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著述叙要
潘季驯历仕一生,无论是治世,还是治河,除了创造出令人赞叹的丰功伟绩,还留下了大量的书信、文稿和著述。他怀抱渊博,雅善吟咏,有"留余堂诗文集"。他巡按羊城,开府洪都,捕大盗,治悍吏,出冤狱,创均平之法,倡便民之利,为一时之宗式。及边关多事,海氛日起,议论亦多扼要。
他四次总理河务的思想、观点和办法,首先集中地反映在他给朝廷的报告--河工奏疏中。奏疏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堤工技术到治河行政,从总体治河规划到一闸、一坎、一条制度的规定,几乎所有河工问题的解决过程,都可以在他的河工奏疏中找到答案随着治河实践的增加,奏疏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到他最后离开河工时,关于治河的奏疏已有200 多道。这是潘季驯长期治河实践及研究的呕心沥血的思想结晶。
下面分两个方面对潘季驯的著述作一概述。
(一)治河专著
潘季驯的治河专著,最早刊印的是《宸断大工录》,收入文章最全的是《总理河漕奏疏》,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河防一览》。
万历八年(1582 年),也就是他第三次主持治河告竣的时候,潘季驯的僚属把他此次治河的河工奏疏和别人对潘季驯的赠言汇编成集,取名《宸断大工录》.共10 卷。这是潘季驯的第一部治河专著。此书《明经世文编》中有著录。
大约在此前后,他的僚属或友人又把他的有关河工奏疏另外汇编成册刊印,分别题名为《两河经略》(四卷),《两河管见》(三卷)。其中《两河经略》所载皆其万历六年第三次治河时相度南北两河的奏疏,与《宸断大工录》大同小异,《四库全书》(影印本)第430 册中有著录。另一部《两河管见》,据《四库全书总目》中介绍:"此书乃其巡抚广东时,值两河水决,再以右都御史督理河道之所建白也。首卷为图说,冠以敕谕。二卷治河节解。三卷为修守事宜。其大旨与所撰《河防一览》相同云。"①但笔者经过多方寻找,未能发现此书原本。
万历十八年,在他第四次担任总河期间,感到河防日重,自己在河上时日无多,遂决定以《宸断大工录》为基础,利用"畚锸之暇,复加增削,"又概括了第四次治河时的新内容,补充了新认识,进一步整理了自己的治河思想,于万历十八年辑成《河防一览》,共14 卷。这是唯一一部由潘季驯自己亲手编辑的治河专著。此书明清两代都有刊本,最近的刊本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的水利珍本丛书本。
随后,潘季驯的大儿子潘大复又把《河防一览》中的工部复文删去,将奏疏中的雷同部分再加裁减,存其精要,定名为《河防榷》,共12 卷。
潘季驯去世四年后,即万历二十七年(1599 年),潘季驯的亲属又将其生平所有河工奏疏按担任总河的任期次第编排,定名为《总理河漕奏疏》,共四任14 卷。《总理河漕奏疏》详细而具体地反映了潘季驯一生治河的全过程,也反映了他的治河思想体系形成的全过程。而《河防一览》只收入了他的200 多道奏疏中的41 道,其中首任和二任总河期间的奏疏一篇也没有收入。由此可知,潘季驯自己认为三任总河以后的奏疏更能代表他的治河主张。
不过,从研究者的角度来讲,此书却是研究潘季驯治河思想无法替代的第一① 见《四库全书总目》地理类存目。
手材料。此书国内罕见,仅知道北京图书馆善本库有一套完整的明刻本;北京水利水电科学院图书馆有一套不完整的民国时期抄本(缺第四册,即三任卷一)。
