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白璧之瑕



  本来世间金无足赤,玉有微瑕。评价极高、后人赞誉为质朴流畅的《陶渊明集》①,尚且被萧统②批评为"故更加搜求,粗为区目,白壁微瑕者,虽在闲情一赋"(见《昭明太子集·陶渊明集序》)。所以把两部《千金方》予以爬疏,当然有他的不足之处。例如:

  1.引证失实

  多处引证,往往和被引者的口气不相符合,例如引张仲景:"张仲景曰,'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治道阴阳,破散邪气,??'"(见《序例·诊候》)等语,根本不是张氏的口气和医学思想,明明是印度"吠陀医学净身"的说法。孙氏这里一错,也即《要方》影响了后世,之后1232 年的陆九芝③也追随而错误,在他的《世补斋医书④·补后汉书张机传》中把《要方》从"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到"无地消散,病笃而死"一段257 个字,一字无遗、一字不错的照录下来。使一位伤寒大家成了"吠陀医学"派的医生。

  2.过份夸张

  "芜花散,治一切风冷痰饮癥癖■瘧,万医所不治者,皆治之"(见《要方·胆腑·万病丸散》)。按下去谈到疗效时,谓:"神物效灵,不拘常制,至理关感,智不能知",这种不可知论的思想,不能不搬出了"神"来解释。不过话又说回来,中医古书中大多是过份夸张"神效"、"其效如神"的,岂独孙氏一人。

  3.自相矛盾

  既谓:"原夫霍乱之为病也,皆曰食饮,非关鬼神"(见《要方·膀胱腑·霍乱》),多么科学。但又称:"凡小儿所有鬾病者,是妇怀娠,有恶神导其腹中胎。"(见《要方·少小婴孺方上·客许·小儿魁方》)

  既谓:"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见《要方·食治·序论》)揭示出对乱进药的害处。但又称"常宜服药,辟外气和脏气也"(见《翼方·退居·论曰》)。

  既反对处方用药大多而谓:"穷幽洞微,用药不过二三,灸柱不逾七八,而疾无不愈。"(见《要方·序》)但自己处方用药(丸剂方不在内)超过三十味者屡见不鲜,甚至天门冬大煎有四十六味(见《要方·胆腑·胆虚实》)。所以孙氏的思路是比较复杂的,既是"子不语怪"的儒家,又是"谈仙说易"的道家。尽管你想如何溶合协调,终究还要龃龉枘凿。但幸而在整个思想中所占比例还是很小很微。可以借用茅盾①的话,是"这一切小毛病,只是白壁微瑕而已"(见《1960 年短篇小说漫评》)。

  4."房中术"问题

  ① 《陶渊明集》7 卷。晋·陶渊明撰。

  ② 萧统(501-531 年)字德施,为南朝梁武帝子。好文学,博览群书,年31 岁卒,谥昭明太子,遗有《昭明文集》30 卷,今本分为60 卷。

  ③ 陆九芝(1815-1887 年),名懋修,清·江苏元和(今吴县)人,喜谈五运六气之说。④ 《世补斋医书》33 卷,分正续两集,陆九芝撰,刊于1884 年。

  ① 茅盾,近代大作家,即沈雁冰。

  比"禁经"指责得更严历的是一篇"房中补益"(在《要方·养性》的第八节)。考房中补益即房中术,这是古代方士、道士用运气、逆流、采战三个环节组成的节欲、保气、养生之道。它的作用,引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是"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益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一事耳"。但十分可惜,一如境界极高的艺术品素描人体画,在俗人眼里就沦为性感的黄色画一样,终于作为剥削阶级糜烂生活中一个丑事。

  孙思邈永远也不会想到,在身后1300 年之后,竟然为了这篇"房中补益"闹出了一件哄动整个中医界的很不光彩新闻。事实是日本·丹波康赖氏于日本永观二年,也即中国北宋·太宗·雍熙元年(984 年),以两部《千金方》作为蓝本而写成《医心方》,"房中术"当然也在取用之中。1955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把日本浅仓屋藏版影印发行。1958 年上海×××老中医竟然和女徒弟也如法泡制,造成了全国中医界一片讨伐之声。于是卫生部下令收回已经出售的《医心方》,予以焚书毁版而了事。当时发行4500 部,除库存、未售出及收回之外的流传在外的尚有100 余部。这100 余部,也如集邮一样地成为珍本了。

  笔者弱冠之年(20 岁左右,为1931 年前后),从浙江嘉善西塘名医钟道生先生游,他藏书很丰,一以自娱,一以供生徒们学习。他几部《要方》却撕去了"房中补益"一篇,今天才知他老人的用心良苦。

  孙氏此篇,肯定是根据"治病、保健、延年"而作为保健养生一个内容而搜集的。写者无心,后遗有患,毋怪乎被后人所非议指责。

  或谓"房中术"无罪,乃是读者的"酒不醉人人自醉"耳。但不管如何欲人不醉,还是无酒为上策。因为它在医学上的作用,毕竟还是一个未知数,删之也未必可惜。虽然时历逾一个甲子,但尚未忘掉我老师的聪明。

  房中术一节,的确是两部《千金方》的白璧之瑕,但对两部《千金方》的价值,并无损害。我很同意《四部寓眼录》①的"有言房中术者,但可供检阅而已,至其议论之佳者,则不可废也"评语。

  5.转载问题

  有人用柳宗元语"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见《柳先生集·辩文子》来指责《翼方·痈疽上》中三节文字有剽窃之嫌。

  "黄父相痈疽论第一"与《刘涓子鬼遗方》卷四"黄父痈疽论"雷同。

  从第一句"九江黄父相痈疽论黄帝间于歧伯"起,至"不斩去者死"。两者仅仅个别虚字有所各异之外,完全一样。

  "诊知是痈疽法第四"与《刘涓子鬼遗方》"相痈疽知是非可灸法",也完全相同。仅仅个别虚字有些不同。

  "诊痈疽有脓法第五"与《刘涓子鬼遗方》"相痈知脓可破以未"也完全一样。在《翼方》中除了个别字同和多了一句"不尔侵入筋骨也"之外,也是一式两份。

  其实这是转载,在历代医学文献中更屡见不解,不能与剽窃同日而语。

  假如《刘涓子鬼遗方》而今天已告失传,那末正是这个转载而使古代不至于绝迹于尘环,相反的又是大功于医林了。

  ① 《四部寓眼录》3 卷,待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