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农民反封建思想之大成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农民处于社会下层,遭到沉重的剥削和奴役,由此激起了强烈的反抗现实社会的心理,产生追求平均平等的思想和观念。中国农民阶级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就萌发着这种观念,对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的社会现象提出了初步的抗议。秦末陈胜提出"苟富贵,毋相忘"①,西汉末赤眉军实行"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的公法,②东汉未的原始道教主张"人人无贵贱,皆天所生"①,《太平经》描绘出"皆食天仓",一切财物金银珠宝"各令平均"的理想社会②,等等。这些追求和构想都反映了农民不堪忍受地主阶级及其政权的剥夺与奴役,试图消除现实社会分配不均、等级森严的积弊,感性地提出了建构平均平等的社会的初步构想,而且作过某些社会实践。虽然,农民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但却奠树了反封建的革命传统,留存了最初的平均平等思想的资料。及至封建社会中期,唐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③,黄巢则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④,把平均列为起义的主要目标。北宋王小波起义提出了"均贫富"口号,方腊提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主张。之后,南宋初钟相则进一步发展为"等贵贱"的构想。看来,有宋一代,农民领袖的追求目标逐渐由经济层面向政治层面转化,均贫富、等贵贱成了广大贫苦农民的强烈阶级愿望,一直鼓舞着他们拿起武器,投入反封建的战场,以建设平均平等为中心的农民理想社会。

  明末李自成则从抽象的平均平等口号进入具体政策的设计,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反映了农民要求土地和废除封建剥削的强烈愿望。就社会现实考察,人口猛烈增长,土地资源分配不均,出现了皇室、官僚地主兼并和掠夺农民土地的残忍景象,这一现实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弹,均田思想和方案一直成为先进思想家们考虑、设计的重要课题。洪秀全所处的时代正面临同样的社会现实。他立志"解救民悬",长期生活在农村的经历使他自然地倾向农民平均平等观念,并加以继承和发展,设计出农民运动史上第一个平均分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理想社会方案--《天朝田宙制度》,颁布一系列政策、法令与条规,诏谕太平天国臣民一体遵行。同时,严明奖惩,推行新的制度。政治上实行考试、招贤、荐举制度,以选贤举能,选拔才俊参政。将男女老幼按性别、年龄、劳动能力、技能等分别编入相应的馆营之中,使之从事相应的劳动,从而得使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等等。这些革新把古代农民朴素的平等平均思想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如此,洪秀全还把平等平均思想扩展到其他社会层面。他提出"天下总一家,凡间皆兄弟",天下男女皆为兄弟姊妹,允许妇女与男子一样作战、参加劳动、读书考试乃至做官,还实行了一夫一妻、禁娼妓、缠足等保护妇女的政策。虽然还谈不上男女平等、平权,但比起以往的妇女地位确有所提高,在民族问题上,他呼吁"客家本地总相同",主张土客一体、和睦共处,太平军中,汉、壮、瑶等族将士并肩战斗,不分畛域,体现了新型的民族关系。

  -----------------------------------------------------------

  ① 《太平经钞》。

  ② 《太平经》,卷112。

  ③ 《资治通鉴》,卷262 页,引《续宝运录》。

  ④ 《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平话》,卷上。

  -----------------------------------------------------------

  神道设教,"替天行道",是中国古代起义农民所常用的手法和旗号,由于经济地位、历史条件的限制,农民领袖们不能用科学理论动员和武装群众,他们往往从"天"和"神"那里找到组织和发动起义的武器。陈胜吴广"鱼腹丹书"、"篝火狐鸣",张角利用太平道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方腊利用"明教"发动、团结大批民众,元末韩山童以白莲教组织黄、淮群众,"倡言天下大乱,弥勒佛下生",李自成编造"十八子主神器"的歌谣,等等,莫不抓住"应运而兴","受命于天"这面正统旗帜。其实,笃信天道天命是古代中国人普遍的意识形态。儒学以及各种宗教都竭力宣扬这一观念,每个封建王朝都宣称自己的皇权"受命于天",反对朝廷就是反抗"天命",逆天行事,天理难容。而起义者的天道观则认为:皇帝"受命于天",是为了行道;皇帝无道,则必须反抗,由农民来"替天行道",这完全符合天命天理。农民的天道观具有反封建意义。洪秀全继承和利用了古代农民"替天行道"的观念和神道设教的作法,如他制作了"三八甘--(洪),禾乃玉食(秀),人坐一土(全),作尔民极(王)"的谶语。①特别是他摒弃了陈旧过时的儒、释、道教和会党组织,对外来基督教进行加工改造,创立新的拜上帝教。根据他的新宗教,"天"的代表者就是独一真神"上帝",要独尊上帝、力遵天诫,不得信拜偶像邪神,否则就是违背"天道"。他一方面揭露了清朝统治者违背天道的罪行,一方面又把自己说成是上帝次子、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从而取得了"替天行道"的合法地位。洪秀全不是接受和融合中国现有的各种宗教,而是排斥和反对它们,甚至贬低儒学和孔子,试图树立新的思想和宗教体系,建立政教合一的理想社会,较之古代农民起义者更有大的创新和发展。

