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适在永嘉学派中的地位



  如前所述,从薛季宣到陈傅良的永嘉之学,"弥纶以通世变",亦即经世致用,已突破了由永嘉九先生和二郑所承接和传播的二程洛学的传统,成为具有功利主义特色的独立学派,即永嘉事功学派。但是,薛季宣、陈傅良还没有来得及系统地清算他们所师承的二程思想的影响,在一些命题上仍承袭了道学的传统观点。这个任务是由叶适来完成的。叶适师承薛季宣、陈傅良,而又在他们的基础上把永嘉事功学派的思想向前发展,一方面比较深入地清算了他们所师承的二程道学思想,另一方面把永嘉事功之学系统化,从而集其大成。全祖望指出:水心较止斋又稍晚出,其学始同而终异。永嘉功利之说,至水心始一洗之。然水心天资高放,言砭古人多过情,其自曾子、子思而下皆不免,不仅如象山之诋伊川也。要亦有卓然不经人道旨,未可以方隅之见弃之。乾、淳诸老既没,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龂龂其间,遂称鼎足。(《宋元学案》卷五十四《水心学案》上)

  说叶适与薛季宣、陈傅良之间"其学始同而终异",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因为叶适对薛、陈的思想不但有继承,还有发展。他有自己的创见,提出了"卓然不经人道"的新思想,从而提高了永嘉学派的地位,而与朱、陆二派鼎足而三。但是,说"永嘉功利之说,至水心始一洗之",则不符合事实。因为叶适并不排斥功利之说,相反,正是叶适对永嘉功利之说作了系统的论证,为其提供了更深的理论基础,从而把永嘉功利之学推向前进了。

  那末,叶适与薛季宣、陈傅良"其学始同而终异"之"异",表现在哪里呢?

  首先,是治学道路上的歧异。黄百家说:"季宣既得道洁之传,加以考订千载,凡夫礼乐兵农莫不该通委曲,真可施之实用。又得陈傅良继之,其徒益甚。此亦一时灿然学问之区也,然为考亭之徒所不喜,目之为功利之学。"(《宋元学案》卷五十二《艮斋学案》)这就是说,薛季宣、陈傅良是沿着一条"治史"的道路来建立"功利之学"的。叶适则不然,他在治学上走的是一条治经的道路。在《习学记言序目》中,虽然对大量的史籍作了评论,以此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但他着重研究的还是儒家的经书,他以经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以解经作为阐发自己理论的主要形式,以尧到孔丘之道为自己理论的前提。他把自己的功利思想建立在阐发儒家经书的理论基础上,从而走出一条与以往永嘉学派学者不相同的道路。在当时,人们往往把治史与功利等同为一事,如朱熹就这样看;全祖望也囿于此,看到叶适由治史转而治经,就以为他不再坚持功利之学了。其实。以治经来明功利,正是叶适的一大特色。钱穆先生认为:"故言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一章《引论》)叶适于此两端兼而有之,以创通经义而倡言革新政令,亦即由治经而明功利,从而把义理与功利结合起来。

  其次,叶适对程朱道学的理论基础作了比较系统的批评。薛季宣、陈傅良只是一般地批评了道学家空谈义理的错误,他们着重从正面阐发了自己的功利思想,而对道学的理论基础还未作直接的深入批评。叶适则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系统研究,批评了道学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全祖望说叶适"言砭古人多过情,其自曾子、于思而下皆不免",似乎对此有所不满。实际上,叶适并非为批评曾参、子思而批评曾参、子思,他是通过对曾参、子思的批评而否定曾参、子思、盂轲这个承传系统对孔丘的嫡传地位,从而在这个要害部位上把道学家所标榜的"道统"拦腰截断,以推翻所谓"道统"论。在对道学的批评中,这是最有力的一击,充分体现了叶适思想的批判精神。这是叶适所做出的超过其前人的贡献。确如全祖望所说,叶适"不仅如象山之诋伊川",他对道学的批评是系统的、深入的,因此在根本上实现了永嘉学派同二程道学的决裂,而以一个独立学派的面貌出现于南宋学术界。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叶适有破有立,有体有用,既批评了道学的理论基础,又建立了功利之学的理论基础,从而集永嘉事功学派之大成,使之与朱陆二派鼎足而立。

  与此相应的是叶适与陈亮的永康之学的区别。陈亮的功利之学也是走治史的道路,通过研究历史上的帝皇王霸之学来论证其功利思想。叶适在治学道路上与陈亮不同,已如上述。陈亮是曾经同朱熹直接开展过辩论的,但他与朱熹所辩论的是王霸义利问题,虽然争论得很激烈,但也仅限于历史观和道德观层面的问题,尚未在更深的理论层次上与朱熹交锋。叶适对道学的批评要比陈亮更深入更系统一些,理论性更强一些。还有,陈亮在与朱熹辩论中所持的观点,与叶适也有差别。陈亮认为汉唐之君可与三代之君相接,叶适则不以为然。叶适强调尧舜三代之统,以寄托自己的政治和社会理想;但他明确反对程氏"三代天理,汉唐人欲"之论,认为三代之君也有人欲,汤武灭染纣,只可言有功,不免有惭于德;至于汉唐诸君,则连功都谈不上。

  他说:尧舜三代之统既绝,学者寂寥,莫能推与,不得不从汉唐,然其道德固难论,而功亦未易言也。??如汉高祖唐太宗,与群盗争攘竞杀,胜者得之,皆为己富贵,何尝有志于民!以人之命相乘除而我收其利,若此者犹可以为功乎?今但当论其得志后不至于淫夸暴虐,可与百姓为刑赏之主足矣,若便说向汤武成康,大义一差,万世不复有所准程,学者之大患也。

  (《唐书一》,《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八)这段话虽没有直接批评陈亮,但明显地与陈亮所说汉高祖唐太宗"无一念不在斯民"相反对。叶适与陈亮之所以有此分歧,也是由二人的不同治学道路所引起的。叶适以治经而推重尧舜三代之道,由此而阐发出义理,以为其功利思想的理论基础,作为其革新现实政治的依据,而不从汉唐的历史中寻求依据,这是与陈亮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