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引论
在本篇前几章,特别是在第十二章,我们考察了供求适应中的渐变。但是任何时尚的重大而持久的改变;任何重大的新发明,人口因战争或瘟疫而发生的任何减少,所述商品,或其中所使用的某种原料,或充作它的竞争品和可能代替品的另一种商品的货源的增加或减少,其中任何一种变动都可以使该商品年(或日)生产和消费量的价格不再等于该生产和消费量的正常需求价格与正常供给价格;换句话说,它们会使作出新的需求表,或新的供给表,或新的需求和供给表成为必要。我们现在就开始来研究这些问题。
一种商品正常需求的增加,是指各种数量都能找到买主的那种价格的增加,或在任何价格下都能找到买主的那种数量的增加,二者指的都是同一回事。造成这种需求增加的原因很多,其中有的也许是由于该商品日益时新,有的也许是由于它有了新的用途或为它开辟了新的市场,有的也许是由于可以充作它的代替品的那种商品的供给长期减少,或社会财富和一般购买力的长期增长等等。相反的变动将使需求减少,从而使需求价格下降。同样地,正常供给的增加,是指按各种价格可以供给的那些数量的增加,或各种不同的数量依以供给的价格的减少。①造成这种变动的原因也许是由于因改进交通或用其他方式而开辟了新的供给来源,也许是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如新的制造方法或新机器的发明;此外,也许是由于获得生产补贴。相反地,正常供给的减少(或供给表的上升),也许是由于新的供给来源的阻塞或纳税。
①需求价格或供给价格的上升或下降,当然意味着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上升或下降。如果变动是逐渐的变动,则供给曲线将相续采取一系列的位置,其中每个位置略在前一位置之下;这样,我们也许会表示因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来的工业组织的逐渐改善的影响,而这我们曾用它对长期曲线的供给价格的影响来表示。在肯宁汗爵士私人印发的一篇优秀的论文中有一个建议,这个建议实际上似乎是说,长期供给曲线应当被看作是用某种方式代表许多短期供给曲线的;其中各条曲线始终都假定着那种工业组织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本身是属于由与Oy相距之此曲线和长期供给曲线的交点所代表的那种生产规模的(比较附录八中之第3节);关于需求曲线,也是如此。
第二节 正常需求增加的结果
。
我们必须从三种观点即从所述商品遵守报酬不变规律,或报酬递减规律,或报酬递加规律来考察正常需求的增加的结果。这就是说,该商品的供给价格对各种产量来说实际不变,或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或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
在第一种场合下,需求的增加只增加产量,而不改变它的价格;因为遵守报酬不变规律的商品的正常价格完全是由它的生产费用所决定:需求超出下述范围在这方面不起作用,即除非按固定价格对该商品有某种需求,则它根本不会被生产。如果商品遵守着报酬递减规律,那末,该商品需求的增加将使其价格上升,并使产量增加,但增加得没有在报酬不变规律下那样多。
反之,如果商品遵守着报酬递加规律,那末,需求的增加将使产量增加(比在报酬不变规律下增加得多些)同时并降低商品的价格。例如,如果每周有一千件东西被生产出来并按十先令的价格卖掉,而每周生产两千件东西的供给价格也许只是九先令,那末,很小的正常需求增加率可以逐渐使这个价格变成正常价格;因为我们所考察的时间长得足以使决定供给的那些因素充分发挥它们的正常作用。不论在哪种场合,如果正常需求减少,而不是增加,则价格将上升。①
①在使我们充分理解本章所提出的问题上,图解是有特殊的帮助的。
第24、25与26三图各自代表报酬不变,报酬递减与报酬递加三种场合。最后场合下的报酬在生产增加的初期是递减的,但是在达到原均衡位置后(即对大于OH的各种商品产量来说)却转而成为递加的,在各个场合,SSD为供给曲线,DDD为原来需求曲线的位置,dd为正常需求增加后的位置。在各个场合,A与a各自为原有的均衡位置与新的均衡位置,AH与ah为原来的正常或均衡价格与新的正常或均衡价格,OH与Oh为旧均衡产量与新均衡产量。在各个场合,Oh大于OH,但在第26图中,Oh略大于OH,而在第26图中Oh比OH要大得多(这可以按后来,在讨论正常供给条件的变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一相同而更加重要的问题中所采用的方法加以进一步的分析)。在第24图中,ah等于AH,在第25图中,ah大于AH,在第26图中,ah小于AH.
