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本书宗旨、思路、理论和方法
本书是匡亚明同志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第181 卷。《评传丛书》的编撰目的是:"力求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批判继承精神,就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一历史时期中,各个领域有代表性的思想家进行科学评析,辩证地、历史地对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加以总结,以期继往开来,振兴中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对全人类文明作出应有贡献。"①这也是《洪秀全评传》的基本宗旨。
-----------------------------------------------------------
①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目录·几点说明"1989 年7 月。
-----------------------------------------------------------
我们已经指出,洪秀全是一位跨时代的农民运动领袖和思想家。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而言,他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被史学界视为单纯农民战争发展水平的最高峰,他的思想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存在,而且,继承和总结了历史上农民运动的宝贵经验,并通过新的斗争实践和洪秀伞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升到新的层次。就中国近代社会而言,洪秀全的思想和活动启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汇的先河。从引进和改造基督教,到移植西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乃至某些资本主义制度,洪秀全与时代发生强烈的互动,时代赋予这位思想家新的思维空间和材料,而思想家则不断更新和发展自己的思维成果,以推动时代前进。同时,他还勇敢和坚定地领导太平天国军民抗击内外敌人的血腥镇压,启开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先河。这样,洪秀全的思想和实践触及到近代中国的三大主题:民主革命、爱国主义和近代化,从而凸显了这位思想家独特的时代特征。
《洪秀全评传》将从思想史角度,客观地再现传主跨时代的思维特色,透过对洪秀全思想和社会实践阶段性演变的历史考察,紧扣时代变迁对传主思想过程及其生成物产生的复杂影响这一关键论题,以展示深受传统社会和文化环境熏陶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面临时代的严峻挑战,为探求救国救民真理和道路,所作出的思索与奋斗。洪秀全处在中西文化最早的交汇点上,他的思维方式与进程虽然未能逾出旧的传统模式,但已经因时代和现实斗争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在洪秀全的思维过程中,不时出现反传统的跃动和突破。最明显的例证是反孔非儒,公开批判儒家文化,而极力推行崇拜西方上帝的拜上帝教。虽然,这些激烈的宣传和实践只停留在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的表显层次,但它却生动表明,洪秀全已经初步具备中同下层知识分子的激进性格。这些知识分子在辛亥时期、五四时期形成群体,引导着中国社会变革的方向。洪秀全则是他们的早期代表人物。在激进的下层知识分子看来,旧的传统社会及其政权、思想文化是导致中国停滞、落后和灾难的根源,必须予以彻底的整治和改造。他们不同于温和的士大夫,主张在现存社会的传统体制和文化内进行逐步改良,而是追求推翻现存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制度,否定传统思想文化,并建树新型的理想社会模式,以达成救国救民的崇高目标,因此,他们渴望寻求新的思想资料,而新的时代为他们提供了西学可资选择。以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为发端,10 年后,洪秀全则把它推到新的阶段。他以激进的姿态,用基督教否定和批判传统文化,与林、魏追求的体制内变革大相径庭。从此,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基本分解为两个思路:一是林、魏型的温和社会变革型;一是洪秀全式的激进革命型。因此,研究洪秀全思维方式和成果,对探讨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思维形态和特征具有典型意义。
