赴举并引》的诗,追忆了初及第时三十二人聚会的情景:"永怀同年友,追想出谷晨。三十二君子,齐飞凌烟旻。"小引云:"向所谓同年友,当其盛时,联袂齐镳,亘绝九衢,若屏风然",从中可以看出他当初进士及第时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旧唐书·刘禹锡传》云:"禹锡贞元九年擢进士第,又登宏辞科。"《新唐书·刘禹锡传》云:"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两传语气都比较含浑,既可以理解为贞元九年登宏辞科,也可以理解为贞元九年以后。今考证为刘禹锡于本年登宏辞科,理由有三:
一、刘禹锡《祭兴元李司空文》云:"追怀周旋,弥四十年。射策校文,接武联翩。""李司空"即李绛,于贞元九年登宏辞科①,"授秘书省校书郎"。
②祭文中所谓"射策",指登宏辞科;所谓"校文",指授校书郎。而《自传》云:"间岁,又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刘禹锡贞元九年登进士第,"间岁"即隔了一年,贞元十一年"校文",在李绛之后,故云"接武";然则所谓"联翩"者,当指"射策"而言。此为刘、李于贞元九年同登宏辞科之证。
二、刘禹锡《唐故相国李公集纪》云:"始愚与公为布衣游"。可见刘、李订交,当在李绦为校书郎之前,否则不能称为"布衣游"。其订交之媒介,既非"校文",当系"射策"。此为刘、李同登宏辞科之又一证。
三、从唐代科举制度来看,刘禹锡于本年联登进士、宏辞两科,是可能的。《登科记考》卷十二记载的张复元就是一例。《通典·选举·历代制》下云:"其制诏举人,不有常科,皆标其目而搜扬之,??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其次与出身。"本年刘、李同登宏辞科,李绛"甲科",③即"文策高者",故得为校书郎。刘禹锡未获官职,当系次等。
总之,贞元九年刘禹锡进士及第后,又应博学宏辞科的考试,与李绛同登科是有可能的。
刘禹锡联登进士、宏辞两科,满载着荣誉去省亲。他先去拜访了权德舆。
权德舆为他"居易逊业,立诚待问"感到高兴,写了《送刘秀才登科后侍从赴东京觐省序》。《序》云:"春服既成,五彩其色。去奉严训,归承慈欢。"① 参阅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三。
② 见《刘禹赐集》卷十九《唐故相国李公集纪》。
③ 见《刘禹锡集》卷十九《唐故相国李公集纪》。
文中未提到什么地方,只题目中有"赴东京觐省"字样。按《自传》云:"父??主务于埇桥。其后罢归浙右,至扬州,遇疾不讳"。可见禹锡之父,始终未离江、淮一带。禹锡省父,当至埇桥。又据《自传》云,母"不乐江、淮间"。
当刘禹锡"弱冠游咸京"时,其母或亦一同由江、淮北上,居于洛阳附近之旧宅。禹锡《刑部白侍郎谢病长告改宾客分司以诗赠别》曾云:"洛阳旧有衡茅在"。因此,"赴东京觐省"者,当指省母。
贞元十年(794),刘禹锡省父母后复赴长安,途经华州时,省堂舅卢徵,写了"明志"之作《华山歌》:洪炉作高山,元气鼓其橐。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灵踪露指爪,杀气见棱角。凡木不敢生,神仙幸来托。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诗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华山雄伟的形象、非凡的气概,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品格和抱负。诗的最后两句中的"特达",取自《礼记·聘义》:"圭璋特达,德也。"《南史·傅縡传》:"縡聪警特达,才气自负"。因此,"特达"指高尚的品德和出众的才干。男子汉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和出众的才干,即使显贵了也还是个庸庸碌碌的人。这就寄托了刘禹锡所追求的目标不是荣华富贵,而是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
回到长安后,刘禹锡用功读书,以文会友。《刘氏集略说》云:"长安中,多循空言,以为诚,果有名字,益与曹辈败渔于书林,宵语途话,琴酒调谑,一出于文章。"刘禹锡渊博的学识和优美的诗文,使同辈十分钦佩,得到了很高的声誉。
贞元十一年(795),刘禹锡"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①刘禹锡终于通过三次应试,踏上了仕途。他在《夔州谢上表》中云:"贞元中,三乔科第。"《苏州谢上表》云:"谬以薄伎,三登文科。"即前年的进士科、宏辞科和本年的吏部取士科。刘禹锡为何三次应试才能入仕?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举士》云:"唐士之及第者,未能便解褐入仕,尚有试吏部一关。韩文公三试于吏部无成,则十年犹布衣。且有出身二十年不获禄者。"这就是说,唐代进士及第后还要通过吏部考试,才能获得官职。
刘禹锡"三登文科"后,被授予太子校书的职务。太子校书是东宫属官,负责校勘崇文馆书籍。这就使刘禹锡有机会接触到大量书籍,进一步丰富了他的学识。"官司闲旷,得以请告奉温凊。是时年少,名浮于实,士林荣之。"②他知识丰富,又有才华,年少得志,在读书人中颇负盛名。
贞元十二年(796),刘绪卒于扬州。《自传》云:"父??至扬州,遇疾不讳。"又云:"既免丧,相国扬州节度使杜公领徐、泗,素相知,遂请为掌书记。"据《旧唐书·德宗纪》下载,贞元十六年(800)六月丙午,杜佑"兼领徐、泗、濠节度"。禹锡为杜佑掌书记,即在此年。除去居丧的时间,刘绪之卒应在贞元十二年(796)。刘禹锡从长安匆匆赶往扬州去料理丧事,把父亲的遗体安葬在荥阳。《自传》云:"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之檀山原。由大王父已还,一昭一穆如平生。"贞元十三① 见《刘禹锡集》卷三十九《子刘子自传》。
② 见《刘禹锡集》卷三十九《子刘子自传》。
年(797)至贞元十五年(799),刘禹锡在洛阳附近的旧宅居丧。《自传》云:"小子承夙训,稟遗教,眇然一身,奉尊夫人,不敢殒灭。"《集异记》云:"唐连州刺史刘禹锡,贞元中,寓居荥泽。"①剔除《集异记》这一记载所夹杂的怪诞内容,它所反映的禹锡居丧住处,是有用的记载。
① 《太平广记》卷四二二《龙五·刘禹锡》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