正常需求减少的结果可以用同样的图解求得,ddD当作原来需求曲线的位置,DD当作新需求曲线的位置;ah为旧均衡价格,AH为新均衡价格。 本节论证曾被某些著作家用来维护这一主张:即对进口工业品征收保护税一般能扩大那些工业品的国内市场;并且借助于报酬递加规律的作用,最后降低它们对本国消费者的价格。的确,在一个新兴的国家里,如果"保护幼稚工业"制度选择得恰当,最后是可以取得这种结果的;在这个国家里,工业,像儿童一样,是能够迅速成长的。但是即使在那里,为了特定利益者的发财致富,保护政策也动辄为人所误用。因为占绝对优势的工业是那些工业,这些始工业的规模已经是如此之大,以致进一步的扩大只会带来少量新的经济。当然在早已采用机器的国家,像在英国,工业一般都超过借保护获得巨大利益的阶段,而对任何一种工业的保护差不多总是有缩小其他工业的市场,特别是国外市场的趋势。这几点意见只表明这个问题是复杂的,除此之外,别无所图。
第三节 正常供给增加的结果
。
我们已经知道,正常需求的增加,在各种场合都导致产量增加的同时,在某些场合将使价格上涨,而在另一些场合将使价格下降。但是我们现在就要知道,供给的各种便利的增进(使供给表下降),在它导致产量增加的同时,总会降低正常价格。因为倘正常需求保持不变,则增加了的供给,只能减价出售;但是由于供给的某种增加而引起的跌价,在某些场合比在另一些场合将是大得多的。如果商品遵守的是报酬递减规律,则价格下落得很少;因为那时伴随着生产增加的种种困难将有抵销供给的新便利的趋势。反之,如果商品遵守的是报酬递加规律,则生产增加将会带来更多的便利,而这些便利将与那些因供给的一般条件的变动而产生的便利相辅而行;二者一道将能使生产有很大的增加从而使价格下降(在需求价格下跌赶上供给价格下跌之前)。如果需求恰巧是很有弹性的,那末,正常供给的种种便利略有增加,如某种新的发明、机器的引用、新的廉价货源的开辟、租税的撤销、或补贴的获得,可以使生产大量增加和价格下降。①
①所有这些,通过图解可以一目了然,的确,问题中的某些部分,如不借助于图解,是无法加以满意的论述的。第27、28与29三图各自代表报酬不变,报酬递减与报酬递加三种场合,在各图中,DDD为需求曲线,SSD与ss为旧供给曲线位置与新供给曲线位置。A为旧稳定均衡位置,a为新稳定均衡位置。在各个场合下,Oh大于OH,ah小于AH.但在第28图中,变动不大,而在第29图中变动却很大。当然,需求曲线必须位于旧供给曲线A点右下方,否则A就不是稳定均衡点,而是不稳定均衡点了。但是根据这个条件,需求的弹性愈大,也就是说,在A点的需求曲线愈近于水平线,则a与A的距离愈大,从而,生产的增加与价格的下降也就愈多。全部结果是相当复杂的。但是可以说明如下:第一,设A点的需求弹性为已知,从生产中使用的追加资本与劳动所得的报酬愈多,则生产的增加与价格的下降将愈大。这就是说,在第28图中A点的供给曲线愈近于水平线,和在第29图中它的斜度愈大(根据上述条件,即它不位于需求曲线A点右下方,从而使A成为不稳定均衡点),则生产的增加与价格的下降将愈大。第二,设A点的供给曲线位置为已知,需求的弹性愈大,每个场合下的生产的增加将愈多;但在第28图中价格的下降将愈小,而在第29图中价格的下降将愈大。第27图可以被看作第28图或第29图的一个极限场合。所有这些推理是假定商品始终是遵守着报酬递减规律,或报酬递加规律。如果它开头遵守报酬递减规律,继而又遵守报酬递加规律,从而供给曲线的一部分是向上倾斜,而另一部分又向下倾斜,那末,关于供给便利的增加对价格的影响是无法作出一般准则的,虽然在各个场合它必然导致产量的增加。使供给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特别是像和需求曲线相交一次以上的供给曲线,可以得出许多奇异的结果。这种研究方法对于小麦税是不适用的,如果它为把大部分收入用于面包的工人阶级所消费;这种方法也不适用于对一切商品所征的一般税,因为在这些场合下都不能假定,货币对个人的边际价值在征税以后仍然和以前大致相同。
如果我们考虑到第六章中所述的复合供求与连带供求的种种情况,我们就给自己提出了一系列繁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用这两章中所用的方法来解决。
第四节 报酬不变、报酬递减和报酬递加的事例
。
我们现在可以考虑供给条件的变动对于消费者的剩余或租的影响。为简便起见,我们可以用一种税代表使商品各种不同数量的正常供给价格普遍增加的那些变动,用补贴代表使这些不同数量的正常供给价格普遍下降的那些变动。
