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



  随着太子李诵身边的政治力量逐渐增强,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更趋激烈。韩愈直谏被贬,使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革新派认识到改革问题并不简单,根子牵涉到权势很大的宦官集团和德宗皇帝本身。他们寄希望予有志改革的太子李诵,耐心而谨慎地等待着改革的时机。

  据《旧唐书·顺宗纪》载,贞元二十年九月,太子李诵突然中风,"不能言,暨德宗不豫,诸王亲戚皆侍医药,独上卧病不能侍。德宗弥留,思见太子,涕咽久之。"由于太子李诵"每于敷奏,未尝以颜色假借宦官",因而阴谋争权夺利的宦官集团一向不喜欢太子,他们企图乘德宗病危之机,以太子中风失语为借口,另外拥立皇位的继承人。在这紧急关头。王伾、王叔文、凌准、李忠言等人联合起来,果断地宣布遗诏:"皇太子宜于柩前即位"①,从而挫败了宦官集团的阴谋。贞元二十年正月,德宗卒于会宁殿。太子李诵抱病即位,这就是顺宗。

  顺宗当太子时,就关心民瘼,向王叔文等人了解"人间疾苦"②当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广大农民沦为依附豪族地主的佃户。由于百姓逃散,户口锐减,朝廷税收地区缩小,造成财政困难。唐王朝由盛转衰,内则宦官专权,外则藩镇割据。唐德宗时,宦官掌握禁军已形成一种制度。宦官不仅掌握神策军,而且担任各道监军使,控制了军权。唐中叶以降,宦官还任枢密使和宣徽使,掌握机要,宣布诏令,操纵了政权,自贞元之后,宦官的"威权日炽,兰锜将臣,率皆子蓄,藩方戎帅,必以贿成,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①宦官为害人民的罪行也令人发指。宦官主持的"宫市"几乎是白昼抢劫。宣徽院的五坊小儿,是为皇帝饲鹰养大的,却肆意妄为,百姓畏之如寇盗。而藩镇拥兵割据,对抗朝廷,破坏了国家的统一,也是唐王朝当时面临着的一个严重问题,太子李诵经常与侍读王叔文等人谈论政道,从历代兴衰治乱的得失到当今朝政之弊都有所了解,立志执政后能对唐王朝的弊政有所改革。

  李诵"性宽仁有断"。建中四年(783),朱泚作乱,德宗逃到奉天。李诵"从幸奉天,贼泚逼迫,常身先禁旅,乘城拒战,督励将土,无不奋激"②贞元中,朝廷上以陆贽为首的正直敢言之士和以裴延龄为首的奸佞之徒斗争很激烈。李诵分辨忠奸,暗中支持宰相陆贫,说服刚愎自用。猜忌功臣的德宗不用裴延龄为相。"德宗在位岁久,稍不假权宰相。左右幸臣如裴延龄、李齐运。韦渠牟等,因间用事,刻下取功,而排陷陆贽。张滂辈,人不敢言,太子从容论争,故卒不任延龄、渠牟为相。"③但陆蛰还是遭裴延龄陷害被贬。

  李诵由此认识到象陆贽那样企图以片心除众弊,只身遏群邪,是难以奏效的。

  因此,他身在东宫,十分注意广泛结交贤才。至贞元末,在他周围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可以从事政治革新的人才集团。

  顺宗即位后,依靠王叔文、王伾等人的辅佐,迅速地把预先物色好的贤① 见《旧唐书》卷十二《德宗纪》下。

  ② 《顺宗实录》卷五。

  ① 《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传序》。

  ② 见《旧唐书》卷十四《顺宗纪》。

  ③ 见《旧唐书》卷十四《顺宗纪》。

  才安排在重要岗位上。韦执谊由吏部郎中提升为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杜佑由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兼领度支盐铁使。王叔文任副使。刘禹锡为屯田员外郎,兼判度支盐铁案,协助杜佑、王叔文管理财政。陈谏为仓部郎中,凌准也由翰林学士参度支,调发出纳。这就加强了朝廷对于财权的控制。

  以王伾为左散骑常侍,充翰林学士。王叔文为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他们可以出入禁中,参与机密。以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贡举之政。这样,王叔文主决断,王伾主管往来传授,韦执谊负责文诰,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谋议唱和,采听外事。王叔文特别器重刘禹锡和柳宗元,"引禹锡及柳宗元人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形成了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时号二王、刘、柳。"①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在顺宗的支持下,对德宗时期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弊政,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这样几项:

  一、宣布蠲兔百姓所欠诸色课利、租赋、钱帛,禁绝各种杂税及例外进奉;

  二、罢宫市和五坊小儿,停内侍郭忠政等十九人正员俸;

  三、贬谪贪污残忍、民愤极大的京兆尹李实;召回贞元时被无辜贬谪的正直之臣陆贽、阳城,当得知他们死于贬所时,即赠官以示褒奖;

  四、放出后宫宫女三百人及掖庭教坊女乐六百人,召其亲族归之;

  五、裁减宫廷内部的翰林医工、相工、占星等冗食者四十二人;

  六、抑制和打击方镇的势力,如免去浙西观察使李锜的盐铁转运使职务,把盐铁转运权从方镇手中收归中央;痛斥替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贿求扩大三川地盘的支度副使刘辟;

  七、召泗州刺史张伾入京为右金吾卫大将军,掌兵权。适值张伾病故,未果。派右金吾卫大将军范希朝为右神策统军,充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使,韩泰为行军司马,打算从宦官手中夺回神策军兵权。

