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牡丹亭》的思想和艺术



  传奇《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后者和另一南戏同名,容易混淆,以不用为宜。

  剧情梗概如下。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爱女。她私游花园,在梦中和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怀想成病,一病不起。弥留之时,要求将她的自画像殉葬。杜宝升官离任,岭南书生柳梦梅路经梅花观,拾到画像,和杜丽娘的幽魂成就好事。杜丽娘死而复生,自作主张和柳梦梅成婚。杜宝升任安抚使,镇守扬州,被降附金人的李全军所围困。陈最良原是杜丽娘的塾师,他发现杜丽娘的墓被发掘,柳梦梅又不告而别,就往扬州报信。柳梦梅参加进士试,因金人入扰,延误放榜。他受丽娘之托,到岳父那里通告女儿回生之喜。柳梦梅以盗墓之罪被扣押,并受拷打。此时考试揭晓,柳梦梅高中状元。杜宝还朝,官居宰辅,以为事涉妖妄,拒绝和女婿女儿相认。经皇帝调停,才得团圆。

  杜丽娘的形像是《牡丹亭》的光辉创造。为了"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也为了"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第三出),她的父亲把老学究陈最良请来做她的老师。她应该被养成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这是她的出身和社会地位为她规定了的。

  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首篇《关雎》。在她的父亲和陈最良看来,《关雎》说的是"后妃之德",是最适当的教本;但是不按照封建道德标准而思想的杜丽娘,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首热烈的恋歌,这次启蒙教育对她影响很大,其结果就是《惊梦》。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离开长年拘束自己的绣房,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春天,也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生命是和春天一样美丽。春香夸她打扮得美,她回答说爱美是她的天性("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正是由于青春的觉醒,她才会这样责备自己。她是《诗经》、诗词乐府,唐人传奇以至《西厢记》的爱好者,她敢于提出她对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的不满,一则说:"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再则说:"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好像一朵小花从阶台下面探出头来,由于得不到充分的阳光而显得纤弱一样,杜丽娘在封建的梦魇之下,还说不上十分清醒,她还受到有形无形的重重压制。她的叹息是多么深沉!"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惋惜的不限于三月残春,她惋惜的是眼看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力力,不能自主。这便是出身于上流社会的青年女性杜丽娘站在当时还是庞然大物的封建制度前面所怀有的心理状态,也是她的精神面貌的一个方面。《牡丹亭》以前的戏曲常常有一些传奇性的情节,为作品中的男女青年设下极其凑巧的机会,得以一见倾心,互通殷勤。吟诗、弹琴都可以作媒介,不是侍婢带信,就是赠以家传宝物做表记,后花园私订终身,甚至闹了一大阵才知道从小早有婚约在先。杜丽娘名为宋朝人,其实是汤显祖的同时代人的写照,因之作者不能因袭前人的写法,而安排为游园之后,杜丽娘和柳梦梅在梦中幽会。从她的寻梦、写真以至于死亡,她一直是严格的现实世界中的形象。

  请看杜丽娘之梦的另一面。这个梦决非现实世界所能有,梦中爱人柳梦梅果然是她后来的情人,她的画像为柳梦梅拾到(何等凑巧),她的鬼魂和他成就了好事。所有这些都是浪漫主义的手法,而且是为表达反封建的积极浪漫主义理想而服务的。但是,杜丽娘毕竟是封建时代上流社会的闺秀小姐,在她身上明显地存在着被束缚的痕迹。她的梦笼罩在封建礼教的阴影之下,她不能自如地和异性青年说话。在热烈的梦中幽欢之后,紧接着的是母亲的责备。老夫人怪罪的不过是瞌睡而已,如果她知道是怎样一个梦,那还得了吗。壮丽娘既然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出路,梦幻就成为她最可信赖的现实了。于是简简单单的第二次游园,在社丽娘看来不啻是追求幸福的实际行动,而且这是趁春香去传递茶汤时,她独自来到花园,后来又狡黠地两次差开春香,才得安心寻梦。《豆叶黄》和紧接的《玉交枝》两支曲调,由回忆中的狂喜突然转到可悲的现实,一腔无所发泄的热情在压制中积聚了更大的力量,它在对一棵梅树的倾诉中全部表现出来了。极度亢奋之后,又是一阵悲伤,如果不能和爱人相聚,她愿意死后埋葬在梅树下面。

  关于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作者在《写真》一出里以极其独特的手法作了有力的表现。在爱情的骤雨中她像一棵小树一样,成长得多么迅速呵。她再也不能忍受抑制了,她骄傲地把自己的心情告诉了春香:她已经有一心上人了。她抛开了少女的娇羞。爱情带来的火一样的煎熬耗尽了她的生命,而目的并没有达到。

