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盛唐的山水诗




  盛唐的山水诗,和以谢灵运、谢朓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呈现出崭 新的面貌。南朝山水诗所歌咏的对象不过是半壁河山,主要在东南一隅。那 时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岱岳,没有机会领略广袤中原的风光。他们的 山水诗,胸襟、气象、境界,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到了盛唐,祖国的统一、 繁荣和富强,为诗人提供了写作山水诗的最好条件。许多诗人在其创作的准 备期或旺盛期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他们的足迹及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被祖国多姿多采的山水所培育起来的这一代诗人,他们写起山水诗来,论胸 襟、论气象、论境界,就远非南朝人所能相比的了。另外,从艺术上看,南 朝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追求形似,崇尚工巧,缺乏神韵。《诗品》批评 谢灵运“故尚巧似”,“颇以繁富为累”,是很中肯的。他的山水诗像诗体 的日记,从早晨出发写到傍晚归来,最后拖着一条玄理的尾巴。精细繁琐, 富艳雕琢,刻板而少生气。谢朓避免了谢灵运的繁富之累,他的山水诗清新 隽秀,但仍然是“微伤细密”(《诗品》),神气不完。盛唐山水诗所追求 的乃是神似,他们刻划山水,并不滞于山容水态,而是力求把握和表现山水 的个性。自然山水成了诗人的朋友,或诗人自身的外化。“相看两不厌,只 有敬亭山”。人和大自然,情和景,契合交融达到化境。中国的山水诗到了 盛唐,才臻于完美、纯熟。
  孟浩然在盛唐诗人中可算是一个前辈。李白称他“孟夫子”,说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可见他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高 人、隐士。他的山水诗较多地带有隐士的恬淡与孤清。闻一多先生说:“孟 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 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他的代 表作《宿建德江》整个儿地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寂寞与哀愁之中: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写山水诗不堆砌词藻,语言自然,意境高远。诚 如皮日休所说:“遇景入韵,不拘奇抉异。”《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前四 句写桐庐江也有同样的意境:“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 照一孤舟。”孟浩然似乎不是在作诗,他的诗不过是情绪的自然流露,不须 有意地加以安排,便自然而然地发为吟咏了。
  孟浩然平生漫游的地方很多,巴蜀、吴越、湖南、江西和关中,都留下 了他的足迹。他的心情随着山水的变化而变化,有时也能写出相当豪放的诗 句。如《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末四句,就很有气魄: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他最著名的一首诗《临洞庭》对洞庭湖的描写,雄浑磅礴,颇有盛唐气象, 前四句曰:
  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王维是孟浩然的好朋友,也和孟浩然一样以山水诗见长。不过他的政治 诗、边塞诗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也相当精彩。他不仅是诗人,又是画家、音 乐家,在书法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广泛的艺术修养,对于他的诗歌艺术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苏东坡《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主要是指王维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而言。山水在唐以前只是人物故事画的陪 衬,描绘山水的技法也还不成熟。经过隋代展子虔的努力,到唐代吴道子手 中才出现了以山水为主要题材的山水画。吴道子的画法属于写意的疏体,仅 取山水之大概。继之,李思训画着色山水,笔法比较细密。王维则融会了吴、 李二人的画法,自成一家,创水墨山水。《旧唐书·王维传》说他“画思入 神”,《梦溪笔谈》说他“意到便成”,可见他画山水追求的是神似,在山 水里渗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的情韵和意趣。王维在山水画上开创 了新的风气,在山水诗上也是这样。王维的山水诗不是错采镂金,雕字琢句, 而是力求勾勒一幅画面,表现一种意境,给人以总体的印象和感受。在他笔 下,山水不是被肢解的,不是一个个细部的描摹,而是浑然一体的气象。诗 人用这种方法唤起读者类似的体验,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汉江临 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诗人从大处落笔,把汉江给予自己的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写了出来。写山色, 甚至不写它是青是紫,是浓是淡,只说它若有若无。真像一幅水墨画,把南 国水乡空气的湿润和光线的柔和表现得恰到好处。类似的例子很多,如:“万 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 青。”(《送邢桂州》)都是表现自然景物给人的整体印象,取得了很好的 艺术效果。《终南山》是王维的山水诗中另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睛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前六句写终南山的高大雄伟,最后两句撇开山写人,用人衬托山,更显出山 的崇峻与广袤。《山中》极其富有情趣: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早行山中,忽然觉得衣裳湿了。以为下雨了,细看原来无雨,只有那不可近 察的山岚依稀在目。它翠得来太嫩了,太润了,仿佛沾湿了自己的衣裳。一 首小诗只二十个字抵得上一幅秋山早行图。
