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隐居默察
刘基投劾归里到应朱元璋之聘出山佐命,大约经历了一年时间。这期间的行事主要有二:一是著述《郁离子》。刘基诗文并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九评述《诚意伯文集》云:"其诗沈郁顿挫,自成一家,足与高启相抗;其文闳深肃括,亦宋濂主祎之亚。""自成一家"论其诗并非过誉。当时在诗歌方面,林鸿等人的作品规摹唐音,风格清俊,但内容较为单薄,而刘基等人的诗作伤时愤事,以雄放奇崛见长。而以"自成一家"论其文则更为允当。当时在文章方面以宋濂为代表,以宗经明道为本,倡宏博典正的文风,而刘基的《郁离子》,托喻刺世,用笔犀利,其独特的成就将在第十二章中系统论述。
二是静观时变。刘基归里时,招募的义军"畏方氏残虐,从公居青田山中。"②刘基有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有人曾建议其趁天下纷乱之时,起兵括苍,以成勾践之业,刘基并未采纳。这一年,大起义的形势继续迅猛发展。朱元璋谋取浙东诸路,晓谕将士要"克城以武,安民以仁",不妄杀百姓。当朱元璋东下婺州时,曾遣使招谕方国珍,方氏对朱元璋军队的号令严明、兵锋锐利有所忌惮,并且西有张士诚、南有陈友定,不得不姑示顺从、籍为声援,因此质子献地,以示诚意。至正十九年(1359)十一月,朱元璋又命胡大海、耿再成合兵围攻刘基曾任职过的处州。石抹宜孙在处州西北屯兵阻止朱军南下,以元帅叶琛屯桃花岭、参谋林彬祖屯葛渡,镇抚陈仲真、照磨陈安屯樊岭,元帅胡深守龙泉,但最终还是被朱军攻克。①石抹宜孙后避走福建,试图再举,当看到大势已去时,仍"死亦为处州鬼"②,重返处州,为乱兵所杀。
元末群雄在于戈抢攘之时,一方面争战于疆场,另一方面又都争相延纳人才。自古以来历代统治者都将"举逸民"视为要政,孔子认为这是使"四方之政行矣"③的重要举措,因为"逸民"之中有"有德而隐处者。"④而元运将尽、群雄四起时,隐居之仕与逸民已没有根本区别。群雄都以王者的姿态访隐揽贤,尤其是名重一时的贤士耆儒,既可以聊备顾问,表彰文德,修明治术,兴起教化;又可以凭借其声望,归附诚服一方民众。因此,张士诚"颇好士,元臣郭良弼、董绶皆为之用。"⑤其弟士德与陈基、饶介、王逢、高启、杨基、杨维桢等人交往密切。而朱元璋延揽人才的心情更为迫切,他以游丐起事,幼时虽然曾随蒙馆老师上过几个月私塾,识得一些字,但并不能撰写书信文契,与红中军大帅的地位很不相称。因此,朱元璋攻城掠地之后,首先便急于访隐招贤;初取滁洲,将儒士范常留置幕下,有疑辄问;渡江攻占太平(今安徽当涂),延揽当地名儒陶安参赞军机;攻下徽州,采纳② 张时彻:《神道碑》。
① 《明太祖实录》卷七载,"(胡)深叛宜孙,间道来降,且言处州兵弱易取,大海闻之大喜,即出军抵樊岭与再成台攻之,大败其兵,连拔桃花岭、葛渡二砦,遂薄城下。"认为处州攻克,是胡深叛降所致,但据胡深《神道碑》及《行述》,胡深见大海在克处州之后,《实录》记载不确(详见钱谦益《太祖实录辩证一》,《牧斋初学集》卷一百一)。
② 《元史》卷一八八《石抹宜孙传》。
③ [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一上《律历志上》引。
④ 《汉书》卷二十一上《律历志上》颜师古注。
⑤ [明]吴宽:《平吴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了音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克集庆,即征辟夏煜、杨宪等十余人于军中。他们都曾为朱元璋的帝王之业赞画献策、黼黻多功。而浙东山明水秀、文风荟蔚,自古人才,因此,处州既克,朱元璋得知浙东四先生"皆国士"①,便派遣总制官孙炎前往礼聘。
在这纷扰板荡之秋,识士文人无不关注着时局的变幻。如与刘基声名相埒的宋濂,隐居在龙门山中静观时变。当时戴良说他是"退偃一室,以默计胜败。"②宋濂自己也说,"今之入山著书,夫岂得已哉"③,他自己并不想在山中落落无事,只是坐待时机,一旦有英主礼聘,"苟用我,我岂不能平治天下乎?"④刘基虽然也韬光敛迹,但仍关注着时局。隐居之时,已笼统地认识到了起义产生的原因。(详见第七章)但这毕竟是一种复杂、痛苦的转变,需要时间的缓冲,需要变幻的时局逐步影响,相对而言,刘基出辅新主的愿望比宋濂淡漠。就当时形势而言,朱元璋在各个军事集团中最具远见卓识、雄才大略。但传统的忠臣不侍二主的观念羁縻着刘基,有诗为证:上山采蘼芜,山峻路迢递。下山逢故夫,悲风生罗袂。忆昔结发时,愿得终百年。变故不可期,中道相弃捐。莲实生水中,石榴生路侧。未尝挂齿牙,中心岂能识?上山采蘼芜,罗袖生芳菲。因君赠新人,莫遣秋霜霏。落叶辞故枝,不寄别条上。白日无回光,谁能不惆帐?①虽为"落叶"而"不寄别条",表现了对旧王朝的忠诚和留恋。同时,朱元璋攻下刘基苦心镇守的处州不久,更由于与石抹宜孙有着笃厚交谊,孙炎礼聘,与石抹宜孙兵败几乎同时,这是刘基犹豫徘徊,造巡就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②① [明]刘辰:《国初事迹》,《国朝典故》卷之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② [元]戴良,《赠勾无山樵宋生序》,《九灵山房集》卷六,四库全书本。③ 宋濂:《凝道记·令狐微》,《宋文宪公全集》卷五十一,四部备要本。④ 宋濂:《终胥符》,《宋文宪公全集》卷五十一,四部备要本。
① 《上山采蘼芜》,《文集》卷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