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殂落之谜



  洪武八年(1357),病笃卧床,朱元璋见其再无堪虞之处,特敕归老桑梓,并作《御赐归老青田诏书》,虽然其中也肯定了刘基帷幄运筹,"谒朕③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刘基传》。

  ④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刘基传》。

  ① 对此孟森先生有精当分析:"谈洋王气之谗,正以公有术数之长,而动帝听。公之料事奇中,自由正大之学问所举成之识力,于阴阳风角何预?使果有秘木,何以谈洋奏请设官,不能预防其讦?"(《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 年版上册第64 页)。

  ① 《文集》卷十三。

  ② 《明史》卷一百二十七《汪广洋传》。

  ③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刘基传》。

  ④ 《送宋仲珩还金华序》,《文集》卷五。

  陈情,百无不当。至如用征四方,摧坚抚顺,尔亦助焉"的襄助建业之功,但一改"老先生"而直呼其"尔刘基",并以"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的古语开篇。言辞之中,早期的恭敬语气荡然无存,而带有明显的峻厉冷漠的色彩。"谈洋"之变的猜忌,并未冰释,云:何期祸生于有隙?是使不安。若明从宪章,则轻重有不可恕;若论相从之始,则国有八议。故不夺其名,而夺其禄,此国之大体也。然若愚蠢之徒,必不克己,将谓己是而国非。卿善为忠者,所以不辩而趋朝。一则释他人之余论,况亲君之心甚切,此可谓不洁其名者欤?恶言不出者欤?①对于夺禄的惩处,不但没有纠妄,如果再欲申诉,便是"谓己是而国非"的"愚蠢之徒"。虽然垂暮之年得归乡里,算是承蒙皇上的恩泽了,但是带着这样的诏书自然有一种莫名的苦涩和凄惶。不过,刘基已无暇顾及这一切了,诀别了友朋故旧,驰驿归里。

  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对勋臣苛刑重惩已经逐渐开始。昔日的朝中权要动辄被加以鞭答捶楚、远滴边陲,乃至抄家问斩,株连蔓引,殃及九族。朱元璋的猜忌所及,几乎使无人得免。即如"未尝讦人过"②的慊慊君子宋濂,朱元璋也不放过。一次宋濂与宾客宴饮,朱元璋则暗中派人侦视,次日朱元璋又专门问宋濂是否饮酒、坐客为谁、馔菜种类等席间详情,宋濂一一据实条答,这才作罢。③洪武八年三月,曾受到朱元璋"功超群将,智迈雄师"的嘉祐,曾任中书省右丞、中书平章政事的廖永忠,也因"僭用龙凤诸不法事"①,被朱元璋处以极刑。不久,更大规模的杀戮就要开始。

  朱元璋滥杀勋臣史所仅见。洪武初年,刘基尚能直谏于廷上,马皇后婉劝于宫中。②但自从求雨失验、"谈洋"之祸,刘基已规谏无效。洪武十五年(1382)马皇后病卒,空印案、李文忠、徐达被毒致死便相继发生。

  刘基归里一月后即逝世。死因众说纷坛,堪称疑案。其中的关键在于胡惟庸派医生为刘基诊治服药一事。对此,刘基病卒前自己就有所警觉,并禀白朱元璋。《行状》载:正月,胡丞相以医来视疾,饮其药一服,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公遂白于上,上亦未之省也,自是疾遂笃。

  直至洪武十二年(1379)十二月,御史中丞涂节状告左丞相胡惟庸及御史大夫陈宁等谋反,一并道出了胡惟庸使医毒杀刘基一事。对此《明太祖实录》卷一二八、一二九,《明史》卷一百二十七《汪广洋传》都有记载。而"涂节本为惟庸谋主,见事不成,始上变告。"③涂节当是知晓详情的关键人物。

