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刘禹锡诗歌的渊源
刘禹锡的诗歌"祖《风》《骚》,宗盛唐"①,而且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总体上说,刘诗与崇尚风骨、讲究声律的盛唐诗风比较接近。刘禹锡的诗歌与前人优秀的诗歌遗产也有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首先,刘禹锡的诗歌渊源于《诗经》的《国风》。《诗经》中的《国风》代表了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刘禹锡"以为古之创物建庸、宜于人民而得其时者,则必歌其事功,为后代法。《雅》有营谢,美召伯也;《传》称城沂,贤芳敖也。赋水泉原隰之状,志虑事命日之规,当书而咏之,细亦弗可略也。"②这就是说,对于美好的有利于人民的事物,诗人应当歌颂。即使是小事,也不应忽略。《诗经·小雅·黍苗》赞美一位召伯象阴雨滋润黍苗一样,十分体恤下情,治理低洼地,疏浚水道,使泉水清流。刘禹锡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写了不少赞美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劳动生活的诗。
《诗经》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常常采用比兴的方法。刘禹锡写侍也讲究"兴",说"寓言本多兴"①,"《风》、《雅》体变而兴同"②。白居易主张好诗要有"讽刺之兴"③,元稹也认为"自风雅至于乐流,莫非讽兴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④。刘禹锡把自己学习民歌体的部分诗作称之为"变风"⑤。"变风"原指《诗经·国风》中的一部分以怨刺为主的风诗。他的民歌体诗作虽然并不都以怨刺为主,但确实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属于所谓"导下情而通比兴"⑥之作。刘禹锡希望自己的"导下情"诗作能象《国风》那样"下以风刺上"⑦,引起采诗者的注意⑧。
《国风》中的怨刺之作多以比兴见义,如《魏风·伐檀》揭露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采用反语讽刺,具有委婉曲折,似柔乃刚的艺术特色。刘禹锡的讽刺诗也深得"国风"的精髓。他在长达二十余年的贬滴生涯中基本上与上层统治集团处于不协调的状态,对于一切庸俗、卑劣、虚伪、丑恶的事物,都以辛辣幽默的语言,毫不含糊地进行无情的嘲讽,用比兴体写了讽刺整个上层统治集团的《聚蚊谣》、《飞鸢操》、《百舌吟》、《昏镜词》等一类诗作,显示出他独特的胆识。这种胆识来自他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具有刚强正直的人格。"曲直既瞭然,孤高何卓尔!""坚贞贯四候,标格殊百卉"①,是他这种品格的自我写照。
① 周履靖:《骚坛秘语》卷中。
② 《刘禹锡集》卷九《复荆门县记》。
① 《刘禹锡集》卷三十七《题淳于髠墓》。
② 《刘禹锡集》卷十九《董氏武陵集纪》。
③ 《白居易集》卷六十五《策林六十九·采诗》。
④ 《元稹集》卷二十二《乐府古题序》。
⑤ 《刘禹锡集》卷二十七《竹枝词九首》引。
⑥ 《刘禹锡集》卷十八《上淮南李相公启》。
⑦ 《毛诗》卷一。
⑧ 参阅《插田歌》引。
① 《刘禹锡集》卷三十三《令狐相公见示赠竹二十韵,仍命继和》。
其次,刘禹锡的诗歌也深受屈原《楚辞》的影响。屈原既是伟大的政治家,又是杰出的侍人。他在从事政治上的变法图强失败后,把自己的抱负、才智与怨愤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刘禹锡在这一点上与他有相似之处。屈原变法失败后流放到湘沅流域,学习当地的民歌而创作《九歌》;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后也贬滴到湘沅地区,他效仿屈原学习民歌而创作了《竹枝词》。
他在朗州近十年,注在与招屈亭相邻的地方。他写的《竟渡曲》,记述了当地人民为纪念屈原自沉殉国而形成的竞渡风俗,以表达自己对屈原人格的崇敬。
刘禹锡对汉、魏、六朝诗歌也是用心学习的。举例来说:曹植《野田黄雀行》:"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刘禹锡《酬乐天见寄》:"华屋坐来能几日,夜台归去便千秋。"胡以梅认为,刘诗"用曹植语脱化,而添一层"能几日,'便于秋',用古人化,更有精神。"②白居易说刘"诗推公下才"③。刘公干即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其五言诗在当时负育重名。后人以他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存诗不多,内容多为酬答亲朋,抒写个人抱负,"气格自高"①。白居易说刘禹锡有刘桢的诗才,并非过誉。吕祖谦、翁方纲认为,刘禹锡《团扇歌》"祖述"江淹《拟班婕妤扇诗》。②姚宽认为,刘禹锡《泰娘歌》"月堕云中"之句"本于"谢灵运《东阳溪中赠答》。③宋育仁《三唐诗品》卷二云:"(刘禹锡)五言体杂不一,有如'深春风日净'、'昔听东武吟'等篇,宛转徘徊,取途乐府。《秋江早望》、《谪居悼往》,则结体玄晖。若'水禽残月',模休文之韵思。'楚望苍然',结韩卿之茂体。"这段话是赞扬刘转益多师,五言诗兼有汉、魏乐府、谢脁、沈约,陆厥之长。④此外,刘禹锡还推崇鲍照和庚信。