  这些改革措施,只是改革派整个计划中的一部分,有的还未能实行,但已经触动了宦官、藩镇和腐朽官僚的既得利益,减轻了人民的一些负担,对整个社会是有益的,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韩愈后来在记载这段史实时,用了"百姓相聚欢呼大喜","人情大悦"①等语句,说明这些措施在当时是得到人民拥护的。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王夫之在评价这场政治革新运动时说:"革德宗末年之乱政,以快人心,清国纪,亦云善矣。"②清代的著名史学家王鸣盛说:"叔文行政,上利于国,下利于民,独不利于弄权之阉宦,跋扈之强藩。"①刘禹锡久蓄"报国松筠心"②,把这场改革弊政的革新运动看作是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作为这一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刘禹锡表现出特殊的才干。"顺宗时,刘禹锡干预大权,门吏接书尺,日数千,禹锡一一报谢,绿珠盆中,日用面一斗为糊,以供缄封。"③"叔文及其党十余家之门,昼夜车① 《旧唐书》卷一六○《刘禹锡传》。

  ① 《顺宗实录》卷二。

  ② 王大之,《读通鉴论》卷十三《(唐)顺宗》。

  ① 《十七史商榷》卷七十四。

  ② 《刘禹锡集》卷三十五《和武中丞秋日寄情简诸僚故》。

  ③ 《云仙杂记》卷五《日用斗面为糊以供缄封》引《宣武盛事》。

  马如市。"④刘禹锡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谋议,王叔文称赞他有"宰相器"。⑤刘禹锡后来在《上杜司徒书》中说,他自己做到了"尽诚"、"徇公"。

  由于这场改革弊政的运动以"内抑宦官,外制藩镇"为目标,遭到宦官、藩镇这股腐朽势力的联合反扑。顺宗自即位以后,病情没有好转。处于革新派对立面的宦官集团乘机提出了"建储"的问题。他们不断向顺宗施加影响和压力,逼迫顺宗立李淳为太子。《资治通鉴》卷二三六对此作了记载:上疾久不愈,时扶御殿,群臣瞻望而已,莫有亲奏对者,中外危惧;思早立太子,而王叔文之党欲专大权,恶闻之。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皆先朝任使旧人,疾叔文、忠言等朋党专恣,乃启上召翰林学士郑絪、卫次公、李程、王涯入金銮殿,草立太子制。时牛昭容辈以广陵王淳英睿,恶之;烟不复请,书纸为"立嫡为长"字呈上;上颔之:(三月)

  癸已,立淳为太子,更名纯。

  "立嫡为长"在宗法封建社会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王叔文、牛昭容虽讨厌李纯,但事情已无可挽回。

  李纯立为太子后,韦执谊决定派具有学术威望的陆质为太子侍读,"使潜伺太子意、且解之。及质发言,太子怒曰:'陛下令先生为寡人讲经义耳,何为预他事!'质惶惧而出。"①革新派想通过陆质对太子施加影响,以争取他同情革新事业,但未能成功。

  宦官集团在立嗣问题上得逞后,又由韦皋、严绶、裴均三个藩帅出面上表,"请权令皇太子亲监庶政"。韦皋又上太子栈,攻击王叔文等人"辄当重任,赏罚任情,堕纪紊纲。散府库之积以赂权门。树置心腹,偏于贵位;潜结左右,忧在萧墙。窃恐倾太宗盛业,危殿下家邦,愿殿下即日奏闻,斥逐群小,使政出人主,则四方获安。"②宦官与藩镇内外呼应,舆论对革新派极为不利。侍御史窦群"奏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③据《旧唐书·窦群传》载,窦群与武元衡关系密切。他弹劾刘禹锡,实际上是代表武元衡对王叔文革新集团进行攻击。这不是私人的恩怨,而是两种不同的政治主张,即革新与守旧的斗争。

  贞元二十一年(805)七月,顺宗被迫同意让皇太子监国。八月,顺宗"内禅",称太上皇,太子李纯即皇帝位,是为宪宗。年号改为永贞。按照史书习惯,一年内有几个年号的,著录从后。王叔文等人从事政治革新的时间虽在贞元二十一年的二至七月,但按习惯称为"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昙花一现,只维持了一百四十六天,就以"顺宗内禅"而告失败。宪宗上台的第三天,开始迫害革新派人士。王叔文贬为渝州(今四川省重庆市)司户,次年被赐死。王伾贬为开州(今四川省开县)司马,不久病死贬所。九月,刘禹锡等人被贬为远州刺吏。同年十一月,"朝议谓王④ 《资治通鉴》卷二三六《唐纪》五十二。

  ⑤ 《新唐书)卷一六八《刘禹锡传》。

  ① 《资治通鉴》卷二三六《唐纪》五十二。

  ② 《资冶通鉴》卷二三六《唐纪》五十二。

  ③ 《旧唐书》卷一六○《刘禹锡传》。

  叔文之党或自员外郎出为刺史,贬之太轻"①,再贬为远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柳宗元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韩泰为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司马,陈谏为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司马,韩晔为饶州(今江西省波阳县)司马,凌准为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司马,程异为郴州(今湖南省郴县)司马,韦执谊为崖州(今广东省琼山县)司马。

  史称"八司马"。

  这一阶段,刘禹锡两次在朝廷任职,又分别在军队和地方做过小官。这种生活经历,使他对藩镇的骄横、宦官的专权、朝政的腐败、人民的困苦都有所了解,这种深切的了解,使他积极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竭力想刷新政治,从而在"永贞革新"中表现出自己的才能。

  ① 《资治通鉴》卷二三六《唐纪》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