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李白《蜀道难》——新诗话




  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
  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
  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我想选一两首李白的诗来谈谈的时候,我遭到了上一次谈杜甫的诗一样 的困难。李白和杜甫同样是“浑涵汪茫,千汇万状”的伟大诗人,都是至少 要举出几十首诗才能大致看清楚他们的面貌的。仅仅是一两篇诗,无论哪一 两篇,都好像不能代表他们。虽然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究竟和全貌差得太 远了。
  唐朝人殷璠说李白的《蜀道难》等篇“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宋朝人李璘说李白的《远别离》、《蜀道难》和杜甫的《乾元 中寓同谷县作歌七首》同为“风骚之极致,不在屈原之下”。明朝人李东阳 也说《远别离》、《蜀道难》和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新婚别》、《兵 车行》等诗同样是“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诗篇,“终日诵 之不厌”。《蜀道难》或许可以代表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的一个方面,而且 或许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这个方面就是他的诗歌的豪放、雄壮和浪漫主义色彩。相传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见着他,读了他的《蜀道难》,再三称赞,叫他作“谪仙”(被 贬谪下凡的仙人)。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说过:“昔年有狂客, 号尔谪仙人。”李白自己在《对酒忆贺监二首》中也说过:“四明有狂客, 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贺知章字季真)可见贺知章在 长安见到李白,叫他作“谪仙”,确是事实。只是叫他作“谪仙”是否由于 读了《蜀道难》却得不到旁证了。也可能正是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出语 惊人,不同凡响,才使他想到了那样的称呼吧。
  《蜀道难》一开头就很不平凡,就用强烈的感叹的话说西蜀的道路比上 天还难。蜀道再难,总还是可以走;古代没有飞机,天空是根本无法上的。 作者为什么要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呢?这是李白诗歌中常常运用的一 种文学上的高度的夸张。他的充沛的感情和后面的动人的描写使人感到这种 夸张是真实的。因此,这句诗在全诗中用了三次,我们却不觉得形容过分, 也不觉得重复,反而像一只乐曲的主题一样,把全诗的感染力量集中起来了。 接着是用过去的传说来描写蜀道从来就十分险要。蚕丛,鱼凫,相传是 “蜀王之先”,是原始时代的人物。作者想象说,从他们开国以来,四川和陕西一直是不相通的。直到传说中的蜀国的五个壮士,因为拔进入山洞的大 蛇的尾巴,把山都拔得崩裂了,然后四川和陕西之间有了山上的“天梯石栈”, 可以来往。
  下面就是正面描写蜀道之难了。山上的高峰是那样高,传说中驾着六条 龙乘车行走的太阳到此也只得回车;而在山的下面,又有波涛汹涌、曲折回 旋的河水在奔流。作者的想象是这样没有羁绊,而又这样切合他们描写的景 象:一举千里的黄鹤也飞不过这样的高山,敏捷的猿猴也为了要翻山越岭而 发愁。在道路非常曲折的青泥岭的山巅,人好像可以仰头屏息地摸天上的星 宿。描写山的高,描写山的险要,没有比这更惊心动魄的了。
  作者并不停止于只是正面描写山的高,山的险要。刻画过多而没有变化, 那也并非天才横溢之作。作者仅仅作了几句正面的描写,接着就从旅行者方 面来着笔了。“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好像在这崇山峻岭之 间出现了一个愁容满面的旅行者,他不但面对这样崎岖的道路感到困难,而 且白天和夜晚都听见山鸟的悲鸣。在这样的情形下,他还不感到“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吗?
  写出了这样一个旅行者,然后从他的眼里又写了几句山的高和险。不但 描写了山峰离天很近,而且描写了枯松倒挂在山岩的绝壁间,瀑布从山上飞 流下来,碰到岩石发出雷一样的响声。这又是从另一个方面来描写,和前面 并不重复。然后是作者呼唤这个旅行者而发问了:“你这个远方人,你来这 里干什么呵?”
