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计划的提出



  成功地劝说曾国藩在江南制造总局附设学校一事,大大激活了容闳心中蕴藏了15 年之久的教育计划。此后,在与丁日昌共事的几年里,他几乎时时"进言",谈论他的教育救国的设想。来自广东一向以开明自视的丁日昌受了容闳不断游说的影响也变得十分热心教育事业,"对于一切革新措施,都跃跃欲试"。他向容闳透露说,大学士兼总理衙门大臣文祥握有实权,且赞同洋务,如将教育计划写成条陈上呈给他转奏皇帝,定可批准。容闳立即如策而行,与他的中文助手写成条陈一份,交丁日昌转寄文祥。条陈这样写道:

  一、中国宜组织一合资汽船公司。

  公司须为纯粹之华股,不许外人为股东。即公司中经理、职员,亦概用中国人。欲巩固公司之地位,并谋其营业之发达,拟请政府每年拨款若干以津帖之。其款可由上海镇江及其他各处运往北京之漕米项下,略抽拨数成充之。漕运旧例,皆运米而不解银;每年以平底船装运,由运河驶赴北京。故运河中专为运漕而设之船,不下数千艘。运河两岸之居民,大半皆借运潜为生。但因运法不善,遂致弊端百出。水程迢迢,舟行纤缓,沿途侵蚀,不知凡几。值天气炎热,且有生蛀之患。以故漕米抵京,不独量数不足,米亦朽败不可食。官厅旋亦知其弊,后乃有改用宁波船,由海运至天津,更由天津易平底船以运京。然宁波船之行驶亦甚缓,损失之数,与用平底船等。愚意若汽船公司成立,则平底船及宁波船皆可不用,将来漕米即逞以汽船装运。不独可免沿途之损失,即北方数百万人民仰漕米以为炊者,亦不至常食朽粮也。

  二、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蓄人材。

  派遣之法,初次可先定一百二十名学额以试行之。此百二十人中,又分为四批,按年递派,每年派送三十人。留学期限定为十五年。学生年龄,须以十二岁至十四岁为度。视第一、第二批学生出洋留学著有成效,则以后即永定为例,每年派出此数。派出时并须以汉文教习同往,庶幼年学生在美,仍可兼习汉文。至学生在外国膳宿入学等事,当另设留学监督以管理之。此项留学经费,可于上海关税项下,提拨数成以充之。

  三、政府宜设法开采矿产以尽地利。

  矿产既经开采,则必兼谋运输之便利。凡由内地各处以达通商口岸,不可不筑铁路以利交通。故直接以提倡开采矿产,即间接以提倡铁路事业也。

  四、宜禁止教会干涉人民词讼,以坊外力之侵入。

  盖今日外人势力之放恣,已渐有入中国越俎代谋之象。苟留心一察天主教情形,即可知予言之非谬。彼天主教士在中国势力,己不仅限于宗教范围,其对于奉教之中国人,几有管辖全权。教徒遇有民刑诉讼事件,竟由教会自由裁判,不经中国法庭讯理。是我自有之主权,已于法律上夺去一部分也。是实不正当手段,若不急谋防范,则涓涓不塞,将成江河,故政府当设法禁止。以后无论何国教会,除关于宗教者外,皆不得有权以管理奉教之中国人。①这是一整套使中国现代化的方案,涉及中国在步入现代化过程中一系列重大问题,诸如矿产开发、铁路建设、轮船航运、政治主权保护和留学生出洋学习等。其中派遣留学生一项是它的重点,也是容闳作为近代先进中国人的特殊的富有个 性的标志。

  可惜的是,容闳这一次的建议因艾祥的"丁艰守孝"和随后不久文祥自己的不幸过早去世而搁浅。对容闳来说,这是一次十分沉重的精神打击。他回忆道:"此条陈上后两阅月,丁抚(指已升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著者)自苏驰函告予,谓文相国丁内艰。盖中国礼制,凡现任职官,遭父母之丧,谓之'丁艰'。'丁艰'必退职,居丧三年,不得与闻政事。予得此消息,心意都灰,盖至此而元龙湖海豪气全除矣。抑蹇运之来,天若不厌其酷者。得第二次恶耗,希望几绝。盖文祥居丧不三月,亦相继为古人矣。于目的怀之十年,不得一试。才见萌蘖,遽遇严霜,亦安能无怏怏哉。失望久之,烬余复热。自1868 年至1870 年,此三年中,无日不悬悬然不得要领。偶因公事谒丁抚,必强聒不已,并恳其常向曾督言此,以免目久淡忘。"① 爱国之土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从中殷然可见。

  有志者事竟成。容闳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在 1870 年有了结果。

  这一年的6 月,天津民众因误信天主教教士和修女拐卖残害儿童掀起了大规模的"打教"活动。怒不可遏的群众打死法国领事丰大业及各国教士修女20 人,并焚毁天津城里的教堂、育婴堂和领事馆。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七国联合向清政府提出抗议,集结军舰于天津、烟台一带示威,清政府慌忙委派曾国藩、丁日昌、毛昶熙等赴天津处理善后事宜。在列强压迫之下,清政府最后除了将肇事者20 人判处死刑和赔偿大量抚恤金以外,还派崇厚为钦差大臣代表清政府到法国谢罪。中国的外交尊严一落千丈。

  天津教案发生后,容闳作为了日昌的随员和中国方面翻译也前往天津参预交涉。他在分析教案发生的原因时,认为中国民众的愚昧无知是这场外交纠纷的根源,为了减少和杜绝这种有害无利的外交灾难,只有加速推进能够提高民智和增进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教育工程。于是,他再次向丁日昌和曾国藩提出了他的留学教育计划。曾国藩和丁日昌认为容闳的分析和建议切中时弊,同意联名向清廷会奏。1870 年冬天,皇帝同意派遣留学生的上谕寄达南京。容闳在思想的船台上建造了十多年的船体终于因天津事件这一偶然压力的振动而滑行下水。容闳为此兴奋不已,当曾国藩把"著照所请"的朱批给他看时,他不禁飘飘然如踏云端。他写道:"这实在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的教育工程终于成为一项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这将在中国编年史上开创一个新纪元。"①① 容闳著,徐凤石、恽铁樵译:《西学东渐记》,第十六章,《予之教育计划》、第88 页。

  ① YungWing,MyLifeinChinaandAmerica,P.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