首先,如果商品是生产中遵守报酬不变规律的一种商品,从而,它的各种不同数量的供给价格都相同,那末,生产者剩余的减少将多于对生产者报酬的增加;因此,在征收某种税的特殊场合下,将超过国家的总收入。因为就商品消费继续保存的那部分来说,消费者之所失等于国家之所得;而就因价格上涨而被毁的那个消费部分来说,消费者的剩余被毁灭了;当然,生产者或国家都没有因此而得到补偿。①反之,由对遵守报酬不变规律的商品的补贴所引起的消费者剩余的增益小于补贴。因为在补贴以前所存在的那部分消费方面,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恰等于补贴量,而在补贴所引起的新的消费方面,消费者剩余的增益小于补贴。②
①这,从图解可以一目了然。旧报酬不变供给曲线SS′交需求曲线DD′于A:DSA为消费者剩余。后来因征税Ss,则新的均衡点为a,消费者剩余为Dsa.总税额仅等于矩形sSKa,亦即按Ss的比率对商品产量sa之税。而它比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少一块面积aKA.在其他情况不变条件下,纯损失aKA的小或大,要看aA斜度的大或小而定。例如,对那些最没有需求弹性的商品(如必需品)来说,aKA是最小的。因此,如果必须要向任何阶级征收一定的总税额,那末,对必需品征税比对奢侈品征税会使消费者剩余的损失有所减少,尽管奢侈品和在较小程度上的安逸品的消费表明有负担租税的能力。
②如果现在我们把ss′当作旧供给曲线,而这一曲线因补贴而下降至SS位置,那末,我们看到消费者剩余的增益等于sSAa。但是所付补贴为Ss与产量SA之积,等于矩形sSAL。它比消费者剩余的增益多一块面积aLA。
但是如果商品遵守的是报酬递减规律,某税通过提高它的价格并减少它的消费,将降低它的生产费用(除税外):结果将是供给价格的增加,所增之数小于全部税额。在这个场合,税的总收入也许大于由此而来的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如果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是如此强烈,以致消费稍有减少就使生产费用(除税外)大大减少,那末,税的总收入将大于消费者剩余的损失。①
①设旧供给曲线为SS′(见图31),设征税使之提高到ss′;设A与a为旧均衡位置与新均衡位置,并通过A与a作直线平行于Ox与Oy(如图所示)。因对每单位征收aE的税(如图所示);在新均衡位置下生产Oh单位,亦即CK单位,则总税收将为cFEA,而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将为cCAa;这就是说,总税收将大于或小于消费者剩余的损失,要依CFEK大于或小于aKA而定:而如图所示,CFEK比aKA是大得多的。如果把SS′画得表明报酬递减规律只是起着微弱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SS′在A的附近几成为一条平行线,则EK势必很小;而CFEK势必小于aKA。
另一方面,对遵守报酬递减规律的商品的补贴,将导致生产增加,并将使耕作边际扩大到生产费用(不包括补贴)比从前多的那些地方和条件。因此,它将降低对消费者的价格,并增加消费者的剩余,所增之数比商品在遵守报酬不变规律的条件下要少些。在那个场合,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小于补贴对国家的直接成本;因此,在这个场合,它是小得多的。①
①为了说明这一事例,我们可以把第31图中的ss′当作补贴以前的供给曲线位置,SS′当作补贴以后的供给曲线位置。从而,a为旧均衡点,而A为取得补贴后的新均衡点。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只等于cCAa,而如图所示,国家对该商品的每个单位是按AT比率支付补贴的;因为在新均衡位置下生产了OH,亦即CA单位,所以补贴总额等于RCAT,它包括并且必然大于消费者剩余的增加。
根据同样的推理可以证明,征自遵守报酬递加规律的商品的税比征自遵守报酬不变规律的商品的税对消费者更为有害。因为它减少需求,从而,降低产量。这样它也许使生产费用略有所增。它使价格提高得超过税额;并且最后减少消费者的剩余,所减之数大大超过该税给国库带来的总收入。②反之,对这种商品的补贴使它对消费者的价格如此暴跌,以致由此而来的消费者剩余的增加也许超过国家对生产者的补贴总额;倘报酬递加规律的作用十分强烈,即消费者剩余的增加一定将超过国家对生产者的补贴总额。①
