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页

[俄]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上一页 下一页


苏联国家文学出版局1955年版《赫尔岑九卷集》的注释

注释

论文一

    首次刊登于《祖国纪事》第一册第二部的31—42页(书刊检阅许可——1842年12月31日),署名:N-P。

    “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这个名词乃是赫尔岑的独创的合成的概念,为的是表示一些关于哲学、哲学的对象、方法和任务的错误见解。用赫尔岑的话来说,华而不实作风乃是“对科学的一种爱,这种爱与对科学完全缺乏了解连结在一起。”华而不实的人“不了解科学,也不了解向科学该要些什么”。赫尔岑所反对的“华而不实的人”,乃是指四十年代初他曾经脱离开的那个莫斯科知识分子界中的许许多多“哲学思索的爱好者”而言的。开始写作这一组论文之后不久,在1842年4月26日他就在日记上写道:“五天来我在写《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这几篇论文。我很满意,——我觉得,在我们伪哲学家中普遍感染上的这种病症似被描写得很成功。”

    可是,赫尔岑的著作的实际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批判莫斯科“伪哲学家”的范围以外。独创地发展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热烈地断定哲学和实际革命行动相结合的必要性,这就使得《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一书被列入十九世纪上半叶先进哲学思想的卓越著作之林。

    这组论文的第一篇的主要思想是,作为科学的哲学具有客观的对象,它的原则和法则都有客观意义。赫尔岑一方面发展了这种思想,另方面也批判了对待哲学的反科学的主观主义的态度,这是“华而不实的人”所特有的,这些人“也不问询一下科学是什么,科学能给他们一些什么,而强求它作出他们想要向他征询的答案。”

    论文中所包含的赫尔岑关于科学思维必须遵循的方法的思想是颇铙兴味的。赫尔岑严厉地批判了那种研究现象的方法,即把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各个方面,人为地互相隔断开来,并使之变成僵死的抽象。按照他的信念,“真理是活生生的,正像一切有机体生物一样,只能作为整体而存在;一把它解剖为各个部分,其灵魂即行消逝,而剩下的乃是带有尸臭的无生命的抽象”(页16)。赫尔岑在这里提出了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并发展了辩证法的思想。

    在这篇论文中鲜明地表明了赫尔岑对世界可知性的信念。他断言“八面
狮身像、鹰面狮身怪所工护的秘密已不存在,内在的实质即将为敢作敢为的
人所揭开”。赫尔岑把对人的思想力量,对人达到真理的能力的深信,跟“华
而不实的人”的朦胧的梦想以及动摇不定的怀疑主义对立了起来。

    第3页..至于渴望和解的人则可以分为两种..——可以作如此的推测,即赫尔岑在这里是有所指而言的,特别是指И.Π.加拉霍夫和M.H.卡特柯夫。在《往事和思索》中,赫尔岑对加拉霍夫作过这样的描写:“他智力高强,然而较富有突发性和热狂性,而缺乏辩证性,他刚愎自用地急躁地追逼真理,并且是追逼实践的,现在正被应用于生活上的真理。他恰如好多法国人那样不注意真理只是在方法上可以破获得,并且连这一点也始终是与真理不可分割的;至于作为结论的真理,则是老生常谈。加拉霍夫不是谦虚地以献身的精神去寻求未曾发现的东西,而是寻求可以使人心安理得的真理,因此真理躲过了他那种想入非非的追求,是不足为奇的。他抱怨,他恼怒。”

    第4页..科学中的伊斯兰教徒——赫尔岑如此称呼独断主义地掌握科学的词句,“而不管科学活生生的灵魂”的人们。《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徒的圣经。

    第5页..如贝朗热所说的,nosamislesennemis——引自贝朗热的诗《这些少女的意见》。

    第8页..从新教的片面性中产生出来的德国虔诚主义者们——虔诚主义(来自拉丁文的pletas——篇信宗教)——十七世纪下半世纪和十八世纪上半世纪西欧新教徒中的一个教派。

    第11页“世界上没有人..分享不到”——这段引文摘自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绪言。

    第14页..感觉、梦想和狂想曲的考亭峡谷——考亭峡谷是意大利卡甫吉雅城附近的深谷。在纪元前321年被索姆尼特军队封锁在考亭峡谷之间的盆她的罗马大军,被追接受了屈辱媾和的条件。