他的《庭梅咏寄友人》:"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脱胎于鲍照的《代东门行》:"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他的《观舞柘枝二首》其二:"山鸡临清镜",脱胎于庾信《咏画屏风诗》:"照镜舞山鸡。"庚信初仕梁,后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刘禹锡同情厦信的遭遇,在《荆门道怀古》中沉痛地写道:"徒使词臣庚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鲍照长于乐府,尤擅七言歌行,风格俊逸,其诗反映出庶族阶层对当时士族专权的政治现状的不满。瘦信在南朝萧梁时的作品绮艳轻靡,与徐陵皆为当时宫廷文学的代表,时称"徐庾体";暮年所作,内容上有明显变化,感伤遭遇,对当时社会动乱有所反映,风格也转为萧瑟苍凉、清新老成。在南北朝的乐府诗中,南朝乐府具有流丽婉转、声情摇曳之美,其特点为刘诗所吸收。一般说来,他的五言古诗受南北朝文人诗歌的影响较多,乐府小诗受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较多。
② 《唐诗贯珠》卷三十三。
③ 见《刘禹锡集》卷三十四《予自到洛中,与乐天为文酒之会,时时措[构]咏,乐不可支,则慨然共忆梦得,而梦得亦分司至止,欢惬可知,因为联句》。
① 皎然:《诗式》卷一《邺中集》。
② 《诗律武库》卷六、《石洲诗话》卷二。
③ 《西溪丛语》卷下。
④ "深春风日净"指《送李策秀才还湖南,因寄幕中亲故,兼简衡州吕八郎中》诗。"昔听东武吟"指《和董庶中古散调词赠尹果毅》诗。"水禽残月"指《早夏郡中书事》诗。"楚望苍然"指《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
再次,刘禹锡的诗歌也受到杜甫的影响。清文学家叶燮指出:"自(杜)
甫以后,在唐如??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①这说明杜诗在中唐诗人中的影响极大。
刘禹锡的《竹枝词》等民歌体诗作取得很高的成就,与杜甫的《夔州歌十绝句》有一定的关系。黄庭坚说:"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②对刘诗的评价极高,并指出了与杜诗的关系。
刘禹锡作诗学习杜甫,是因为他喜爱杜甫的诗。南宋文学家洪迈《容斋随笔》卷四《诗中用茱萸字》指出,"刘梦得云:诗中用莱莫字者凡三人。
杜甫云'醉把茱萸子细看',王维云'插遍茱萸少一人',朱放云'学他年少插茱萸',三君所用,杜公为优。"当然,唐人诗中用"茱萸"二字的不止三人,但就上述三句而言,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中的这句,在鲜明地把握形象特征和细腻地描写感情方面,确实优于其它两句。出于对杜甫的敬仰,刘禹锡主动寻找自己的差距。唐范掳《云溪友议》卷中《中山海》记载刘禹锡自己的话说:"尝过洞庭,虽为一篇,静思杜员外甫落句云:'年去年来洞庭上,白蒲愁杀白头人。'鄙夫之言,有愧于杜公也。"其实,刘禹锡的《望洞庭》、《洞庭秋月行》等诗写得也颇有特色,但还自愧不如杜诗。
从师承关系上说,皎然对刘禹锡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诗僧皎然是刘禹锡童年时代学习诗歌创作的启蒙老师,刘禹锡在《澈上人文集纪》、《刘氏集略说》中曾两次提及此事。皎然认为,写诗要重视"取境",而诗境以"高"与"逸"为准则。"风韵朗畅曰高,体格闲放曰逸"。①刘禹锡受其熏陶,在创作实践中自觉地朝这方面努力,使其诗歌往往能臻于"高""逸"的境界。
皎然在诗法上讲究"诗有二废:虽欲废巧尚直,而思致不得置;虽欲废言尚意,而典丽不得遗。"②这对刘诗"以意为主"和藻赡词丽的风格,也有一定的影响。皎然提倡"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曰变"③,涉及到文学的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刘禹锡后来积极参加古文运动和写作乐府新词,与此不无关系。
刘禹锡称赞皎然"能备众体","昼公后澈公承之"。他举灵澈《芙蓉园新寺》"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谪汀州》"青蝇为吊客,黄耳寄家书"两联,认为"可谓入作者阃域,岂独雄于诗僧间邪?"①其实,刘禹锡不仅是表扬灵澈的名句,也是自道其诗法。《宋高僧传·唐会稽云门寺灵澈传》说:"建中、贞元已来,江表谚曰:越之澈,洞冰雪。"刘禹锡幼时追随灵澈,受到这种诗风的薰陶。
总之,刘禹锡诗歌祖《风》、《骚》,宗汉魏六朝,学习杜甫,师承皎然,终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气度恢宏、骨力豪劲的独特风格:"梦得诗雄浑老苍,尤多感慨之句","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华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① 《原诗》卷一《内篇上》。
② 《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六《跋刘梦得(竹技歌)》。
① 皎然:《诗式》卷一《辩体有一十九字》。
② 皎然:《诗式》卷一《诗有二废》。
③ 皎然:《诗式》卷五《复古通变体》。
① 《刘禹锡集》卷十九《澈上人文集纪》。
都惬人意,语语可歌,真才情之最豪者。""禹锡有诗豪之目"②是当之无愧的。
② 《唐音癸签》卷七《评汇》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