  就是用这样一点不多的文字,作者就塑造出来了一个雄壮的奇异的景象。我们好像看见了插入云间的高峰。我们好像走入了绵连不绝的万山丛中。 我们好像听见了河水的奔流,山鸟的悲鸣,瀑布的飞泻。只有大自然才能创 造出如此庄严如此瑰丽的景象,但却被李白用诗歌重又塑造出来了。后面就 是这首诗的尾声了。剑阁很险要,如果守它的人不好,就会变为盗贼。行走 在这样的道路上的人,有遭遇各种各样的危险的可能。锦城(成都)虽然快 乐,但来往的道路却不安全,还是不如早日还家。作者就是这样地结束了这 篇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读者们也许会说:“这首诗写是写得很好,但它的思想意义在哪里呢?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好像全诗的 结语不过如此。这样的思想又有什么高明呢?”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李白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到底是为什么作的,过去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大致可分作两派。一派主张具体有所指,一派认为并不是为一时一人之事而 作。主张具体有所指的人又有三种不同的说法:(1)杜甫、房琯二人在西蜀, 冒犯了当时的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将对他们不利。这首诗是替杜甫、房琯 感到危险而作的。(2)是讽刺唐朝的另一个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3)是 为安禄山造反后唐玄宗逃难到四川而作。主张并不是为一时一人之事而作的 人,说李白是四川人,他这首诗就是歌咏四川的山水,他描写了自然的险要, 也说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这样的警惕人的话,不过如此而已。
  主张具体有所指的三种说法都是并无根据的想象之词。有些做考据工作 的人已经考出了它们的不合理。从文学本身说来,这些说法还有一个大缺点, 就是把这首诗的意义狭隘化了。按照他们的说法,全诗着力描写的自然界的 景象就不是主体了。这和一般读者的感受是不符合的。我们读这首诗,首先是被它所描画出来的庄严瑰丽的自然界所吸引。因此,主张不是为一时一人 之事而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应该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以上的内容为主体。“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虽然也是从上面的描写得出 来的,却不是这篇诗的主要的客观意义。文学作品,特别是抒情诗,它的主 要的客观意义有时并不表现在作者的主观的议论里面,而是由它的一些最吸 引人的形象来形成的。《蜀道难》的主要的客观意义就是描画了雄壮奇异的 自然美,并从而创造了庄严瑰丽的艺术美。这样的自然美和艺术美都是可以 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的,都是可以引起我们对于祖国的河山和祖国的文学艺 术的热爱的。这就是《蜀道难》的主要的思想意义所在。“所守或匪亲,化 为狼与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思想虽然不高明,又何 损于这篇不朽的杰作呢?(其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 狼与豺”,是李白用晋朝人张载的《剑阁铭》中的“一夫荷戟,万夫趑趄, 形胜之地,匪亲勿居”四句的意思写成,并非他特有的思想。)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再举一篇李白的诗,《春 日醉起言志》: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 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你看他第一句就说人生如梦,首尾都鼓吹喝酒,这不是提倡消极颓废吗?但 是,这首诗里最吸引人的形象是春天的景色,是生命的活动,是作者对于春 天的景色和生命的活动的赞美。喝酒也好,唱歌也好,都不过是表现作者对 于生活的爱好而已。所以这首诗的主要的客观意义并不是厌弃生活,而是对 于生活充满了兴趣。
  上面所说的李白的诗歌的思想意义,仅仅是两首诗以及和它们相类似的诗的思想意义而已。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整个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远为 巨大、远为丰富的。他曾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弹 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样一些诗句表现了他对于封建社会的现实的不满。他曾以一些描写战争和 普通人民的诗篇表现了他对于人民的同情。他是很有抱负的。他在诗中多次 表现过他的抱负:“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苟无济代名,独善亦何 益?”然而他却落落寡合:“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到了后 来,他竟至遭到监禁和流放。他的命运是和许多天才的人物在过去的不合理 的社会里的遭遇相同的。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整个诗歌的艺术特色也不只是《蜀道难》所 代表的一个方面。除了豪放、雄壮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一个最重要的 方面而外,他还有不少写得清新秀丽的诗。比如《长干行》、《子夜吴歌四 首》等篇就是。在他的诗歌里面,是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崇高之美和秀丽 之美,同时存在的。作品里面能够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美,这正是许多伟 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一种标志。此外,李白还有很多写得平易亲切、却又 很有特色的短诗。这类诗也是他的风格的一个方面: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 兹去,萧萧斑马鸣。
  ——《送友人》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夜泊牛渚怀古》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 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你看他是写得多么容易,多么不费力,却又多么抒情,多么有余味!这种诗 体叫作五言律诗。他不大遵守五言律诗的规矩,有些该讲对偶的地方他却不 讲。然而不管是对偶的句子也好,不是对偶的句子也好,都是那么自然,就 和行云流水一样。李白的绝句也是向来很被推崇的。过去曾有人说他和王昌 龄的绝句是“有唐绝唱”。我却觉得他的这些五言律诗似乎比他的绝句还更 有特色一些。
  2 月 27 日晨 1 时半
  (原载《文学知识》1959 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