  杜丽娘之死揭露了在封建社会的重压下,一个青年女性被摧残的历史真实。杜丽娘是一个爱青春、爱生命、爱自由的人。正因为如此,在封建社会里她是注定要被毁灭的。或者是改变她的爱好,或者是被毁灭,两者必居其一。只要放弃自己的志趣,她很可以像她母亲一样,将来做一位所谓贤淑的夫人。杜丽娘对自己的信念始终是忠实的。"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梦》《江儿水》)。这是对她自己说的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却又是何等坚决。她的意思是说:"如果要爱就爱,要生就生,要死就死,那么人生还有什么可怨尤呢。"《牡丹亭》所具有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强烈的追求幸福,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积极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与封建思想对立的一种力量出现,而且在传奇里占了上风。在叛逆者杜丽娘的身边,派来教育她的陈最良与为她驱病的石道姑是鬼蜮一样的人物。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整个传奇只有杜丽娘受到那么热烈的赞扬。虽然作者关于她的外貌和行动的描写也是很成功的,但是《牡丹亭》所特有的魅人之处却在于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人们觉得杜丽娘的外貌和行动也很美很动人,这固然是由于直接描写的结果,同时也是她的精神面貌使人发生联想的原故。不像《西厢记》、《红楼梦》一样表达封建婚姻制度如何在一对爱人的幸福道路上设置重重障碍,加以破坏;《牡丹亭》以杜丽娘之死写出她要找到爱人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结合了。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在这一点上说,杜丽娘之死所表示的作家对现实的态度是特别清醒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特色。

  人们看到杜丽娘和春香,自然联想起两个世纪前的先驱者崔莺莺和红娘。张生和崔莺莺虽然写得很美很成功,但《西厢记》最富有吸引力的人物却是红娘。红娘使全剧为之生色。没有她的鼓励,崔、张的爱情不见得会有所发展;没有她的见义勇为,崔、张不会有成功的希望。有这样一位红娘的存在,却说明了崔莺莺的软弱。在《牡丹亭》里,杜丽娘和春香的情形恰恰与此相反。春香发现了大花园,壮丽娘只当没听见。等闹学事件平息后,她才问春香有什么景致。春香被责罚得不愉快了,杜丽娘一笑就哄她开口。春香把花园说得多好,杜丽娘却声色不动,只淡淡地说:"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接着游园,春香是兴冲冲地"观之不足",完全是孩子;杜丽娘则"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满腔心事,无处可诉。杜丽娘寻梦,两次差春香出去,春香一点也不觉得杜丽娘的感情有什么变化。直到最后春香只能看出杜丽娘的外表日见憔悴,不是她自己说出梦中欢会,春香完全想不到这上面去。春香的天真的心中飘过什么思想,杜丽娘了如指掌;而杜丽娘自己的秘密,却一点没让春香知道。如果说游园前春香还有比杜丽娘大胆的一面,而杜丽娘的整个思想却远远地超出春香之上。她是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主宰。在闹学、游园之后,春香在戏曲中是愈来愈不受重视了,几乎只是偶然带上一笔而已。杜丽娘的反抗性超过崔莺莺,正如后出的林黛玉又超过她一样。这里只是对女主角性格的比较,并不意味着整个作品的优劣,那是另外的问题。

  春香闹学受杜丽娘责骂,正是天大冤枉"杜丽娘并不比春香循规蹈矩,不过她内心深沉,她的社会地位不允许她像春香一样无拘无束,同样不满意陈最良教书,春香以嘲笑出之,杜丽娘却只说得一句:"依注解书,学生自会。"她不是要春香跪下责认一遭吗?她要春香"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然而,接着陪她游园的却正是春香。可见她的责备是违心之论,是为了照顾老师陈最良的面子而不得不来这么一套的。

  春香闹学的反封建精神和杜丽娘的整个反封建精神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身份和地位只允许杜丽娘在内心和梦中、死后所实现的反抗,春香在平时就实行了。虽然杜丽娘想得更为深沉,在梦中、死后表现得更为有力,然而在平时,春香又究竟比她泼辣。"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这是陈最良所信奉的女子生活守则"鸡初鸣,咸盥漱栉,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经春香夸张:"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陈最良所视为神圣的准则便变得可笑了。陈最良解"君子好逑",是"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她。"春香只追问一句:"为什好好的求她?"封建文人对《诗经》的粉饰立刻拆穿,还它活泼的一首民歌,这都是对封建教条的批判。陈最良的言行举动,无一不从陈腐的封建教条出发,春香则从她所理解的生活出发。虽然从她所处的上流社会的闺中生活出发,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个是封建社会的维护者,一个是封建社会的反抗者。汤显祖通过春香这个人物把反封建思想表达得更加畅透明朗了。但是这里并没有杜丽娘所真正缺少的东西,因为她早已成人长大了。