与潘季驯的治河经历密切相关的另一部著作是他的《留余堂尺牍》(六卷)。虽然这是一部书信集,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潘季驯在几次治河活动中的思想、情感和性格,这种活生生的人性在正规的治河奏疏中是很难寻觅到的。此外,书信集中还大量披露了潘氏治河主张的形成和实施状况,以及他与朝野内外的丰富人际交往。因此它也是研究潘季驯思想的重要原始材料。但是此书国内同样罕见,仅知北京图书馆善本库有一套明刻本,但已严重破损,难以出借。不过,近人韩仲文所编《潘季驯年谱》中大量引用了《留余堂尺牍》中的材料,可资参照。
上述治河专著尽管种类很多,但是最集中、最清楚地体现潘季驯主要治河思想和措施的,还是《河防一览》。所以,它的流传和对后世的影响最为广泛。
《河防一览》全书共14 卷,约29 万字,内容可分为九个部分:(1)潘季驯本人所写的《引言》,以及其他人在不同时期所写的序言。
在潘季驯的《刻河防一览引》中;作者简要地回顾了四次治河的历史;追述了自己对于黄河河性从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简论了自己的基本治河思想;并介绍了本书的编写过程,是以万历八年刻印的《宸断大工录》为基础,利用"畚锸之暇,复加增削,类辑成编"的。最后介绍了本书的编辑体例,是"首载玺书,重王命也";"继以图说,明地利也";"河议辨惑,阐水道也";"河防险要,慎厥守也";"修守事宜,定章程也";"河源河决考,昭往鉴也";"古今稽正,备考核也";"而诸臣章奏,次第篡入,便检括也"。一共是八个方面。全书的宗旨是"为卷一十有四,要之皆所以求顺治也。"在引言的结尾,潘季驯辽向后人忠告了对待《河防一览》的读书态度:"可因而因之,如其不可则亟反之,毋以仆误后人,后人而复误后人也。"所以这篇引言虽然不长,但却构成了阅读全书所不可忽视的总纲目。
(2)在四任总河期间,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皇帝给潘季驯所下的"敕谕"。通过这些敕谕,可以清楚地了解当时明王朝的治河政策,并可由此窥见当时的治河背景。
(3)展示水道总体面貌的"祖陵图说"和"两河全图说"。图说详细地绘制了当时黄河、淮河、运河及相邻有关水道的行径、堤防、闸坝工程的布置和兴建时间,河防的险要处所等。它实际上就是潘季驯四任总河后的工程建设总图。这些图说无论对研究当时黄淮河道的历史变迁,京杭运河的历史演变,潘季驯的工程措施和主要成绩,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以上两部分合编为第一卷。(4)治水思想的理论阐述。这主要体现在该书的第二卷《河议辩惑》中。潘季驯在这里以提问设答的方式集中阐述了他对于当时治河的一系列基本观点,逐一批驳了当时流行的各种治河主张,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束水攻沙、以清刷浑、淤滩固堤等一整套"以河治河"的战略思想和统筹治理黄、淮、运河的规划思想。潘季驯治河思想的精粹,可以说都汇集在这一卷中。
(5)河防工程的关键地区。这主要反映在该书的第三卷《河防险要》中。
潘季驯总结自己四次治河的全部经验,全面指出了黄、淮、运河沿岸各处的要害地点、主要问题,以及应当采取的工程设施。这是全河防守的总纲。
(6)修守章程。这主要是该书第四卷《修守事宜》。潘季驯在这一卷中系统规定了筑堤、建坝、修闸、挑河、堵口、下埽等河工技术的基本要求和堤防修守、渡汛安全的严格制度。这是当时堤防修守必须遵守的技术规范。
(7)黄河源头与历史上的黄河决口考证。被收录在第五卷中,是对前人研究黄河河源,以及历史上黄河决口资料的汇集和整理。它深刻反映了潘季驯为了探索黄河河性、寻觅治河对策而深入调查研究的求实科学精神。这些历史资料不仅对于潘季驯的决策提供了客观的依据,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河道演变也很有参考价值。
