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洪秀全与孙中山
继洪秀全之后,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另一位领导反清革命的领袖人物。孙中山在洪秀全事业的终点起步。继承并发展了洪秀全所开创的事业。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两次革命高潮,二者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其中,值得探讨的是,洪秀全及其思想对孙中山所产生的积极与深刻的影响。
首先,洪秀全的反清思想对孙中山走上反清革命道路起着重大的启迪和推动作用。洪秀全是广东人,他的事迹和思想在广东民间广为流传,被民众视为反清革命的传奇人物。孙中山自幼就喜欢听长辈讲述有关洪秀全及太平天国的英雄业绩,十分崇拜洪秀全。早年读书时,孙中山就常与同学谈起洪秀全,称其为"反清第一英雄",并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还努力"搜索太平天国逸事",阅读当时几乎所有能看到的有关太平天国的中外文资料,因而,能够非常熟练他讲述太平天国战史,对杨秀清、石达开、李秀成等指挥战斗的叙述几至"如数家珍"②。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就将他搜集到的资料交给刘成禹,指示他参以其他资料,写成《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为之作序,在序言中他一反清朝官方及其文人和外国侵略者长期诬蔑太平天国的不实之词,充分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正义性,歌颂天国将士的反清革命精神,以此鼓舞革命党人投入反清斗争洪流。同盟会成立后,在《军政府宣言》中,孙中山宣布,中华民国继承了太平天国英雄们的"遗烈"。他还指示革命党人以太平天国为题材进行广泛的宣传,如刊登洪秀全的肖像,撰写章回小说《洪秀全演义》等,以此鼓动革命,激发斗志。他还在革命与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他针对洪秀全不注意团结、不重用知识分子的失误,指出:"历朝成功,谋士功业在战士之上。读书人不赞成,虽太平天国奄有中国大半,终于亡于曾国藩等儒生之领兵。"①孙中山籍此向革命党人宣示:反清革命必须吸纳和组织大批知识分子参加,才能取得胜利。因此,他很注意联合各革命小团体,特别是联合留学生中的革命分子,组成统一的民主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进而联合、利用会党,发动新军,进行反清武装斗争。到了晚年,他仍然探讨太平天国的失败教训,指出洪秀全等人帝王思想是天京内讧的根本原因,因此他坚持民权主义和建设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纲领。同时,他又对太平天国平均主义理想和政策颇感兴趣,并以此作为制定民生主义政策的借鉴。如平均地权政策就与《天朝田亩制度》具有明显的联系。可见,孙中山无论在发动革命或设计建设方案时,都以太平天国的成败得失为历史惜鉴,力图把中国引向富强之路。
-----------------------------------------------------------
②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辛亥革命)(丛刊)第一册,页24。
① 刘成禺《先总理旧德录》,《国史馆馆刊》创刊号。
-----------------------------------------------------------
孙中山民族思想最早来自太平天国革命。他多次把太平天国革命作为民族革命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继承了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并将它发展为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洪秀全认为,进行反清革命,不能以"复明"相号召。孙中山在海外洪门中进行革命活动时,也几乎用洪秀全同样的语言,讲解了反清而不能复明的道理①。洪秀全把天地会"反清复明"的宗旨改造提高为"推翻清朝,开创新朝"的革命纲领,含有强烈的反满兴汉民族观念。孙中山也以光复汉族河山自命,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表示要来一次"民族大革命",把政权从满族贵族手中"拿回来自己去管理"②。甚至从《兴中会章程》、《同盟会宣言》的"济济衣冠,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不痛心!""异族僭乱","民不聊生",表示要恢复"汉家天下",使"政由已出"等语句中,也可以看到《奉天讨胡檄》的某些内容和语言的痕迹。孙中山还吸取了洪秀全在民族革命问题上的教训,认为洪秀全宣传民族主义不够,清政府遂采取"以汉攻汉"策略,由汉族官僚组建湘淮军镇压太平军,致使一度存在的推翻清王朝的可能性终致丧失。③因此,他大力宣传民族主义,动员汉族各阶层人民,孤立和打击满族权贵,对辛亥革命的迅速胜利颇有推动。孙中山摒弃了洪秀全狭隘和传统的民族观念,反对民族复仇主义,指出"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就要排斥他","我们并不恨满州人,是恨害汉人的满州人"④。因此,孙中山民族主义大大超出了洪秀全的传统民族观念,带有近代民族平等的内容。但在对待列强问题上,孙中山长期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试图通过妥协让步换取列强的承认和支持。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期间,他一直未能提出反帝目标。洪秀全则比较坚定。虽然他一度对列强侵略本质认识不清,但却坚持独立主权,而且在列强武装干涉时,动员军民英勇反击外国侵略者。孙中山对此不以为然,反而指责洪秀全和太平天国"不懂外交","不晓怀远之方",而自招干涉。①这就曲解了历史真相。五四之后,反帝成了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孙中山民族主义内容才有所改变。及至国共合作,才包含了鲜明的反帝内容,其民族主义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
① 《有志竟成》,《孙中山选集》(上),页170-171。
②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辛亥革命》(丛刊),第一册。
③ 《孙中山选集》(下),页494。
④ 《孙中山选集》(上),页73-74。
① 《哀太平天国》,《民报》第18 号。
-----------------------------------------------------------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来自西方,但也从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那里得到反面的借鉴。他说:(太平天国失败)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般人到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故洪秀全便因此失败②。
