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新教育的构想



  王韬竭力抨击八股取士制度不合人性和事理是为了废除它以及整个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而建立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全新教育体系。但是,他毕竟是一个一贯主张"事求其渐进,道无贵乎欲速"的渐进主义者,其改革的目标虽具有革命意义,可从具体的改革方案看,他的教育改革思想具有明显的循序渐进、不求其速的特征。

  王韬认为,改革旧式教育最好采用"先增新、后废旧"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即先突破一点,楔进新因素,以求局部改变旧教育的面貌,然后逐渐扩张,最后将旧教育,包括旧内容、旧形式、旧方法全部废除。他把改革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步骤一分为三,建议第一步暂不停止科举考试,而是在科举内容上略加调整,除首场考题照旧外,"二场之经题宜以实学,三场之策题宜以时务";同时在制科以外,加设专科,以通达政体、晓畅实务者充其选。①王韬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寓变通于转移之中,实以渐挽其风气而裁成鼓励之"。②第二步是废除时文考试,将教学和考试内容区分为才、学、识三途和经学、史学、掌故之学、词章之学、舆图、格致、天算、律例、辨论时事、直言极谏十科,不论何途何科出类拔革,皆得取之为士,试之以官;同时于武科废止弓石刀矛考试,而改以学、艺、力三科取士,"学之大者,首在地理兵法,明乎山川扼塞,熟于行阵进取,料敌审势,屯营设伏,无不具有方略??此所谓大将名将才也:艺者如建营垒,筑炮台,制造枪炮器械,及一切攻战守御之具,因敌而施,无不布置有方,深中要害,此所谓能将才也;力者在乎发炮鸣枪,命中及远,洞坚折锐,荡决无前,此所谓战将才也。"①王韬还建议对那些捐纳出身的官吏和候补人员增加一次考试,考试内容为:沿海省份试以洋务西学,内地省份试以理财钱谷实事。王韬宣称,此举一来可裁汰一部分不肖、不才、不能者,二来可扩大实学西学的影响,有利于官场和士林学风的转变。

  走完上面的两步,实用之学、实用之才虽然已经取得了立足之地,但这毕竟是旧房子上的"拆旧添新",在体系或模式上总缺少重新构造的气韵。所以王韬建议还要走第三步,即在新的地基上建立全新的西方式近代学校。他推崇法国的教育制度说,法国教育有大学、国学、小学三级之分,而重点全在乎小学、国学,"通国市镇计有三万七千五百一十处,所设小学之数如之。设学经费半出于官,半出于民,入学肆习者,毋须自备束修,其地贫民无力延师者,子弟许在学中??小学国学中所习课程其目有五。一审求天主那稣两教中规仪道法;一考察律例;一明医理辨药性;一诵读诗书;一专攻艺术(指各种专门应用性技术一著者)此外,府州县镇中所有私设书塾不可胜数,皆以治杂学,习各技,各就所愿,群居讲肆??习兵法,开河道,造器物,博通古今,各国语言文字,历算,地理,史学,性道,图画,气机,无不涉猎其精粗,考究其本末。所以国中高材博识之士时不乏其人也。"②在这里,王韬思想中顺理成章的逻辑是:中国不求人才兴旺便罢,若求人才①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一,"变法下"。

  ②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一,"变法下"。

  ① 王韬:《弢园尺牍》,卷八,"上丁中丞"。

  ② 王韬:《重订法国志略》,卷十七,"志学校"。

  兴旺,亦只有模仿西方,普遍设立各类新式学校,他在为中国统治者设计的变法自强方案中更明确地写道:"每省每郡每州每邑,由国家设立文武学塾,以为训习恰材之地";"设立学校,以收教士之实效??当令士子日夜肆习其中,必学立艺成而后可出也。其一曰文学??其二曰艺学??文艺两端,皆选专门名家者为之导师,务归实用,不尚虚文"。①旧式书院或私塾,教师知识结构简单而雷同,所授学问离不开四书五经和所谓道德人伦,教授者要么愚腐不堪,要么徒有文名,"每月所课,不过奉行故事而已"。王韬所倡议的分门别类的教学内容、众多的专门名家、务求实用的学风以及国家提供的财力基础显然是传统教育不曾有过的新景象。他在竭力为西方式近代学校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开拓道路。