②例如,设第32图中的SS′为旧供给曲线位置,ss′为征税后的供给曲线位置,A与a为旧均衡点与新均衡点,如在第31图中的那一场合,则总税额为CFEA,消费者剩余的损失为cCAa;前者总是小于后者。文中所述只是一个简单的概括。如果把它运用于实际问题,尚须考虑那些曾被忽略了的种种因素。提供报酬递加的工业,几乎总是在发展着,因此,总是在获得大规模生产的经济的。如果租税很少,则它也许只能使这种发展受到阻碍,而不能使之收缩。即使租税很重,工业收缩,如在附录八中所解释的,则许多大规模生产的经济将至少有一部分得到保存。因此,ss′不应有和SS′一样的形状,距离aE应小于AT.
①为了说明这一事例,我们可以把第32图中的ss′当作补贴以前的供给曲线位置,SS′当作补贴以后的供给曲线位置。那末,如在第31图中的那一场合,消费者剩余的增加为cCAa,而国家直接支付的补贴为RCAT.如图所示,cCAa比RCAT是大得多的。但是的确,如果我们把ss画得表示报酬递加规律起着微弱的作用,这就是说,如果它在a的附近几近于一条水平线,那末,补贴的增加比消费者剩余的增加要多些;而这个场合和第30图所代表的那个对遵守报酬不变规律的商品实行补贴的场合几无区别。
如有必要考虑租税征收费和补贴管理费以及租税或补贴可能产生的许多间接的经济和道德的效果时,上述结果对研究财政政策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某些租税原理是有参考价值的。但是这些部分结果可以使我们进一步阐明下述一般理论,即供求的(稳定)均衡位置也是最大满足的位置:有一种抽象而尖锐的理论,这种理论特别是自从巴师夏的经济调和论以来曾风靡一时,而它是我们此刻所要讨论的。
第五节 最大限度满足的抽象原理的说明及其局限性
。
这种理论的确有一种解释,根据这种解释,供求的每个均衡位置大致可以看作最大满足的位置。①因为倘需求价格超过供给价格,的确可以按那些价格实行交易,而这些交易对买主,或卖主,或买卖双方都提供剩余满足。至少对双方中的某一方,他所收受的东西的边际效用大于他所让与的东西的边际效用;而另一方即使不因交易而有所获,但也不因交易而有所失。这样每进行一次交易就使双方的总满足有所增加。但是当均衡出现,需求价格等于供给价格时,就没有取得任何这种剩余的机会;各方所收受的东西的边际效用不再超过他在交易中所让与的东西的边际效用。而当生产增加得超过均衡产量,需求价格小于供给价格时,买主可以接受而卖主又不遭致损失的那种交易条件是无法达成的。
①比较第5篇,第1章,第1节。不稳定均衡现在可以置而不论。
的确,供求的均衡位置在下述限制的意义上说是最大满足的位置,即有关双方的总满足一直增加到该位置的确立而后止;而超过均衡产量的任何生产,如买主与卖主都根据自己的利益各行其是,就无法长期维持。
但是有时有,而且往往也暗含着这样一种论断,即供求的均衡位置是在此词充分意义上说的最大总满足的位置。这就是说,生产增加得超过均衡水平会直接(亦即不以增产的困难和它可能引起的任何间接的祸害为转移)减少当事双方的总满足。这个理论,如作这样的解释,就不是普遍真实的。
首先,它假定各当事人之间在财富上的一切差别可加以忽略,其中任何一方用一先令测定的满足可以看成是等于任何另一方用一先令测定的满足。事实很明显,如果生产者作为一个阶级比消费者要穷得多,那末,通过限制供给,从而使需求价格激增(亦即当需求没有弹性时),就会增加总满足;而如果消费者作为一个阶级比生产者要穷得多,那末,通过扩大生产使之超过均衡产量,并亏本出售商品,就会增加总满足。①
①在此例中,被交换的两种东西中的一种是一般购买力。但是如果采珍珠的贫苦居民依靠交换珍珠的富有居民来取得食物,这个论点也是站得住脚的。
但这点可留待以后讨论。实际上它只是下述一般命题的一个特殊事例,即自愿地或被迫地把富人的某些财产分配给穷人在表面上似乎可以使总满足有所增加;而在研究现存经济条件的初级阶段,不去探究这个命题的含义是合理的。因此,只要我们留意,是可以作这样的假设的。
但其次,最大满足理论假定生产者对商品所取价格的每次下降使他们遭受相应的损失;而这对于工业组织上的改善所造成的价格下降是不适用的。如商品遵守的是报酬递加规律,则商品生产增加得超过均衡点可以使供给价格暴跌;虽然对于增加了的数量的需求价格甚至减得更多,从而,那种生产会对生产者造成某些损失,但是这种损失比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所代表的对消费者的利益的货币价值是小得多的。