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③因此,他主张仿效西方列强,提倡民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凡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并且,坚决摈弃君主专制,他昭告国人:"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④看来,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孙中山在政治理念上超越了洪秀全的皇权观念。透过对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反思和检讨,并比较西方列强的新型政治体制,孙中山揭示和批评了洪秀全的最大政治失误--继续保持君主专制,其他领袖竞相仿效,"大家想做皇帝",由此引发内江和变乱,导致天国的衰亡,在孙中山看来,唯一合理的选择是,学习和采行西方民主共和国体制。这样,才能在推翻清廷之后,建设一个富强和近代化的新国家。因此,在学习西方的课题上,洪、孙显然有不同的侧重。洪秀全偏重于学习和引进基督教,对西方政经学说鲜少认知;孙中山虽是基督徒,却对传播基督教缺乏兴趣,而是集中精力学习和研究西方政治学说,以建构三民主义理论体系。孙中山曾就此分析说:"洪秀全当时革命,尚不知有民权主义,所以他一起义时,便封了五个王",选择了传统的君主专制。①他把洪秀全的失误归结为时代和常识的局限。及至清末,朝廷开放留学,西学在知识界逐渐普及,西方政治学说多有传播,孙中山等革命派遂突破君主专制的窠臼,选择了民主共和体制。洪、孙的不同选择,正是中国近代社会演进的阶段性思维成果。但是,就政治功利而言,洪、孙则怀着共同的救国救民之目的,而向西方寻找真理。因此,毛泽东把他们都列为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家和革命先驱。孙中山把"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主张视为对太平天国土地平均分配政策的继承。他说: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但民生主义,在前数十年已有人行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是。洪秀全建设太平天国,所有制度??即完全经济革命主义,亦即俄国今日之均产主义。
-----------------------------------------------------------
② 《孙中山选集》(下),页576。
③ 《孙中山选集》(上),页84。
① 《孙中山选集》(上),页68。
-----------------------------------------------------------
①1924 年,他在三民主义讲演中说:"共产主义在外国只有言论,还没有完全实行,在中国洪秀全时代便实行过了。""洪秀全所实行的经济制度,是共产的事实,不是言论。"②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演说词》中又说:"至于共产主义之实行,并非创自俄国。我国数十年前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已实行,且其功效较俄国尤大,后为英国戈登所破坏,故今日无从考证。"③他称赞洪秀全因实行了一种"把社会上无论大小财产都集中到政府手中"的"共产制度","所以他打了十几年仗,没有借外债,人民也丰衣足食。"④这些言论表明,孙中山重视和肯定洪秀全提出的平均主义经济政策,并认为这是民生主义的重要历史实践,而且"功效较俄国尤大"。他认为,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贫富不均主要表现在土地占有上。"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中的突出问题,洪秀全主导制定的《天朝田亩制度》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制度》宣布废除土地私有制,一切土地归太平天国所有,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全体农民耕种。孙中山出身贫寒农家,对农村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体认,因而与洪秀全一样,把"平均地权"作为民生主义的近程目标。他并未看过《天朝田亩制度》,但却提出与洪秀全类似的构想:1)废除土地私有制,实现土地国有;2)实行"耕者有其田"。他们的主张具有共同的阶级属性,反映了贫苦农民"要求根本消灭封建旧剥削者的愿望"①。洪、孙的区别只在于实施方式不同:洪秀全主张以行政命令,强制没收地主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孙中山受西方"地价增殖归公"学说的影响,主张由国家出面,以官价收购地主多占的土地,再出售给贫苦少地的农民,地价增殖收归国库。
-----------------------------------------------------------
① 《孙中山选集》(上),页439。
② 《孙中山选集》(下),页636。
③ 甘乃光《中山全集(分类索引)》,页1026。
④ 甘乃光《中山全集(分类索引)》,页1026。
① 《两种乌托邦》,《列宁选集》,卷2,页433。
-----------------------------------------------------------
孙中山虽然赞许洪秀全推行的没收私有财产、平均分配生活资料的"均产政策",但并没有写入民生主义纲领。相反,他主张保护私有财产,试图通过发展近代实业和节制资本集中实现"贫富均等"。洪秀全宣传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吸引着广大贫苦农民,也对孙中山产生强烈的感召力。"贫富均等"的民生主义正是对太平天国理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孙中山的理想社会不是洪秀全构想的农业社会,而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因此他没有选择洪秀全推行的"均产政策",而是采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洪孙理想所体现的阶级利益各不相同。这也凸显出农民革命家和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分际。
史实表明,孙中山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卓越继承者。为了推动民主革命,他组织研究太平天国历史,号召革命者继承和发扬太平天国英雄们的反清革命传统,英勇投身革命洪流。同时,在构建和设计革命纲领时,孙中山又认真考察和分析了太平天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及其实践,以寻求正反两方面的借鉴。就三民主义的源流而言,他汲取和改造了洪秀全的反清革命思想、农民平均平等思想和政策,以为民族、民生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洪秀全的皇权主义和改朝换代的传统模式,提出了民权主义和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因此,追溯三民主义源头时,应当重视洪秀全的思想和太平天国运动的伟大实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