  王韬为中国教育改革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方案,但他在1885 年以前始终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和机会来从事教育改革的实践。他不知疲倦地呐喊,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新式教育的胚芽在中国大地上破土而出。当他听说近代中国西学大师容阂在广东香山开办了一所新式小学的时候,立即著文给以热情地赞扬和鼓励。他写道:"乡设义学,教导有序,则子弟之俊秀可造者得以习文,资秉鲁钝者亦得工于艺,直可使野无遗贤,里无废人,其效之可观盖有如此者??将见义学之中岂无殊尤拔革之姿,足以破浪乘风,慨然抱宗教终军之志,驰驱异域,探求绝艺者。"②对新式小学教育的期待、奖劝和欢呼之情于言词中殷然可见。

  近代教育的一大特征是把教学内容分为众多不同的科,分科授课。王韬注意到这一教育发展趋势,所以,他在倡议大兴普通学校的同时,主张根据现实富强活动的急迫需要建立某些专门学校,"国家于工农兵商各有艺塾,专宗艺学"。①他曾具体提及的专科学校有下述几种:1.外语学校。学习西方,与西方交际往来必须通彼此之情,而通彼此之情的首要前提便是掌握对方语言。王韬因此建议国家应于各口岸设立翻译学校,招士子及候补人员肆习外语,"果其所造精深,则令译西国有用之书"。王韬认为,中国只要能坚持办学十年,"则西国机器、格致、舆图象纬、枪炮舟车等专门名家之学皆可探其秘钥"。②2.武备院。旧式长矛大刀以及与之相联的传统战略战术已不能适应近代形势下战争的节拍,有必要予以改变,这就急需大量的新型将帅之才和具有一定现代知识和技能的士兵。王韬主张设立新式武备院即现代陆军学校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武备学校专讲战斗、领兵、御边、山川地形、地理舆图、堵防、兵法、谋略、枪炮技术等实用之学。③3.水师院。中外相战,中国每失于海战,所以建立海军为中国当务之急。王韬提议应在中国各海口兴办水师院即海军学校来为中国未来海军提供合格的兵将。学校讲授船舰原理、航海术和海战兵法等。王韬相信只要中国真心肯学,未来的中国海军必有内卫中国海、进规西国海、与列强海军并驾齐驱之-日。④① 王韬:《弢园尺牍》,卷八,"上了中丞"。

