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德国、西班牙对《儒林外史》的翻译与研究




  《儒林外史》在法国是作为世界小说名著之一进行翻译、介绍和研究的。 法国权威性的拉鲁斯大百科全书在“中国小说”条目中写道:《儒林外史》 是一部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它由一个个生动的短篇故事组成。作者吴敬梓具 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他通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由于官吏的僵化而造成的极端 腐败的社会,这个社会充满了虚伪和出卖灵魂的人物。”
  在本世纪 30 年代,一批旅法中国学者为把《儒林外史》介绍给法国读者,首先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一个译出《儒林外史》之片段法译文的,是旅居法 国的中国学者、里昂大学教授徐仲年(HsüSung-nien)博士。他的译文题为《范进中举》,收入他的译著《中国诗文选》一书(282—293 页),1933年由巴黎德拉格拉夫书局出版(全书共 445 页)。所译内容即《儒林外史》 的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这是根据上海亚东书局 1922 年《儒林外史》排印本译出的。同年,由巴黎韦加出版社出版的旅法 中国学者吴益泰(Ou,ITai)的《论中国小说:书目与批评》一书的 115—118 页,收有《儒林外史》的二段法译文,一段题作《马二先生》,一段题 作《两学士:张静斋与范进》,即《儒林外史》第四回和第十四回的摘译评 介。此书为吴益泰的博士论文。又,同年由巴黎 L.罗德斯坦书局出版的旅法 中国学者贺师俊(Ho Hsih-Chun)的专著《论儒林外史:文学小说》一书(共207 页)中,也收有《儒林外史》的多段译文。此书为贺士俊的博士论文, 全书对《儒林外史》的内容、思想和艺术,都作了介绍和评论。书中并附有 程晋芳《吴敬梓传》的译文。

  本世纪 4O 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法国汉学界有关中国古典 文学的译著明显减少。但从 50 年代末期开始,法国却出现了译介和研究中国 古典小说的新的热潮。推动这一热潮的动力,是 195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 过的一项决议。此决议计划编译一套东方国家的文化名著,定名“东方知识 丛书”,交由巴黎最著名的伽俐玛出版社出版。当时负责此项工作的法兰西 院士、作家罗歇·卡约先生和著名的比较文学教授、东方学家、作家艾田蒲(R.E’tiemble)先生,决定把《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 17 种中国文学名著列入这套丛书,约请精通中 法文的专家进行翻译。经过多位法国汉学家的辛勤劳动,这些著名的中国文 学作品陆续以高质量全新译本在法国面世。《儒林外史》法文全译本由旅法 学者张复蕊(Tchang Fou-Jouei)翻译,1976 年由巴黎伽利玛出版社出版。 由于张复蕊的译笔流畅生动,能传达原著的风格,故这一法译本受到了法国 广大的读者的喜爱。法国著名中国明清小说研究家和翻译家、波尔多第三大 学中文系主任教授雷威安(Andre' Le'vy1925 年生)为这一译本所撰写的长 篇《序言》,被视为法国汉学界研究中国明清小说的代表佳作之一。雷威安 教授在这篇《序言》中指出:《儒林外史》是一部深刻批判科举制度、剖析 士人文化心态的“最细腻的诙谐杰作”;在吴敬梓生活的时代,具有近千年 历史的科举制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部非人化的机器,没有能力辨别它本 应识别的个人德行,而过分刺激追求功名野心”,浸蚀着一代代士人的灵魂, 任何一位士人似乎都无法避免仕途经济的文化选择,无法逃脱科举的戕害。 吴敬梓作为这一“文化圈”中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杰出的艺术家,不能不拿 起笔写下《儒林外史》这样一部揭露科举毒害、批判文化丑行的杰作。“吴 敬梓并非是对这一制度提出批评的第一人,不过,他没有重复别人的批评”, 他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即讽刺的艺术来展示士人一个个被腐蚀的灵魂,来 “揭示人的本性已被社会和政治制度所扭曲”,他的讽刺“交织着爱与恨”, 是“最成功的讽刺”,这正是这部小说的价值所在。