因此,在那些报酬递加规律的作用十分强烈或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正常供给价格锐减的商品的场合下,足以引出按低得多的价格大大增加供给的补贴所用的直接费用,比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是少得多的。如果消费者能够达成一致的协议,就会实现那些条件,而这些条件会使这种行为既大大有利于生产者,同时又给消费者留有巨大的利益差额。①
①多重(稳定)均衡位置的事例,虽然没有多大的实际重要性,但对最大满足理论在被表述为普遍真理时所引起的错误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说明。因为产量很少而售价很高的那种均衡位置将会成为头一个出现的位置,一经出现,根据那个理论,它就被看作提供唯一最大总满足的位置。但是相应于产量较多而价格较低的另一个均衡位置对生产者是同样满意的,而且对消费者是更加满意的;第一个场合的消费者剩余超过第二个场合的差额等于总满足的增加。
第六节 续前
。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社会对他们自己的收入或对遵守报酬递减规律的商品生产征税,并把它用来当作报酬递加规律起强烈作用的那些商品生产的补贴。但是在采取这种方针之前,他们务必有种种考虑,而这些考虑不属于我们现在所讨论的一般理论的范围,但是仍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他们势必要考虑到:征收租税和实行补贴的直接与间接费用;使租税负担和补贴利益公平分配的困难;营私舞弊;以及在过去获得补贴的行业和希望获得补贴的其他行业中人们有把经营自己企业的精力转向拉拢管理补贴者的危险。
除开这些半伦理性质的问题,还有具有严格经济性质的其他问题,而这些问题和任何特定租税或补贴对占有生产所述商品的土地的城乡地主的利益的影响有关。这是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在细节上是如此不同,以致不便在这里加以讨论。①
①农产品税的征税范围将在以后借助于类似那些用来表示土地肥力的图解(见第4篇,第3章),加以讨论。地主的地租占有了几乎所有商品总售价的一份。但在遵守报酬递减规律的那些商品的场合下,它是最显著的;一般的假设将使第33图(即第31图的复制)能够大致表示这个问题的主要特点。
附录八中有一个论点,它认为我们不能轻意假定,在肥田上和有利环境下种植作物的生产费用和生产进行的程度无关;因为生产的增加多半导致组织的改善,如果不是农业本身的组织,也是那些附属于农业,特别是运输业组织的改善。但是我们可以暂时作这样的假设,以便对问题的一般轮廓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尽管我们决不应该忘记,运用根据这个假设所作的一般推理时,必须计及我们在这里所忽略的那些事实。根据这个假设,SS′为征税前的供给曲线,地主的地租为CSA.征税以后,供给曲线上升到ss′,则地主的地租等于cOha(按价格ha出售农产品量Oh所得的总价格)减去总税额cFEA和不包括地租在内的农产品量Oh的总生产费用OhES.这就是说,地租等于PSE(图中曲线ss′和曲线SS有相同的形状,借此表示税是计量税;这就是说,不论商品的价值如何,对每单位商品所征的税是一致的。上述论点并不取决于这个假设,但是如果这样,那末,我们可以用简便的方法在csa求出地主的新地租,那时它等于FSE)。这样,地主的地租损失为CFEA;而这加于消费者剩余的损失。cCAa就构成cFEAa,它比总税额多aAE.另一方面,直接支出的补贴超过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和根据上述假设计算的地主剩余的增加。因为设ss′为供给曲线的原来位置,SS′为补贴以后的供给曲线位置,则根据这些假设计算的新的地主的剩余为CSA,亦即RsT;而这又比原来地主的地租csa多RcaT.消费者剩余的增加等于cCAa;因此,补贴总额RCAT比消费者剩余和地主地租的增加多TaA.