  ②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八,"徵设香山甫屏乡义学序"。

  ①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二,"洋务下";"变法自强中"。

  ②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二,"洋务上"。

  ③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十二,"臆谭"。

  4.舵工馆。即船舶驾驶学校。王韬多次建议选择有经验的中国舵工水手入西方航海学校"精加习练",等学有成就后返回中国教授生徒,以为扩充中国海军和拓展中国海外贸易培养航海人才。①5.艺术院。即工程技术学校或制造学校,专门录取"奇巧艺能之士"学习光化电重诸学和制造船舰、枪炮及其他各种机器之工艺。艺术院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务使器能自制"。②专门学校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也直接关系到中国富强运动的人才来源。王韬为此特别强调国家应在政策和经费等方面给以足够支持。学校应有能力配备各种科学书籍、杂志、地图、仪器设备,及聘雇西方专家授课。在校学生应有相应的生活补帖和奖学金。学生毕业后也应有相应的功名以资鼓励。王韬断言,只要在上者真心奖劝,中国必然出现"上以此求,下以此应"的人人自奋局面,到那时,"中国人心之巧,安见不如泰西,将见驾乎其上且不难"。③对未来的乐观憧憬溢于言表。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在提倡兴办近代教育的过程中,王韬还注意到传统教育从不予以考虑的妇女教育问题。他指出,西方各国教育成功的一大特点是男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平等,如法国教育"不但盛于儒生而且教化下及乎女子,国中女塾公私并设,不节之流咸工笔墨而搁吟咏,琴歌画理,数学方言无不兼通,或有须眉而愧此中帼者"。①中国也应模仿西方,给予妇女广泛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他这样写道:"西国重女教,立女书院,中国宜仿其意??各省立女学校,延女师教之六经六学("六经"指四书合为一经,加原五经并称之;"六学"指西学中几何学、化学、重学、热学、光学、天文学、地理学、电学、兵学、动植学、公法学等中的任意六项一本书著者注)。女之才者,贱得为贵,妻妇得为夫师。"②妇女接受教育是妇女解放以至整个社会解放的前提和标志。封建秀才出身、曾受封建纲常伦理熏陶多年的王韬,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条件下便提出让妇女平等接受教育不能不说难能可贵。总结上面的叙述与分析可见,王韬的教育思想是一种与传统教育思想及实践相背叛的新型教育思想,它在很多方面已达到或接近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高度:第一,在教育目的上,传统教育旨在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入--官僚队伍,片面追求所谓的道德修养和心灵完善。明德、知礼、尊君被当作教育的金科玉律。王韬则认为教育应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为现代化运动中的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实用人才。换句话说,王韬是一位"职业教育说"和"教育救国论"的信奉者,他的这种信奉后来衍化为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家的共同信念;第二,在教育内容上,传统教育集中于读史诵经、吟诗作词、模拟帖括一类空泛无用的"虚学问"。王韬则把"艺"、"技"、"实学"放在首要位置;第三,在教育对象上,传统教育过于狭窄,虽然各州县皆有县学,但受教育者皆为身列库序之士或诸生文童,因此,它实际上仍是一种"精英教育"。王韬则把教育对象下移,普及化,工农兵商、男女老少均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它是一种平民教育、职业教育。

  ①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三,"练水师"。

  ② 王韬:《弢园尺牍续钞》,卷三,"拟上当事书"。

  ③ 王韬:《弢园尺牍续钞》,卷三,"拟上当事书"。

  ① 王韬:《重订法国志略》,卷十六,"志学校"。

  ② 王韬:《救时刍议上》,见《万国公报》,第43 期,1892 年8 月。

  王韬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不仅在封建官僚阶梯上无一官半职,而且遭到通缉,身为"圣朝之罪人,盛世之遁叟"。他接触西方事物又较早,是中国最早游历西方世界的先进人物。这些因素很容易促使王韬在思想上背离传统而走得较远。但是,王韬毕竟早年接受过系统的封建教育,对四书五经、宋明理学、词章帖括等均有考究。他是在固有知识架构下去理解、去接纳西方事物和西方思想的。这一方面的因素又常常拖住他背离传统的步履,使他每走一步都显得艰难沉重。前面提到,王韬建议采取稳扎稳打小步前进的渐进主义手段从事教育改革是出于减少阻抗力的考虑,这是从王韬对敌策略方面讲的。若从另一角度看,它何尝不是王韬向传统的妥协。这种妥协来自于他的知识层积和情感中潜意识的无形牵拽。美国学者李文森( J.R.Levenson)在剖析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时曾提及,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转变过程中有一个理智与情感的分离,即在理智上他们毫无疑问地承认西方价值,但在情感上便免不了对儒家旧说缱绻不舍。①王韬在理智与情感的纠缠中恐怕也有相似的情形。不管他理智上是如何憎恨传统,在情感的下意识中他时常回过头来欣赏一下传统的美妙。这是王韬教育改革思想中激进与渐进共生共存的深层原因。

  ① JosephR.Levenson,Confucian China and lt,sModernFate:ATrilogy (1965,UIliversitVOfcdibrdaPre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