  法国著名汉学家皮埃尔——艾蒂安·维尔(Pierre—EtienneWill)所撰《从〈水浒传〉到〈儒林外史〉》(载巴黎《批评》杂志[Cri-tique],第411—412 期),是将《儒林外史》与《水浒传》两部中国古典名著进行比较 研究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认为,虽然《儒林外史》和《水浒传》产生的时 代背景和环境存在着很大差别,虽然《儒林外史》对于以儒家思想为支柱的 封建王朝的揭露,较之《水浒传》“可能更带悲观色彩,是一种与儒家世界 观不能分割的悲观主义”,但两部小说的共同之点则是“都围绕着国家问题 展开描写”,两书中的人物对封建朝廷的关系都面临着进退维谷的选择:梁 山英雄们并非都同意在适当的时候结束流寇生活而去效忠宋王朝,《外史》 中的文士也同样存在着究竟是独善其身还是参政入世的矛盾。两部小说在布 局层次上也颇为相似:都是屉格式的构筑,都用个人命运来自由地串联故事, 都采用团聚的方式来标示全书的高潮,这在《水浒传》是第七十一回“梁山 泊英雄排座次”,《儒林外史》是第三十六回“泰伯祠名贤主祭”。两书中 的许多场面分别构成了它们颂扬各自的中心价值的节拍,如《儒林外史》中 的“诗会”,《水浒传》的“大战”。维尔对《儒林外史》与《水浒传》的 一个重要观点是,它们分别表现了中国古代重文传统与尚武精神两股文化潮 流。(参见钱林森著《中国文学在法国》)
  德国于 1962 年出版了由旅德中国学者杨恩霖(Yang En-lin)与德国学者格哈德·旅米特(Gerhard Schimitt)合译、由德国著名学者诺亚·基彭 霍伊尔与弗里德里希·明科维茨校改润色的高质量的德文全译本《儒林外 史》,出版者为魏玛古斯道夫·基彭霍伊尔出版社。这是根据嘉庆八年(1803) 刊卧闲草堂本译出的,平装本 1201 页,精装再版本 831 页,封面印有杨恩霖 先生墨笔题写的汉字《儒林外史》书名。此德文全译本所附德国著名汉学家 伊尔玛·彼得斯(Irma Peters)撰写的长篇跋文,可说是德国汉学界研究《儒 林外史》的代表性作品。
  彼得斯在这篇跋文中认为,吴敬梓之所以创作出《儒林外史》这样杰出 的讽刺小说,是与他所具有的进步思想分不开的。吴敬梓的进步思想来自两 个方面,一方面是受父亲的影响,这种影响见之于他的轻视功名利禄,重视 教养、学识和做人的高尚品德;另一方面是受清初启蒙思想家顾炎武(1613—1682)和颜元(1635—1704)的影响。顾炎武要求把古代学说与当今的问 题联系起来,做到古为今用,颜元则十分重视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顾和颜 都反对八股文,主张研究科学与技术,重视实践在知识过程中的作用,这些 影响均反映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对儒生们的讽刺描写,并非为了取悦 读者,他的意图是严肃的。由于他的教养,他十分关怀儒生们的命运。儒林 的不断退化,科学能力和道德品质的沦丧,以及对权力和财富的贪求,都使 他十分悲伤。我们从《儒林外史》描写复古的努力也可以看出吴敬梓的儒家 教育的影响。除了批判科举制度外,《儒林外史》还以广阔的篇幅抨击了封 建道德的某些方面。例如作者反对纳妾,主张一夫一妻制。作者对不愿作盐 商妾而逃到南京去靠自食其力生活的沈琼枝极为同情,这无疑是一份勇敢的 告白,一次对封建传统的挑战,一次对妇女平等地位的呼吁。
  关于《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彼得斯认为,作者的讽刺特点是让反面人物通过言行不一的方式来暴露自己,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作者不对此发表评 价。他宁愿让读者自己利用所描写的事实去思考和判断,让读者去认识这种 状况的荒谬无理。讽刺的力量还由于小说所使用的简朴的群众语言而加强, 这种语言能使作品为广泛阶层的读者所接受。这种群众性语言的使用同文人 们所宣传的文学语言相比,表现了作者的又一成就。至于《儒林外史》的艺 术结构,彼得斯也赞同它是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的看法。因为小说虽然人物 繁多、情节复杂,但仍有其主要人物,全书仍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它反 对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反对科场举子对于功名富贵的追逐、反对封建 道德的某些原则立场。彼得斯强调吴敬梓所采用的小说结构形式完好地表现 了全书的内容,它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丰富性传达了儒士们和官场的一幅广泛 的繁复的画面。《儒林外史》的结构形式无疑对晚清小说起过极大的影响。 