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六、政治革新的思想基础:大中之道
刘禹锡参加的"永贞革新"运动,是对他的政治生涯和人生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事件。这场运动旨在革除中唐社会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具有进步的政治意义。"好实蹈中"是刘禹锡对亲密战友韩晔的评语,也是包括刘本人在内的"永贞革新"运动参加者的共同政治准则。关于"好实"(政治上的求实精神)已在本章第一节进行论述,本节主要谈"蹈中"问题。
孔子学说全部贯注着中庸思想。"中庸"被孔子视为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道德要求之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①孔子之后,儒家的不同学派各自对"中"作了发挥。思孟学派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②荀子认为:"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行事失中,谓之好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奸事奸道,治世之所弃,而乱世之所从服也。"③汉未徐干在《中论·审大臣第十六》中称赞荀子"明拨乱之道"。
隋末王通鼓吹中说,具有荀子的思想倾向,在中唐也有一定的影响④。
唐朝安史乱后,藩镇跋扈,朝廷威势下降。针对这个政治局面,啖助及其弟子赵匡、陆淳提倡《春秋》学来挽救残破。啖助认为《春秋》之作是为了"救时之弊"。赵匡进一步解释《春秋》"救世之宗指"曰:"在尊王室,正陵僭,举三纲,提五常,彰善瘅恶,不失纤芥,如斯而已。"①不顾经学家法,借说经发挥政治见解的啖、赵、陆《春秋》学派,对刘禹锡、柳宗元等革新派的影响最大。
章土钊先生的《柳文指要》指出:"子厚笃信大中之道,其源出于《春秋》,为陆淳先生所讲授","柳文立大中为准绳,万变不离其宗"。他列举了柳文中提到"大中"、"中"、"中道"、"中庸"、"中正"、"时中"等语句几十例,指出陆质《墓表》中所说的"明章大中,发露公器"八字,"最为子厚郑重说出大中之语,盖大中之说,本之《春秋》,其义受自陆淳,与经权之理有关。"②柳宗元在《断刑论》中指出:"经非权则泥,权非经则悖。是二者,强名也,曰'当',斯尽之矣。'当'也者,大中之道也。""经权之理"是讲"常"与"变"的关系。如果"经"离开了"权",就会拘泥固执;如果"权"离开了"经",就会违背道理。把"经"与"权","常"与"变"二者统一起来,可称之为"当"。柳宗元把"当"与"大中之道"视为同义语,显然包含着权变的思想。这是柳宗元对陆质"变而得中"③的重要发挥。
吕温是陆淳(改名质)的学生。韩晔、韩泰、凌准等"恒愿扫于陆先生之门"。柳宗元对陆淳"执弟子礼"。大中之道是革新派的共同的理论基础。
① 《论语·雍也篇》。
② 《礼记·中庸》。
③ 《荀子,儒效篇》。
④ 《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一《子部·儒家类一中说十卷》:"旧本题隋王通撰。??其子福郊、福畤等纂述遗言,??至中唐以后,渐远无征,乃稍稍得售其欺耳。"① 《春秋集传纂例》卷一《春秋宗指议第一》。《赵氏损益义第五》。
② 《柳文指要》下《通要之部》卷一《大中》。
③ 《春秋集传微旨》卷上、中。
顺宗《即位赦文》中号召"群公卿士方伯连帅??以弼予理,臻于大中"。
这是王叔文集团起草、以顺宗名义颁布的诏令,不啻是"永贞革新"的政治宣言。
刘禹锡的大中之道思想除受啖、赵、陆《春秋》学派的影响外,与王通倡导的中说也有一定的关系。他称赞王通"能明王道",肯定其"以大中立言"①的价值。他更是荀子学说的信奉者,刘禹锡从前人的思想宝库中汲取了多种滋养,而把大中之道视为孔子所创建,说"素王立中区之教,懋建大中"②;把中庸视为圣人之德,说"囊予习《礼》之《中庸》,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然知圣人之德。"③他披着"圣人之德"的外衣,宣传自己的学说,从"经""权"关系上提出"通经以知权"④的中道观,并一再表示"吾姑欲求中道耳,??且夫信者美德也"⑤,"嫉其弊而救之,以归于中道"⑥,并把中道思想付诸实践。"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长期在边远州郡任职。
他每到一地,都"勤求人瘼"⑦,革除一些弊政。如他曾代杜佑上表建议废楚州营田,"取其田蓄,授彼黎蒸。仍俾薄租,诚为至当。"⑧他不循守旧制,凡事从实际出发,较其利害,讲求利国利民的实效。
刘禹锡的大中之道思想还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如政治寓言诗《调瑟词》,以调瑟比喻治国,反映了诗人恪守中道的政治思想。该诗引言说一个富豪翁贪鄙成性,一味敲剥,最后自食恶果,以此暗示统治者对人民的横征暴敛已经到了使其难以承受的地步。其引言云:里有富豪翁,厚自奉养而严督臧获。力屈形削, 然犹役之无艺极。一旦不堪命,亡者过半,追亡者亦不来复。翁悴沮而追昨非之莫及也。予感之,作《调瑟词》。