我们感到,洪秀全思想既是一个动态的流变产物,又有其相对稳定的内在结构。其动态流变是则表现为结构形态的不断运动和变异。因而,研究洪秀全思想必须对其内在结构的层面组合,展开静态和动态的辨析。首先,厘清各主要层面的内涵、特征、源流、功能及其演变过程。其次,界定各层面在总体结构流变中的角色和地位,探讨它们在洪秀全思想演变流程中的作用。复次,考察各个阶段的层面组合,剖析层面间的互动关系,以揭示洪秀全思想总体结构的微观演变。在上述研究工作基础上,尚需进一步分析与归纳洪秀全思想变迁的各种制衡性因素,并对其思想资料展开追踪和考证,以正本清源,探究洪秀全对各种思想资料的理解、选择、移植、对接和融汇过程,从中考量他的动机、方法和效果。
就洪秀全传记而言,及至目前己出版评传近10 种。其中,小说演义、宣传普及读物颇多,学术专著甚少。从体例看,多属雷同,以时间为线索,纵向陈述洪秀全一生经历,并加以适当评判,议论传主各阶段功过得失,最后以简短结论综括一生,予以论定。显然,都是以传主活动的相关事件组合而成的纪事本末体传记。从资料选取上看,基本侧重于传主活动的史料搜集、考订和诠释,以论证其一生事功行状。这些著述,使我们对洪秀全生平和太平天国兴亡的历史得到比较生动的阶段性认知,初步了解这位农民领袖的主要历史功绩、失误和局限,而且,提供了大量史料和史实,为我们进一步开拓和深化洪秀全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工作基础。
关于洪秀全思想研究不属上列传记的主要内容。一些传纪虽然涉及洪秀全的思想评述,但未作系统和深入的专题研究。一般太平天国史著述,也把论述重心成在军事与政治事件上,思想研究常常置于次要位置,附着于军政大事之后。因此,迄今尚未出现太平天国思想史或洪秀全思想研究的专著。对洪秀全思想的专题考察和研究主要体现在一批论文上。这些论文有些是综论,有些是层面或阶段考察,还有些是演变考察、比较考察。其中,不乏真知的见,使我们颇受启迫和教益。但是,较之政治和军事活动,史学界对洪秀全的思想家侧面研究显得薄弱,除了对他的思想及其流变展开较多的表象考察外,很少触及思想的结构组合与层面及系统分析,而对各个层面的动态变异及其互动关系则鲜有考究。这样,洪秀全思想研究长期停滞在表显层次的陈述和归纳上,难以向更高层次推展。洪秀全传记也总是局限在人物活动的铺叙上,不能构成思想家的评传。
这正是我们面临的,并试图解决的困难课题。
匡亚明同志的《孔子评传》为思想家评传开创了新的体例和撰写范式,我们从中深受启发。因此,在这本《洪秀全评传》中,我们尝试脱开一般人物传记的编年与纪字体例,对传主的主要政治、军事活动和事功业迹只作背景式的简炼陈述,而牢牢把握思想家的这一根本环节,把论述重心放在洪秀全思想的考察和研究上,在全书篇章结构安排上,思想研究占了4/5,这在有关洪秀全传记中尚属首例。我们觉得,只有这样才凸显出思想家评传的特色。
在研究理论上,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首先把洪秀全思想放到鸦片战争后的时代和社会存在中去考察剖析,研究其产生、发展和演化的物质原因。其次,我们注意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伟大实践,对洪秀全思想的质变和飞跃所起的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同时,还注意考察领导集团的封建化趋势对洪秀全思想的异化和蜕变的腐蚀作用。复次,我们必须对洪秀全思想演变对太平天国运动构成的反作用力展开研讨,从各个层面的功能和社会影响分析中找到合理的答案。我们觉得,如果能较好地把握这三个层次的研究,也就基本坚侍和运用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辨证法和认识沦。
就研究方法而言,我们坚持实证的史学研究,尽量占有大量的第一手史料,通过考证与辨析。理清能够真实反映洪秀全思想和活动的实证资料,这样才能使研究工作建立在丰富和扎实的材料基础上,也才能得出严谨求实的科学结论。我们觉得,洪秀全思想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把考察重点放到对这一结构体系的具体层面的解剖上,为此,花费了几乎一半的章节逐个探究。之后,再加以合成辩析,并上升到更高的思维层次展开总体研究,从而推导出更具学术价值的理性结论。
因此,我们撰写《洪秀全评传》时,无论在内容、理论和方法上都想有所创新和开拓,而且为此付出大量艰辛劳动,期求有所收获。但由于学识浅陋,水平局限,评传一定难以尽如人意,惟祈读者予以批评指正,以进一步推动我们的研究工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