  作为杜丽娘的情人的角度,现在来观察柳梦梅这个人物。尽管《玩真》这出戏里,柳梦梅痴情一片,写得很为出色。但是如《幽媾》所描写,当杜丽娘的鬼魂前来幽会时,他却觉得这是"夜半无故而遇明月之珠",感情就不那么真挚了。不得不承认,他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之类的平庸人物。这位来自现实世界的热衷功名的书生和富有理想的杜丽娘是不同的。正如柳梦梅自己所说,若把杜丽娘比作一技玉树,相形之下他自己不过是一管芦苇。他没有《西厢记》中穷书生张生那么可爱。柳梦梅未尝不可以和杜丽娘一样写成同样是浪漫主义的理想人物,但是作者却碰到无法解决的政治社会问题,而这个问题是难以回避的。一个理想的书生应该有怎样的思想和行为?汤显祖那个时代还找不到答案。视科举为唯一出路,在明朝知识分子是无例外的,包括汤显祖本人在内。基于这样的看法,他对社会地位和自己相同的柳梦梅这个人物的描写,就难免产生不好的影响。第二十一出《谒遇》,柳梦梅对陈列在那里的室物感叹道:"宝物蠢尔无知,三万里之外,尚然无足而至",而他自己"满胸奇异,到长安三千里之近,倒无一人购取,有脚不能飞。"宝物虽真,"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唯有他自己才是个"真正献世宝"。

  这段话与《玉茗堂文》卷八《惠州府兴宁县重建尊经阁碑》意思相同"汤显祖为反对矿税而作的《感事诗》:"中涓凿空山河尽,圣主求金日夜劳。赖是年来稀骏骨,黄金应与筑台高。"它也以朝廷的轻才和重利相提并论,可见这正是作者自己的思想。作为对封建帝工贪得无厌的剥削性的批判,尤其是适当明神宗朱诩钧横征矿税的时期,这段话是特别有意义的。但是当他从封建士大夫的狭隘的利害关系来考察,作为怀才不遇的感慨提出来却不见得高明,以之作为理想人物的自抒怀抱显然是不够格的。柳梦梅人物形像缺乏光彩是《牡丹亭》恋爱故事的美中不足。

  不可否认,《牡丹亭》夫荣妻贵的收场带有很大的封建性。但是有关爱情的古代小说戏曲,十之八九以男中状元、女封夫人作结束,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的思想性就是千篇一律。各种不同的大团圆,理应得到各种不同的评价。在《牡丹亭》里,中状元不是杜丽娘、柳梦梅结合的条件,在此以前他们早就有了梦中幽会,还魂以后他们就自己作主结婚了。第三十七出就叫《婚走》。那时柳梦梅仍是穷书生,并没有状元及第。而且中了状元也没有一帆风顺,万事大吉。他得悉中状元时正被吊打,直到最后吵到皇帝面前,仍是一场斗争。看来杜宝一定会和柳梦梅和解,但是直到结尾仍是各不相让。柳梦梅是"则认的十地阎君为岳丈",杜宝则要女儿离异了柳梦梅才得父女相认。如果以"六宫宣有你朝拜,五花诰封你非分外"这两句曲文,就断定他们的爱情是"以封建道德为爱情的结合标准,以封建主义的荣誉为爱情的理想幸福",显然不符合作品的实际。诚然,中状元有利于取得杜丽娘父亲的承认,如果柳梦梅不中状元,杜宝不承认怎么办呢?无论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杜丽娘和柳梦梅事实上、名义上都已经是夫妻了,中状元会削弱作品的思想性,这是一个缺点。但是《牡丹亭》还不至于像别的才子佳人型的小说戏曲一样,使人以为问题不在于封建制度本身,而在于才子能否中状元。它的总的倾向还是强烈地指出,问题在于人们是否有像杜丽娘那样视死如归的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抗性。

  杜宝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所谓正派人物。封建思想并不是外加在他身上的东西,他本能地反对与此相抵触的事物。"我请陈斋长教书,要他拘束身心"(《诘病》)。他认为自己完全正确,不感到丝毫不安。一听见女儿"白日眠睡",就责备老夫人"纵容女孩儿闲眠,是何家教?"他深信只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标准,即封建的道德标准。说他不关心女儿不免是皮相之论,问题是他完全不相信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感情。

