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任夔、和二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宪宗为宦官所杀,穆宗李恒即位,次年改年号为长庆。
长庆元年(821)冬,穆宗任命刘禹锡为夔州刺史。夔州即今四川省奉节县。刘禹锡在由洛阳赴任途中,经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西岸),与鄂州刺史、鄂岳观察史李程相会。《旧唐书·李程传》云:"程艺学优深,然性放荡,不修仪检,滑稽好戏",诙谐幽默。刘禹锡与李程早年同在御史台任职,是相识较早的朋友。这次会面,两人特别高兴。从刘禹锡在鄂州与李程临别之际所写的五首诗来看,他们朋友之间的情谊是很深的。《鄂渚留别李二十六表臣大夫》云:高樯起行色,促柱动离声。欲问江深浅,应如远别情。
刘禹锡由鄂州赴夔州,是溯长江而上。诗的前两句,从"高樯"、"离声"入手,渲染了离别的气氛;后两句从深不可测的江水联想到了朋友的情谊,以江水之深来比喻深厚的友情。《答表臣赠别二旨》,是刘禹锡答李程赠别诗的。其中第一首云:"今作江汉别,风雪一徘徊",与禹锡赴夔州的时间相合。《始发鄂渚寄表臣二首》,是刘禹锡从鄂州出发,乘船沿长江西上时所作。其第二首云:"晓发柳林戌,遥城闻五鼓。忆与故人眠,此时犹晤语。"《出鄂州界怀表臣二首》,是船驶出鄂界时,刘禹锡怀念李程而作。诗云:"离席一挥杯,别愁今尚醉。迟迟有情处,却恨江帆驶。""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重寄表臣二首》再次表达了"对酒临流奈别何,君今已醉我蹉跎"的心情,展望"卜邻须近祝鸡翁"。以上五诗,皆长庆元年刘禹锡离开鄂州与李程分别时所作。
长庆二年(822)正月,刘禹锡到达夔州。夔州雄踞于长江三峡的上游,地理位置比较重要,"秩与上郡齿"。①刘禹锡到夔州后,仔细考察当地各方面的情况,于长庆三年(823)和长庆四年(824)分别向朝廷进呈了《夔州论利害表》和《论利害表》。第一表中特别提到布衣马周向唐太宗献策二十余事,"太宗深奇之,尽行其言,耀周为御史。"第二表中特别提到"开元十八年朝集使至京,玄宗临轩亲问利害"之事,希望穆宗效法前朝,纳言听谏。这说明刘禹锡仍然坚持革新进取的精神,反对"以守旧弊为奉法","以不知事为简"②的因循苟且态度。但穆宗昏庸无能,穷奢极侈,不关心朝政,对刘禹锡这样一个远州刺史所上的表文是不会注意的。
刘禹锡对治理夔州是很认真的,他希望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
穆宗朝的现实又使他感到失望。刘禹锡在夔州写的一首咏古诗《蜀先生庙》,就寄托了自己这种复杂的心情。其诗云: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① 《刘禹锡集》卷九《夔州刺史厅壁记》。
② 《刘禹锡集》卷十《答饶州元使君书》。
夔州在三国时期是蜀国的地方。蜀先主庙是刘备的庙,故址在夔州的白帝山。
刘禹锡对蜀先主刘备非常推崇,这首诗是在瞻仰蜀先主庙后写下的。诗的前两联颂扬刘备的英雄气慨历千秋而不泯;后两联批评刘备教子无方,致使身后凄凉衰败。诗中斥责刘禅,是因为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刘禹锡有不便明言的感触。这首诗的意义在于总结了治国平天下的经验教训,为唐王朝巩固政权提供历史的借鉴。
作于夔州时期的《观八阵图》一诗,是赞美蜀相诸葛亮的。八阵图相传是诸葛亮以石布成的。其遗址在夔州南长江边上。刘禹锡推崇诸葛亮,是要效法诸葛亮,反映了他虽身居远州,仍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刘禹锡禀性厚道,不以势利待人,尤其注重朋友之间的情谊。禹锡在夔州二年余,为柳宗元编辑了遗集。他在《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说,宗元"病且革,留书抵其友中山刘某,曰:'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某执书以泣,遂编次为三十通,行于世。"刘禹锡童年时代就相识的朋友裴昌禹,半生潦倒,但他们一直相处得很好。从刘禹锡《送裴处士应制举》诗看,他们之间有三度交往:
一、"忆得童年识君处,嘉禾驿后联墙住";
二、"往年访我到连州,无穷绝境终日游";
三、"白帝城边又相遇,敛翼三年不飞去"。