  如果说王维的山水诗是以情韵见长,那么李白的山水诗就是以气势取 胜。李白一生游历了无数的名山大川,足迹几乎遍及中国。他的山水诗充分 地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生活的厌弃,让人感到有一种冲决束缚、 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热情。“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 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 张。”李白的气魄就是这样豪放!《蜀道难》先借神话传说叙述蜀道的历史, 继而描写沿途风光,现出一幅又一幅奇险的画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一句,在诗中三次出现,读之回肠荡气。诗的内容虽然是写蜀道的艰难,但 使人读后感情激昂,想去迎接和征服这大自然的艰险。晚唐诗人皮日休说李 白的诗“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
  (《刘枣强碑文》)《蜀道难》尤其有这种强烈的艺术效果。 读李白的山水诗,我们常常会感到李白是大自然的主人,至少也和大自然具有同等的力量。李白因为有这样的气概,所以描写山水时才会有一些出人意想之外的豪语。如《登太白峰》中间的几句: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他想象太白金星和他谈话,为他打开天门,放他飞出云层,直到月亮的旁边。 又如: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
  ——《江夏赠韦南陵冰》 且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送韩侍御之广德》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
  ——《铜官山醉后绝句》
  李白的声音毕竟不同凡响! 李白的山水诗,论意境恐怕是最壮阔的。似乎他的视野比别人远,他的胸怀比别人宽,因而他的笔墨也比别人雄健有力。他的诗最能让人感到祖国 山川的壮美,也最能开阔人的心胸。他的《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受到包括儿童在内的所有读者的喜爱,决不是偶然的。又如《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直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像这样宽阔的画面,这样明快的色调,这样雄伟的气象,在别人的诗里是不 多见的。
  杜甫也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诗人,他的山水诗的数量十分可观。他早年的《望岳》既写出了泰山的雄姿,也抒发了自己宏伟的抱负,纯然是盛唐之 音。他的山水诗以入蜀途中和飘泊西南期间所写者居多,这些诗沉郁顿挫, 往往笼罩着一层阴郁凄凉的色彩和沉重悲怆的气氛。祖国的一山一水都能随 时勾起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和个人的迟暮飘零之感。如《白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又如《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这两首诗都写长江秋晚,高江、急峡、古木、苍藤、猿啸、鸟飞回,这些富 于启示性的意象集中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在战乱年代从祖国山水中所感受到 的忧愤与酸辛。此外,杜甫描写山水的名句还有很多,如:“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些诗句都很能体现杜甫沉郁的风格特点。
  除以上四家之外,盛唐还有不少优秀的山水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崔颢的《行经华阴》、李颀的《少室雪晴送王宁》、祖咏的《终南望余雪》 等等,都各有独到之处。
  盛唐诗歌的繁荣,虽不以山水诗为其标志,但山水诗的高度成就的确为 盛唐诗坛增添了许多光彩。
  中国的山水诗从一开始就和崇尚山林隐逸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常常表现 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情趣。这种隐逸思想在盛唐山水诗里也时时有所流露。但 除此之外,盛唐山水诗里更多了两种感情,这就是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生 活的感情。正是这两种感情构成盛唐山水诗在思想内容方面的重要特点。洋 溢在盛唐山水诗里的那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那种健康的生活情趣, 至今仍然是我们的精神营养。
  (原载《文史知识》1982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