  另一位可能知情的是当时任左御史大夫的汪广洋。但在受朱元璋责询时,汪广洋否认了此事,朱元璋因"颇闻基言病时丞相胡惟庸挟医往候,因① 载《诚意伯文集》卷一。

  ②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宋濂传》。

  ③ 详见《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宋濂传》。

  ① 《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廖永忠传》。

  ② 刘辰:《国初事迹》:"太祖早晚于西楼上决事,皇后潜听之。如闻上怒,候上回宫,询问'今官处何事?怒何人?'不以轻重直言谏曰:'上位已有五子,正好积德,不可纵怒杀人,致使冤枉。活人性命,乃子孙之福,国亦久。'太祖从后言,决事一从《律》"。

  ③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八。

  饮以毒药"而"责广洋欺罔不能效忠。"①结果,汪广洋因此及曲庇朱文正、不告发杨宪奸状等罪名被诛,胡惟庸、陈宁、涂节也于次年正月问斩。

  因此,刘基的死因,在当事人被斩之前,便尚未能成定谳,盖有三种可能:第一种,虽然是胡惟庸挟医毒杀,但主使者为朱元璋。黄云眉《明史考证》第四册第1118 页载:《行状》言,"公遂自由于上,上亦未之省也。"惟庸之视疾,既出太祖诏,何以基告服药后之病况于太祖,而太祖不之省?然则《实录》"上以基病久,不疑基死。"之语,殆有意为太祖脱干系欤?"第二种,胡惟庸挟医毒杀而死。此说最为常见。徐愚谷《明名臣言行录》、李贽《续藏书》、尹守衡《明史窃》、王鸿绪《明史稿传》、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等均持此说。如徐愚谷《明名臣言行录》卷三:惟庸阳为修好,挟医往候,饮以毒药。又三月寝剧,给驿舟护归。②第三种,寿终正寝。郝兆矩《增订刘伯温年谱》云:愚以基是正常病死,理由:刘基长期体弱多病,四十岁上便"齿脱头童",年未六十眼已花,肝肺都有病,赴京引咎后,心情抑压,身体更差,当时苟延残喘而已。朱元璋乃聪敏人,即使对基有疑忌,又何必在行将就木、不与朝政者身上暗下毒手?若为做戒他人,则"明正典刑"、公开"赐死"又何患无词?故基乃"寿终正寝"。①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与刘基次子刘璟的谈话中也曾数次提及刘基的死因:刘伯温是个好秀才,吃胡陈蛊了,那胡家吃我杀得光光的了。

  你父亲吃胡家下了蛊药,哥也吃他害了。

  ??后来胡家结党,他吃他下了蛊,只见一日来和我说:"上位,臣如今肚内一块硬结怛谅着不好。"我着人送他回去,家里死了。②我们认为刘基殂落之谜已有数百年之久,不易稽实,以上诸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相对而言,第二说似乎更为令人信服。这除了其有诸多历史史料的记载、涂节的明确状告而另外两说多为识者根据情势的推测而外,从当时朝廷的政治情势来看,胡惟庸炙手可热,竟至"生杀黜陟不奏而行"①,四方奔竟之徒多趋其门下,文武群臣多附丽应和,但徐达和刘基对其奸邪行为嫉恶很深,成为其擅权自恣的重要障碍,他们都受到了胡惟庸的构陷。胡惟庸曾诱使徐达的阁侍以为已用。对刘基,在"谈阳"事件中,虽被夺禄,但名爵尚在,刘玻又获敕归里,以胡惟庸凶狡自肆的性格,很可能不会就此罢休,如果使用慢性蛊毒,以当时的科学水平,是无从查实的。

  临终之前,他对朱元璋以重典驭下的情势已深有洞悉,而留下了"修德省刑"的最后规谏,但是,这一建议没有被朱元璋采纳,朝中再无谠言直谏的荩臣了,洪武朝廷一片瘖然。

  洪武八年(1375)四月十六日,在朱元璋的冷遇,在胡惟庸等人的构陷残毒之下,带着凄楚的心境离开了人间。所幸的是,尚能全身永寂于括苍乡井,共话儿孙、抉别乡邻,这在明初的文武勋旧中已是十分难得的了。

  六月,葬于南田石圃山麓的夏山之上(今南田区西湖乡西陵村),墓冢①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八《汪广洋传》。

  ①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

  ①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九。

  至今尚存。明正德九年(1514)加赠为太师,谥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