这就是说,刘禹锡和裴昌禹童年时是邻居,刘禹锡在连州和夔州为刺史时,裴昌禹一直是刘家的常客。长庆四年三月,敬宗发诏书征贤良,刘禹锡举裴昌禹应试。《送裴处士应制举》引云:昌禹"常叹诸侯莫可游,欲一见天子而未有路。会今年诏书征贤良,昌禹大喜,以为尽可以豁平生,??咨余以七言,为西游之资藉耳。"据《旧唐书·敬宗纪》:长庆四年三月"王子,上御丹凤楼,大赦天下。"《全唐文》卷六十八敬宗《御丹凤楼大赦文》云:"天下诸色人中,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术优深,可为人师;详闲吏理,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边将者:委常参官并诸道节度观察使,诸州刺史,各举所知,限来年正月到上都。"裴昌禹当时正客居刘禹锡处,禹锡荐送他到长安应试。韦执谊是刘禹锡志同道合的好友,"永贞革新"失败后死在贬所崖州,当时其子韦绚只有几岁。至长庆二年(822),已二十岁出头的韦绚"自襄阳负复至江陵,翠叶舟,升巫峡,抵白帝城,投谒故赠兵部尚书、宾客中山刘公二十八丈,求在左右学问。"刘禹锡待他如同自己的儿子一般。据韦绚回区:"解衣推食,晨昏与诸子起居,或因宴命坐与语论,大抵根于教诱,而解释经史之暇,偶及国朝文人剧谈,卿相新语,异常梦话,若谐谑卜祝,童谣佳句。即席听之,退而默记,或染翰竹简,或簪笔书绅,其不暇记,因而遗忘者不知其数,在掌中梵夹者,百存一焉。今悉依当时日夕所活而录之,不复编次,号曰《刘公嘉话录》①,传之好事,以为谈柄也。"②《嘉话录》影响很大,唐末范掳《云溪友议序》云"论者称美"。
宋代修《新唐书》,"采用多矣"。长庆四年(824)正月,穆宗卒,敬宗李湛即位。这一年夏天,朝廷调任刘禹锡为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刘禹锡从夔州到和州,沿途游览名胜古迹,并应宣歙观察使崔群之邀,至宣州宴游。《历阳书事七十韵》引云:"长庆四年八月,余自夔州转历阳。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友人崔敦诗罢丞相,镇宛陵,缄书来抵曰:① 一名《刘宾客嘉话录》。《宋史·艺文志》五误为《刘公嘉话》、《宾客佳话》二书。
② 《刘宾客嘉话录·序》。
③ 《刘宾客嘉话录》卞圜跋。
'必我觌而之藩,不十日饮,不置子。'故余自池州道宛陵,如其素。"刘禹锡抵达和州时,正值当地旱灾之后。《和州谢上表》云:"伏以地在江、淮,俗参吴、楚。灾旱之后,绥抚诚难。谨当奉宣皇恩,慰彼黎庶。
久于其道,冀使知方。"刘禹锡面对"比屋茕嫠辈,连年水旱并"的情况,"退思常后已,下令必先庚。"①和州地处江淮之间,水涝和旱灾连年发生,百姓苦不堪言,人口大量死亡,许多人家只剩下些孤儿寡妇,生活十分艰难。
在严重的灾害面前,刘禹锡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乐,而是灾区人民的疾苦。
他克尽职守,调查灾情,启奏朝廷,赈灾抚慰,安定群众,并把粮食生产放在救灾的首位。
从连州到和州,刘禹锡一直担任刺史的职务,但并没有改变贬谪的状态。
这对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是有很大束缚的。《历阳书事七十韵》云:"受谴时方久,分忧政未成。比琼虽碌碌,於铁尚铮铮。"刘禹锡谪居远州多年,所忧虑的是自己在政治上一事无成,而感到欣慰的是自己仍保持着正直的品格和进取的精神。
刘禹锡到达和州不久,韩愈于长庆四年十二月病故于长安。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是当时文坛上的巨匠。刘、柳情同手足,有莫逆之交;韩愈与他们两人的关系既有误会又有谅解,既有分歧又有合作。韩愈提倡古文,声望很高,刘禹锡对韩愈的文章是推崇的。他在悼念韩愈的《祭韩吏部文》中写道:"贞元(之)中,帝鼓薰琴。奕奕金马,文章如林。君自幽谷,升于高岑。鸾凤一鸣,蜩螗革音。手持文柄,高视衰海。权衡低昂,瞻我所在。三十余年,声名塞天。"对于韩愈的去世,刘禹锡深感悲痛。
敬宗即位后,次年正月改年号为宝历。刘禹锡在和州任职二年多。敬宗宝历二年秋,他奉召卸任回洛阳。途经扬州时,与因病罢苏州刺史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遇,悲喜交集。在宴会上,白居易赋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情绪较为低沉。刘禹锡即席写了一首答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冯杯酒长精神。
诗的前半部分,刘禹锡回顾了过去的不幸遭遇。他先后被贬在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处,在这些偏僻、荒凉的贬所生活了近二十三年的时间。昔日志同道合的朋友王叔文、王伾、柳宗元、韦执谊、陈谏、凌准、吕温等人已相继死于贬所,刘禹锡自己只身北返,在怀旧悼亡的沉痛中透露出内心的愤感。诗的后半部分是与白居易的共勉之词,"沉舟"、"病树"都无碍于千帆竟发、万木争春,不能沉浸在个人的嗟病伤往之中,从而表现出乐观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① 《刘禹锡集》卷三十八《历阳书事七十韵》。
① 刘禹锡被贬,始于永贞元年(805),至宝历二年(826),实为二十二年。白居易、刘禹锡赠酬均七言律体,若两诗均作"二十二",三仄声,于律不合,旧称"失粘";故作"二十三","三"平声,方合律。"友人卞君孝萱主此说,是也。"(参阅顾学颉《顾学颉文学论集·刘禹锡、白居易酬赠诗中"二十三"的"三"字问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