彼得斯这篇跋文最后谈到这个德文全译本《儒林外史》在中德文化交流 方面的重要意义,他写道:“本书将使德国读者看到一个相当陌生、异样、 因而也十分有趣的世界,这个世界在今天的中国,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条件下 早已成为陈迹了。我们读了这些过去的事物,将会更好地理解中国在这方面 已经完成的巨大变化,同时还会懂得这个变化又是多么必要。”这段话也同 时表现出彼得斯等德国汉学家对我国人民的友好态度。(彼得斯这篇跋文曾由柳如筝全文译出,载于《河北大学学报》1983 年第 4 期。) 西班牙文全译本《儒林外史》于 1991 年 6 月由巴塞罗那的塞克斯·巴拉尔出版社出版,译者为西班牙中年学者劳·拉米雷斯(Laureano Ramirez)。 这个译本刚一出版,立即引起西班牙学界和新闻界的浓厚兴趣。西班牙《五天报》1991 年 7 月 10 日登载拉蒙·布恩纳万杜拉(Ramon Buenaventura) 题为《中国的讽刺》的评论文章,其中写道:“可以肯定,这将是夏季里一 部很好的读物。阅读它,需要悠然自得,需要平心静气,慢慢地溢出苦涩的 微笑。这是一部优美的古典作品,它超越时代,超越文化,也超越肤色。这 就是劳雷阿诺·拉米雷斯翻译的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因为切身 的经历,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不仅抨击了科举考试制度,而且也抨击了 那些数年闭门读书只为金榜题名的文人。这些人功成名就,为的不过是过上 安逸、安闲、无所事事的日子。这部小说吴敬梓原本可以写成他自身经历的 血泪帐,但作家的才能使他超越了这种局限。丰满的人物形象,各种各样的 轶闻趣事以及作家对现实生活的非凡的观察力,逐渐使我们确信展现在眼前 的确定是一幅充满辛辣讽刺的社会风俗画。这部五百页的书向我们揭示了一 个完整、深奥、僵化、独特的世界,是一本教科书。”关于这一译本的翻译 水平和译者所作的其它工作,布恩纳万杜拉此文评论说:“这部书以非常细 腻的方式介绍给读者,它有精辟的前言、完整的注释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必要 说明。(这些说明丝毫不使读者感到怪诞,如读者不感兴趣,可以略过不看, 或在需要的时候再重读它们。)由于这部小说不同于我们的文化,甚至不同 于我们的历史观,这样的阅读是唯一有益的阅读方式。”布恩纳万杜拉不懂 中文,但他认为:“同英文译本相比,西班牙译本更真实,更值得一读。译 者的西班牙译文是非常出色的。”
  拉米雷斯为翻译这一《儒林外史》的全译本花了六年多业余时光,由于译文的确非常出色,他的这一译本荣获西班牙国家翻译奖。这一译本的初版5000 册在巴塞罗纳印出后,很快即销售一空。
  劳·拉米雷斯 1949 年 1 月 11 日出生于马德里,1975 年从马德里中央大 学心理学系毕业后来到中国,在西班牙驻北京大使馆工作,他原计划只在中 国呆两年,没想到被中国丰富的文化所吸引而长期停留下来。1979 年,他进 入北京语言学院现代汉语专业学习,此时他结识了一位在北京大学学习现代 汉语的西班牙姑娘拉·罗维塔,并同她结为伉俪。1984 年,他翻译了中国现 代小说沈从文的《丈夫》、张天翼的《华威先生》和叶圣陶的《倪焕之》, 均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1985 年,他与妻子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聊斋 志异选》,并于当年由西班牙联合出版社出版,这为他随后从事《儒林外史》 翻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儒林外史》现实主义的主题和杰出的讽 刺艺术深深打动了他,自 1985 年起,他便全身心地投入了这部小说的研究和 翻译工作中来,小说精炼、朴实、幽默的语言使他陶醉,他常常为一个词的 准确翻译考虑整整一天的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六年多辛勤笔耕的硕果使 他一举成名,当 1991 年 6 月 4 日《儒林外史》全译本荣获西班牙国家翻译奖 时,西班牙国王冈萨雷斯亲自给他发了贺电,祝贺他翻译事业的成功和他为 中国西班牙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拉米雷斯现任巴塞罗那自治大学中文翻 译西班牙文教授,他的《儒林外史》译本在西班牙畅销,也促使西班牙的出 版商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们如今正打算在西班牙多出版一些中国文学作 品。所以,拉米雷斯翻译《儒林外史》的成功,在中国和西班牙的文化交流 史上是应该大书一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