村里有一个富豪,自己过着优裕的享乐生活,而严厉地督责着佣工们干活。佣工们力气枯竭,身体衰弱,但还无限度地役使他们。一旦佣工们不堪过分的劳役之苦,逃亡的超过一半,连追捕的人也不回来了。富翁忧愁沮丧,对以前的过错,追悔莫及。其诗云:调瑟在张弦,弦平音自足。朱丝二十五,阙一不成曲,美人爱高张,瑶轸再三促。上弦虽独响,下应不相属。日莫声未和,寂寥一枯木。却顾膝上弦,流泪难相续。
诗的前四句,写了调瑟的基本要领。调瑟,就是把瑟的二十五根弦的音调整得匀称和谐。张弦,是调瑟的关键,但并不是弦张得越高越好,而是越平越好,平者,和也。一根弦不和,也演奏不出动听的曲调。中间四句,写美人① 《刘禹锡集》卷三《唐故宣歙池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赠左散骑常侍王公神道碑》。
② 《刘禹锡集》卷四《袁州萍乡县杨岐山故广禅师碑》。
③ 《刘禹锡集》卷二十九《赠别君素上人》。
④ 《刘禹锡集》卷十《答饶州元使君书》。
⑤ 《刘禹锡集》卷二十《论书》。
⑥ 《刘禹锡集》卷十《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
⑦ 《刘禹锡集》卷十七《苏州加章服谢宰相状》。
⑧ 《刘禹锡集》卷十二《论废楚州营田表》。
高张瑶轸,把弦绷得很紧,音定得很高,结果调来调去,还是调不和,上弦独响,下弦却不能协调、应和。这就违背了乐理:"琴欲高张,瑟欲下声。"①最后四句,写任性的美人随心所欲,再三促轸,以求高张,致使弦断声绝,悔之已晚。
《调瑟词》以调瑟为喻,说明只有采取正确的调瑟方法,才能达到弦平音和的理想效果;如果不懂调瑟的道理,不得调瑟的要领,一味促轸,就难免有断弦之虞。但《调瑟词》绝不仅仅是为了讽刺调瑟者所作,而是为了揭示执政者必须行宽缓平和之策的道理。诗中暗示,不行大中之道,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不会成功:调瑟,朱丝就要崩断;理家,佣工就要逃亡;治国,人民就要反抗。
刘禹锡的中道思想表现在对待人民的态度问题上,必然是关心和同情人民的疾苦,主张执政者对被剥削者实行某些让步,以缓和阶级矛盾。中唐时期,德宗采纳杨炎的建议,实施两税法,这对稳定和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农民生产的米和绢必须先变换成钱才能纳税,商人从中操纵物价,大获其利,而农民则在官、商的双重剥削下日益贫困化。刘禹锡的《贾客词》,就揭示了"贾雄则农伤"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其诗并引云:五方之贾,以财相雄,而盐贾尤炽。或曰:"贾雄则农伤。"予感之,作是词。
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眩俗杂良苦,乘时取重轻。心计析秋毫,捶钩侔悬衡。锥刀既无弃,转化日已盈。邀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妻约雕金钏,女垂贯珠缨。高货比封君,奇货通幸卿。趋时鸷鸟思,藏镪盘龙形。大艑浮通川,高楼次旗亭。行止皆有乐,关梁自无征。
农夫何为者,辛苦事寒耕?
中唐时期,朝廷实行盐铁专卖,设诸道榷盐院,由商人包办粜盐。盐商往往与官府相勾结,抬高盐价,谋取暴利。因此,当时各地的商人都以财富争雄,而盐商尤其势盛。商人的势力过于强大,农民的经济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刘禹锡在诗中揭露了豪商富贾唯利是图、牟取暴利的种种手段和官商勾结的情形。好商采用以次充好。短斤少两、倒手转卖等手段牟取屠利,使他们的财富与日俱增。然而商贾是贪婪无厌的,他们乞求伸明保佑发财致富,其雄厚的资财可与王侯比富,奇珍异宝可以买通权贵。榷盐院收税的肯吏由于接受盐商的贿赂,往往往其逃税。《旧唐书·班宏传》说:"凡为度支胥吏,不一岁,资累巨万,僮马第宅,僭于王公,非盗官财,何以致是?"这即与接受商人贿赂有关。刘禹锡在诗中刻划了大商人唯利是图的本质和奢侈享乐的生活,揭露了官商勾结,破坏法制的罪行,最后发出了"农夫何力者,辛苦事寒耕"的诘问,突出了"贾雄则农伤"的主题。
《贾客词》所反映的"贾雄则农伤"的情况是真实的。《资治通鉴》卷二四二所载韩愈的话,也揭示了当时盐商对农民的剥削。韩愈说,农民"少有见钱籴盐,多用杂物贸易","盐商则无物不取",农民被剥削得"食盐至少,或有淡食动经旬月"者。农民辛辛苦苦地种田,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刘禹锡把"辛苦事寒耕"的"农夫"和"行止皆有乐"的"贾客"加以比较,表达了对商贾的鄙夷和对农夫的同情。"大中之道"的政治观讲究处事贵当,利益均平,为政好比调瑟,要顾及下情,不可横征暴敛,必须轻重①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一颜延之《秋胡诗》李善注引《物理论》。
适宜,使人民不因负担过重的赋税而困乏。刘禹锡的《调瑟同》和《贾客词》正是反映了这样的思想和态度。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