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家 庭
刘因之父名述,字继先,生于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七月九日,"六岁值贞祐之变,从亲南渡。"在逃难的生活中,他仍能受到启蒙教育,但对科举却不感兴趣。刘因说其父"早有大志,颖悟绝人。十
六、七,弃举子业。"二十六岁,遭壬辰(1232)之革。北归途中,在双亲连丧,妻又病重的窘境下,"护柩扶疾","饥险备尝",终于回至故乡容城。重至乡土,面对的却是"田园尽非我有,环堵萧然"的现实,但他却泰然处之,"宴如也"③。此时的刘述,当还有第一章时代与家世些积蓄,所以能免于冻馁而成为儒生。刘因这样写到他的父亲:??遂刻意于学。大难之后,无书可读。求访百至,十年之间,天文、历数、阴阳、医方之书无不通,性学、史学尤所喜者。其书皆手所誊录。往来燕赵间,交游皆父行之天下名士也。①这表明,刘述青少年时期虽饱经流离和磨难,但回到故乡后,在蒙古政权下,却过上了较稳定的士人生活。刘述有了一些名气,于是接连有人荐举他做官,他却一再推辞:时耶律中令(耶律楚材)君执政,翰林承旨王公百一以名书荐之中令,欲用之而不就。??中统初,左三部尚书刘公才卿(名肃)宣扶真定,辟为武邑令。未几,以病辞。②可见,刘述曾受到元朝的征辟,并短时间任过官职。刘因还写到父亲的性格和识见:性不喜酒,好长啸。尝游易州诸山,当秋风落木之下,危坐终日。时作一曲,其声虽冲淡萧散,而其慨然之所不能忘者,亦时见之。然其竹冠葛服,雍容乐易,人谓有真隐之风焉。先生平日明于藻鉴,或评论人物,或指明事体,或推究世变,人必待其验而后服。①刘因在为一友人的画像写的《赞》中,还曾侧面写到自己的父亲,说:盖于此眉睫之间,又见其所以肖夫先君子之捐金购书,挥筋结客,以倜傥起家,为幽并之豪也。②刘述的捐金购书等事迹的具体情况不得其详,但由此亦可概见他不光是冲淡萧散、雍容乐易,还有风流倜傥的一面。刘述归乡后,并没有一直在容城定居,而是多次迁徙。据《先君记事》③载:壬辰(1232)还容城。乙未(1235)附籍(附于异地之户籍)。癸卯(1243)迁定兴。乙巳(1245)还涞水。丙午(1246)还顺天。乙卯(1255)迁涞水。己未(1259)复还顺天。中统元年庚申(1260)往真定。至元三年丙寅(1266)还顺天。由此可以看出,刘述回故乡后的生活也并不很稳定。
刘因之生母姓杨,是定兴进士杨勖(字勉之)之幼女。刘因写道:"杨氏生而有知,年十六,归先生。兵后,亲执爨无难色。先生晚无子,力请另③ 《先世行实》,三贤集本《静修集》卷四。
② 《先进行实》,三贤集本《静修集》卷四。
① 《先世行实》,三贤集本《静修集》卷四。
② 《郭安道真赞》,《静修先生集》卷五,页九○。
③ 三贤集本《静修集》卷四。
别娶,先生竟以天命拒之。"①看来,其母是个颇为能干而贤慧的人。
母杨氏卒于乙卯(1255),时刘因七岁。继母某氏,刘因待之甚孝。父刘述卒于至元四年丁卯(1267),时刘因十九岁。
刘因集中有《白云辞》二首,就是为悼念母亲而作。辞曰:白云凝情兮佩月光,白露结彩兮明幽芳,众星皎皎兮水波不扬,渺予思之若遇兮耿在目而不忘。音容著兮形无方,肃予中立兮四无旁。予母归来兮山高水长。
白云高飞兮奋不可寻,灵风长往兮声不在乎幽林,皎月东升兮忽西沈,玄鹤何逝兮遗之音,予思未及兮实怀我心。鯈万里兮指所歆,旷同游兮启云襟,予母归来兮山幽水深。刘因又有七绝一首,悼念其母道:只应老母心酸处,还似孤儿泪尽时。
留在此身成底事,回头二十四年悲。
自注:"先母下世,今二十四年矣。"①由此可知,刘因与母亲的感情十分深厚。
刘因生母杨氏逝世后,其父又娶某氏。刘因对这位继母克尽孝道。刘因应诏入朝不久辞归,就是由于这位继母重病需人侍奉所致。由此可见,刘因是笃守当时的伦理规范的。
刘因之妻姓郭,山西平定人。岳父也是读书人。《静修集》(三贤集本)中有一篇《郭氏亲事始末》,简略地记载了刘因与郭氏的亲事:中统四年,郭公许亲。至元四年正月,余丁忧。至元六年正月二日,顺天教授许邦直传言,以禫未答。三月十一日禫终,十五日以释服从吉之礼,告于皇考,以著(著,疑当作著)即命,遇"大有"之"丰"。四月,郝仲常以书去。八月,寇长卿以书来。至元七年正月二十八日,请期。二月十日,王彦材、郝季常送予亲迎。三月七日迎归。
这篇流水帐式的记述,初看似乎意义不大,但对于了解刘因的生平和思想还是有意义的。从中不但可以看出刘因对待丧礼、婚礼的郑重态度,而且,文中提到的郝氏兄弟、寇长卿、王彦材等人,在刘因的诗文中还多次出现,由此亦可以想见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刘因有一子三女。子名和,是在刘因四十岁以后才出生的,却又不幸早夭。刘因病逝时,长女、次女已嫁,小女尚幼。
由上述可知,刘因的祖辈是金朝的臣民,高祖父、曾祖父和叔祖父曾三世仕金①,其父刘述亲身经历了金朝末年的战乱,而后曾短期仕元,但主要过的是隐居不仕的处士生 活。刘因在故乡出生时,已是战乱初宁的元蒙初年。时代的风云,家业的盛衰,祖父辈的经历,都在他的心灵中烙上深深的印迹,给予他的思想和性格以重要影响。
① 《先世行实》,三贤集本《静修集》卷四。
② 《静修先生集》卷四,页八四。
① 《己卯九月二十八日,梦过先妣墓得诗,觉而忘其第三句,因足成 之》,《静修先生集》卷一,页二一六。
① 前人曾有刘因先辈"五世仕金"的说法(见孙奇逢:《读〈渡江赋〉 辨》,《孙夏峰集》卷八.不确。刘因的六世租以上没有记载,五世祖 未提官职,只有高祖俣、曾祖俣、叔祖秉德仕金,祖父秉善无官职。其父刘述金时尚幼,后曾短期仕元。因此,刘因的先辈是"三世仕 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