  洪秀全的圣库制度和天下一家的太平观也与古代农民战争有着一定渊源关系。原始道教认为人人"皆天所生"②。东汉未的太平道就倡言只有把天下"合成一家",才能"立致太平"。③三国时张鲁的"五斗米道"在汉中实行"置义米肉,县(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①这种"义舍"制度就取消一切私有制,实行供给制。北宋未至南宋年间的明教,在其内部大家"相亲?"相恤"。②"人物用之无间",天下"谓为一家"。③清代白莲教也在其会社内部实行过"吃饭穿衣,不分你我","有患相助,有难相死"的互助共济的村社制度。小说《水浒》中的梁山泊英雄更是替天行道,不蓄私财,缴获归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还设立专门机构管理钱财粮物,维持将士温饱。喜读"奇异书籍"的洪秀全自然也阅读过有关农民起义的历史资料,从而了解古代起义者的观念和做法。至于两广天地会组织实行的开堂设馆,所得财物归公,收容贫寒群众供给衣食的"米饭主"制度,更给他以启发和影响。洪秀全借鉴了历史经验,构想出一个"公平正直之世",天下男女皆为兄弟姐妹,和谐平等,合成一家,共享太平。在实践上,首先在军队中实行圣库制度,所有财物,一律归公,公有共享,不得私藏。之后,在天京大城市实施,还试图在广大农村推行。根据《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以25家为单位,设立"国库",由两司马管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平均分配土地和生活资料,一切生活取用,俱按定式,不许多用一钱。这一方案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者做法颇有承袭之处。当然,洪秀全这一构想显然也受到儒家大同思想和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影响。他设计的"公平正直之世"实际脱胎于《礼记·礼运篇》构想的大同世界。而基督教一些观念也给他启发:人人皆为上帝子女,彼此则是一家兄弟姊妹,理应相亲相爱。既然上帝创造天地万物,那么人的"一衣一食,并赖皇上帝",皆应共有共享。总之,"天下皆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①早期基督教财产公有观念加强了他关于一切皆应公有的理论。正因为洪秀全的太平观来源于不同的思想体系,较之中国古代农民的理想与实践更加完整和系统,也更具有感召力。

  -----------------------------------------------------------

  ① 《太平天国》(二),页689。

  ② 《太平经钞》。

  ③ 《太平经·兴帝玉篇》,引自《后汉书·襄楷传》,李贤注。

  ① 《三国志·魏志·张鲁传》。

  ②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6。

  ③ 《鸡肋篇》,卷上。

  ① 《天朝田亩制度》。

  -----------------------------------------------------------

  洪秀全反清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对清朝中期以后尖锐社会矛盾和危机的强烈反映,同时,也深受有清一代汉族民众一直传承着的反清思想,特别是天地会的反清思想的影响。他说:我虽未尝加入三合会,但常闻其宗旨在'反清复明'。此种主张在康熙年间该会初创时,果然不错,但如今已过去二百年,我们可以仍说反清,但不可再说复明了。无论如何,如我们可以恢复汉族山河,当开创新朝。如现在仍以恢复明室为号召,又如何能号召人心呢?

  在这段话里,首先,他肯定了天地会"反清"宗旨,也表明他的反清思想与天地会有着一定的相承关系。正因为天地会在两广有强大的潜在势力,其"反清复明"的政治目标一直在民间流传。洪秀全出身下层,对清朝的腐败无能强烈不满,对天地会的反清宗旨遂产生思想共鸣,逐渐转化为独立的反清革命意识。其次,摒弃了天地会"复明"宗旨。清初,明朝的忠臣义士为了恢复朱明政权,舍生起义,屡起抗清。而清廷入关以后。对汉族人民残酷屠杀和歧视,激起强烈的民族反抗心理,无论是南方天地会和北方白莲教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反清复明"的口号,揭举了武装起义的旗帜。洪秀全认为这一口号在清初是"果然不错"的,但是,如今明朝已覆亡二百多年,民众对它的印象早已淡化,再提出"复明"这个陈旧口号,显然缺乏号召力。同时,"反清复明"口号有很大局限性,当时满洲贵族与汉族权贵早经结合一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反清不仅是反对满洲贵族统治,而是推翻代表满汉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政权。"复明",不过是恢复汉族封建王朝,并不能建立新的理想社会。洪秀全追求的目标不是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对旧世界的全面变革,建立太平一统、天下一家的新世界。再次,洪秀全把"反清"口号提到开创新朝的高度。太平天国反清,不仅是对民族压迫和歧视的抗争,而更主要的是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的反映。因为反清斗争在不同时间里,有不同的阶级内涵,服从不同阶级的利益。从清朝入关至十九世纪初,不少汉族官僚地主和知识分子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进行反对清朝统治者的斗争,其目的在于恢复汉族的封建王朝,体现了满汉地主之间对统治权力的争夺。各族人民投入反清斗争,则是反对民族屠杀和歧视,体现了当时严重的民族矛盾和冲突。至19 世纪初以后,随着满汉地主权贵的合流,权力分配得到调整,农民和地主阶级矛盾日渐突出,反清斗争性质转化为农民和地主阶级的斗争。洪秀全不可能自觉和理性地认识到这一变化,只能感性地认知清廷的民族压迫和尖锐阶级对立,因而把汉族官僚绅士与满族权贵一同视为"妖魔",都置于反对之列。反清胜利后,不能建立汉族旧式王朝,而应当开创新朝。洪秀全尽管强调了满汉民族矛盾,主要目的在于发动广大汉族民众和知识分子起来反清,而在行动上却把矛头指向满汉官绅,试图改变现有制度和意识形态。就洪秀全构想而言,开创新朝必须逾出以往改朝换代的陈旧模式,因而带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洪秀全早就明确否定历代封建王朝,清朝则是其中之一,他宣称新朝将是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这样,他把天地会反清思想的内涵大大展拓与深化,从而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阶级内容。

  -----------------------------------------------------------

  ② 《太平天国》(六),页8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