第七节 续前
。
关于必须加在下述理论中的第二个大限制的性质,说的已经够多了,这个理论是,鼓励每一个人按照他最相宜的方式来使用自己的资金,一般地将获得最大的满足。很显然,如果他把他的收入用得增加了对穷人服务的需求,从而增加了他们的收入,那末,他使总满足得到的增加比他使富人增加等量收入时还要多些,因为一个先令给穷人带来的满足比给富人带来的满足要大得多;也很明显,他购买那些生产中能增进生产者品质的东西比那些生产中能降低生产者品质的东西对社会更为有益。①此外,即使我们假定,值一先令的满足不论对谁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每先令的消费者剩余不论来自何种商品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那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人使用自己收入的方式对社会有直接的经济利害关系。因为倘他把收入用于遵守报酬递减规律的那些商品,则他使那些商品更不易为他的邻人所得,从而,降低他们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如他把收入用于遵守报酬递加规律的那些商品,则他使别的人更易于获得这些商品,从而,增加他们收入的实际购买力。
①比较第3篇,第6章。
此外,一般认为,对各种经济商品(有形的和无形的)按价值征收相等的税,或征收支出税似乎是最好的税;因为它不能使个人的支出脱离常轨: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种论点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即使暂时忽略这一事实,即一种税或补贴的直接经济效果并不能构成实行它以前所必须权衡的全部考虑,而且往往甚至也不是主要的考虑部分,我们也知道:第一,支出税对消费者剩余的毁灭通常比专门对那些很少有大规模生产经济的可能并且遵守报酬递减规律的商品的税要大些;第二,政府对那些遵守报酬递减规律的商品征税,并把部分所得用来补贴那些遵守报酬递加规律的商品,对社会是更加有利的。
要知道,这些结论本身并不能成为政府干预的适当理由。但是它们表明,有许多工作留待我们去做,即通过慎重的搜集供求统计资料,并科学地解释它们的结果,以便发现什么是社会力所能及地把各个人的经济活动纳入最能增进总满足的那些途径的工作范围。①
①值得注意的是,马尔萨斯有其所著《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章,第9节中认为,虽然大战期间输入外国粮食方面的种种困难使资本从较有利的工业投资转向较不利的农业投资,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农业地租的相应增长,那末,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说,这种新的途径也许“对国家是较有利的”途径,“虽然对个人不是较有利”的途径;在这点上他无疑是对的;但是他忽略了因粮食价格的相继上涨而对公众所造成的极其重大的损害,和消费者剩余的相继毁灭。西尼尔在研究农产品和工业品场合下一方面是需求增加的与另方面是租税的各种不同影响时,考虑了消费者的利益(《政治经济学》,第118—123页)。在输出农产品的那些国家里,保护主义者所曾利用的论点和本章所提供的论点如出一辙;同样的论点,特别是在美国(如H.O.亚当斯先生)现在被用来维护国家积极干预那些遵守报酬递加规律的工业。这个图解方法曾被杜普特在1844年用近于本章所用的方式加以使用,而在1871年詹金又独自使用了这个方法(《爱丁堡哲学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