  由太守到安抚使以至同平章军国大事,杜宝的性格在不断改变。如果当初还残留着比较迂腐的书獃子的味道,后来就逐渐由封建的官僚习气所代替了,等到他升为同平章军国大事,他的封建头脑就和石块一样硬化了。还魂的虽然是亲生独养的女儿,但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竟不惜将她打死。到真的无法否认时,他坚持要女儿离异了她心爱的丈夫才肯相认。爬上统治集团的高级地位,他的封建性就表现得更为顽强和丑恶了。

  《牡丹亭》对杜宝归根到底是批判、揭露的态度,但没有对他作简单化的或者丑化的描写。他忠君爱民,清正自持,不徇私情,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作者甚至把他自己在遂昌知县任上的一些美好记忆移植在他的身上。如第八出《劝农》。这样一个出身于上流社会的优秀人士竟然成为害死自己爱女的凶手。如果他不是这样知书知礼,风流儒雅,问题就不会提得这么尖锐了。

  如果说杜宝是享有高官厚禄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陈最良则是非常可怜的小人物。三年一考,考了十五次还是一个秀才。几十年的"诗云"、"子曰"使他对现实生活一窍不通。他书读得很少,不出《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的范围。精神空虚是他的第一个特点。如果瞎子没有拐杖还可以走路,陈最良不依靠封建教条简直不能开口说话。顽固不化是他的第二个特点,也是精神空虚的必然结果。不过他的地位是那么低微,决不可能像杜宝一样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人头上。他信奉封建礼教不及杜宝那样顽固,他之所以如此,不过除封建礼教外,确实一无所知而已。

  《牡丹亭》对陈最良的描写几乎是定型的,这个人物没有什么发展。他在戏曲中不是重要人物,不可能有比较详尽的描写。但是关于他的几个片段,如《腐叹》、《闺塾》、《旅寄》、《骇变》都很生动。在那个时代的现实社会里,《牡丹亭》里的人物最常常出现的就数陈最良了。作为青春被科举制度所吞噬,思想被封建教条所僵化的老学究的典型,他使人联想到后来《儒林外史》的某些人物形象。

  如果说汤显祖的讽刺才能在陈最良身上得到最好的表现,当他描写石道姑时,幽默就降低为刻薄。在《牡丹亭》里,讽刺和恶谑常常纠缠在一起。我们说陈最良的讽刺形象很生动,但是当作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使陈最良居然在杜丽娘面前说出"君子抽一抽"之类的下流话(《诊祟》),陈最良的形象就被歪曲了。描写石道姑的《道观》这出戏充塞了猥亵的双关语,使人难以卒读。

  汤显祖写了五本戏,只有在《壮丹亭》里特别描写了陈最良、石道姑、癫头鼋、郭橐驼四个在精神或生理上有残疾的人物。在他们身上,人们看到了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中,人的精神状态是何等麻木不仁,人的生理状况是何等丑陋不全,由于作家对他们的描写还不够认真严肃,因此也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败笔。

  胡判官是《牡丹亭》里最独特的一个人物。和他同时出现的是那么阴森凄惨的地府,刀山剑树是他的律令。只要他的笔头轻轻一动,鬼魂就打入"一百四十二重无间地狱",备受挫、烧、舂、磨各种肉刑。作家再次提醒读者阴世地府也和阳世的"金州判、银府判、铜司判、铁院判"一样贪赃枉法,被玉帝看作"正直聪明"的胡判官也照样"要润笔,十锭金,十贯钞,纸陌钱财"。这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嘲弄。

  胡判官对真正爱情的敌意也和阳世一样,他无法想象女孩儿竟会"一梦而亡",和杜宝唱的"一个娃儿甚七情"是一个调子。在他看来,连春天里万紫千红、百花开放也是败坏人心的。在《后庭花滚》这支曲子里,花神一口气举了三十九种鲜花,一一遭到判官的指斥。他的迂腐和固执也只有杜宝和陈最良可以和他并比。

  这座鬼哭神号的地府是十分现实的阳世衙门和封建社会的缩影。作家还意味深长地写出阳世和阴司的差别。胡判官尽管和杜宝之流有共通之处,并且也是可厌的人物,他却比杜宝之流坦率,他有更多的风趣。难怪《圆驾》中杜丽娘说:"似这般狰狞汉(指近卫将军),叫喳喳,在阎浮殿见了些青面獠牙,也不似今番怕。"地狱还不及朝廷那样令人胆战心颤呢!只有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愤怒达到无法以一般描写来表达时,才有可能使作家采取这种光怪陆离的手法。

  从杜宝、陈最良、石道姑到胡判官,从阳世到阴间,这就是杜丽娘所生活的整个世界。在广阔的画面上所展开的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相结合,这显示了《壮丹亭》在当时的进步倾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