(8)潘季驯本人的奏疏41 篇。这是他从200 多道奏疏中亲自精选出来的,既是他担任总河过程中解决一些重大工程问题的原始记录,又是《河议辩惑》中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的详细注释。这些奏疏分别包括在该书的第七卷至十二卷之中,构成全书的主体内容。
(9)古今治河奏疏、杂记等的辑录。这是潘季驯为了阐明自己的治河观点,批驳反对派意见而引证的古人及与他同时代人的著述、奏疏、题记、工部的批复等。它们分别被包括在第6 卷、第13 卷和第14 卷中。这些文献有助于研究潘季驯治河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总之,《河防一览》以它丰富的内容,详实的记载,给后人治河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它既全面继承了前人治河的主要成果,又系统总结了潘季驯长期治河的新鲜经验。它是我国16 世纪河工水平和水利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河防一览》在它诞生以后的400 年中,一直对我国的治河方略和河工实践起着指导性作用。可以说,《河防一览》是16 世纪的"治河工程学"。
(二)其它专著
除了治河专著以外,潘季驯还有大量其它方面的著作,也同样表现出他的非凡才华。但可惜其中有一些著作今天已经很难觅到了。
在非治河类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潘司空奏疏》(六卷)。此集凡巡按广东奏疏一卷,督抚江西奏议四卷,兵部奏疏一卷,实际上是他从事政务活动的奏疏汇编。其中,潘季驯巡按广东在嘉靖三十八年。奏疏后有其子播大复附记,称原稿几三寸许,可惜散轶不存,仅从掖垣中觅得寥寥10 余篇,故所录止此。但即使是从这些残存的奏疏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潘季驯巡接广东期间,对广东政局的大力整顿工作和对明朝中叶南方社会矛盾的深刻揭露。著名的"均平里甲议"在明代经济史的研究上也很有参考价值。其督抚江西奏疏四卷,为万历四年到万历五年巡抚江西期间所撰疏文。巡抚江西,在潘季驯的从政历史上,是仅次于治河活动的又一个辉煌时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不仅把一个人人摇头的混乱局面彻底扭转,而且辽撰写了大量的政务报告,"逾年凡五十奏",这些奏文呈递上去之后,居然无一留中,全部被批准执行,且下所部记录。这说明潘季驯在江西的整顿措施,是深得当时的执政张居正赞赏的。所以这一部分内容,不仅是研究明代中叶江西地方政局的有用材料,而且对于研究万历初年张居正的改革活动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督抚江西奏疏四卷可能在万历七年就有刊印本,原奏疏之前还有李迁、万恭二人所作序言,但收入四库本《潘司空奏疏》之后,上述序言均被删掉。其兵部奏疏一卷,乃潘季驯万历九年任南京兵部尚书时所作。《四库全书总目》中称:"季驯虽以治河显,而所至皆有治绩。集中如查议弓兵之食,及损益南京兵政诸疏,皆足以补明会典所未备。又查解兵卫存留粮饷济边诸奏,亦深切当时弊政,足与史志相参考云。"这是对兵部奏疏的中肯评价。《潘司空奏疏》在《四库全书》(影印本)第430 册中被全部收录。
奇怪的是,《四库全书》在收录潘季驯的非治河类奏疏时,恰恰将他任刑部尚书时的奏疏遗漏。是无意遗失,还是有意删除?笔者倾向于后一种判断。因为在潘季驯的刑部奏疏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慎决狱、宽考成;省刑法、广教化;广仁恩、重民命的宽恕观点。而这样一种观点是与清代乾隆时期统治者在政治上推行"高压"政策,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寓禁于征"的社会氛围格格不入的,因此理所当然的要纳入毁禁之列。
好在民间仍在流传。北京图书馆善本室就收藏有潘季驯《刑部奏疏》(两卷)
的明代万历刻本。明史诸书中都记载有张居正死后,明神宗下令追夺张居正官阶,查抄张居正府邸,拘张氏家属使饿死十余辈,六卿大臣合疏请求缓之,其中刑部尚书潘季驯疏文"语尤激楚"的史实。潘季驯的疏文中究竟讲了些什么?他为什么原因被从刑部尚书的位置上罢斥为民?《刑部奏疏》(二卷)
中都给我们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从中我们辽可以清楚地看到万历年间阁臣与言官之间的矛盾斗争状况。此书与《督抚江西奏疏》(四卷)台编,并保存有李迁、万恭二人序言的原文,在诸书目中均不见介绍,足见其珍希。
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八七中在别集存目栏有潘季驯的《留余堂集》(四卷),提要称:"季驯平生功业,著于治河。所作《河防一览》已著录。是集诗一卷,文三卷,皆不见所长。千顷堂书目作五卷,或尚佚一卷?"潘季驯平生交结诗友颇多,像复古派的"后七子",唐宋派的茅坤等人,都同季驯互相唱和,来往密切。他们一度曾联吟雅集,结成"同声社",传为苕溪诗坛之佳话,可见季驯诗文并不少。但可惜多不可考。就连《留余堂集》,也未见踪影。今天所能寻觅到的,《明诗综》上有一首《咏除夕》:"行到海穷处,仍惊岁尽时。灯前谁共影,愁里强吟诗。游子何归日,芳春坐可期。
满城萧鼓动,客思已凄其。"《古今图书集成》中有一首《济上怀昆山》:"溪盘苕水曲如龙,溪上山亭一径通。苍弁嵯峨春雨后,洞庭缥渺夕阳中。
栽花已拟寻潘令,载酒谁当似柳公。太白楼前明月夜,不堪徒倚对秋风。"①这两首诗显然都是潘季驯在治河工地上所作,反映了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另外,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址先生本世纪30 年代勘查黄河故道时,曾在徐州云龙山草丛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刻有潘季驯两首诗文手迹的石碑,第一首《同江司徒小酌云龙山》:"握手论文今白头,天涯相对一樽留。帘前秀结千峰色,栏底声喧万里流。世事误人称老马,机心终久愧闲鸥。知君终有烟霞癖,还许相从范蠡舟。"第二首《再登云龙山》:"龙山再上思依然,千里河流自婉蜒。畿向蒿莱寻山脉,翻从苍海见桑田。负薪十载歌方就,投抒当年事可怜。为谢含沙沙且尽、归与吾已欲逃禅。"②诗文最后的落款是:"万历已卯七夕雷人潘季驯书。"由此可知,这两首诗是万历七年第三次治河,工程垂成之际,潘季驯同江一麟携手登徐州云龙山时所作的。潘公诗文得以见存者仅此数首,其它则俱不可觅矣。
除上述著作之外,还有一些书籍目录,俱不可考,疑已佚失。一曰《潘季驯奏疏》(卷二四),《湖录经籍考》(卷一)有录。后人分析,可能是包括《潘司空奏疏》(六卷),《两河经略》(四卷),《总理河漕奏疏》(十四卷),合编而成的刊本。一曰《留余堂名公尺牍八卷》,《湖录经籍① 见韩仲文编:《潘季驯年谱》。② 见民国版《河防一览》插页。考》(卷五)有录,并有李维桢序,其略云:"留余堂者,前大司马印川潘公绿野之署名也。留余堂名公尺牍,则公生平所交游天下贤士大夫邮筒往来之简札也。"据序,可知此书为潘大复所刊印。但是此书除湖志外,别无著录,也不见原书。一曰《永平录》,申时行的《潘公传》云:"巡按广东,??所兴汰厘剔,具为规条以奏,名曰'永平录',岭南奉为洁令。"按潘季驯巡按广东时,曾倡均平里甲法,具疏请著为功令,用便庶民,上从之。或许就是指"永平令"?此书现已不可考。此外,还有《芝林集》、《世德传》等,也已俱不可考。①以上为潘季驯著述之大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