    第15—16页..Nichtsistdrinnen..——摘自歌德的诗作《艾庇烈姆》(1819—1820)。

    第18页..Lasciateognisperanzavoich’entrate!——但丁《神曲》中地狱大门上的题词(《地狱》,第三篇)。

    “怕什么?你载送的是我!”——据传说,凯撒在暴风雨时对舰长说过这样的话。

    第20页..1stnlchtderKernderNatur..——摘自歌德的诗《最后警告》(1820)。

    第21页..神圣的果断从丰收女神面上撕下帷幔,用火热的目光凝视被揭示出来的真理,——古埃及神话中的丰收女神乃是自然生产力的象征,是奥齐里斯(译者注——古埃及的主神)的姊妹和妻子,神话中的丰收女神被描写成非常聪明,学识丰富。在绍斯城丰收女神庙上镂刻着这样的词句:“过去、现在、未来我永远如此:没有一个凡人曾经掀起我的帷幔。”

论文二 华而不实的浪漫主义者

    初刊于1843年《祖国纪事》第三册第二部27—40页(书刊检阅许可——1843年2月28日),暑名И-P。

    在第二篇论文中赫尔岑发展了《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这一组论文的基本思想之一——关于哲学跟生活相结合的必要性的思想。赫尔岑竭力证明十九世纪的人不可能从根植于另一个历史时代的世界观那里获得满足,证明他所需要的乃是能够满足当代社会需要的对世界的新观点。当然,由于还没有掌握唯物史观,赫尔岑无法发现能够使新观念和新理论进入生活的真正的历史原因。然而他却彻底贯彻了以历史态度对待任何现象,确认在这一个时代是自然的真实的事物,在另一个时代就变成了腐朽的、毫无用处的事物的思想。赫尔岑从这种观念出发评价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他不只是把它们当作艺术当中的流派,而且也把它们当作世界观的一定典型来加以考察。

    依赫尔岑的意见,古典主义的特点是尊重自然,相信经验的知识,尊重在实践上讲求功用的倾向性。与此相反,作为浪漫主义的基础的却是唯灵论,对于感性的、物质的东西的鄙视,迷蒙的梦想。古典主义是古代世界的产物;在古希腊罗马世界的清明而充满欢乐的艺术之中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美的感受,对生活美满的享受。在中世纪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与古代的世界观、古代的艺术相对立。”对于它来讲,精神和物质不是处于和谐的发展中,而是处于斗争中,处于不协调中。自然是虚妄,不真实的,一切自然的东西都被否定了”(页28)。赫尔岑跟浪漫主义的神秘的宗教基础是根本绝缘的,不过他认为浪漫主义具有它的历史价值,认为在浪漫主义艺术之中发现了更加深刻地表现人类精神的地方,“揭示了灵魂的丰富性”,这一点是古代世界所不能梦想的。同时赫尔岑也指出,唯灵论的世界观限制了浪漫主义艺术中人的内心生活的描绘。他作如此的断言是因为,“天才地揭示出人的内心生活的全部深度、全部内容、全部情欲和全部无限性,对于生活的难以触及的奥秘的大胆探求以及对它的揭露,这些并没有形成浪漫主义而是超越了它。”这种深入全面的对人的描绘,就引出了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的艺术,赫尔岑确信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必然要让位于这种艺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它那个时代里“曾经一度很富有生命力,正确而优美”。但它们“属于两个伟大的过去时代”(即在古代世界和中世纪)。因而“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使它们复活,它们是做为在当令世界已无栖身之所的死者的幽灵而残存下来的。”

    论文中清楚表明了赫尔岑对神秘主义和唯灵论的不可调和的敌视态度。赫尔岑对浪漫主义的神秘性质的批判,无疑是间接地对整个宗教世界观的批判。显然,由于这一点,赫尔岑已经预测到论文很可能引起对作者的迫害。1843年2月28日他在日记中曾经写道:“刊登我那篇关于浪漫主义的论文的第三期《祖国纪事》昨天在彼得堡出版了。我把它浏览了一遍。也许是检查机关把它删改得残缺不全,也许就可能造成后果。可能就是第三次流放。这将是很痛苦的,不过我已经准备好了。”

    赫尔岑在这篇论文中的思想,在好多地方与别林斯基在1842年第一期《祖国纪事》上发表的《1841年俄罗斯文学》这篇论文中对浪漫主义所做的评述相似。

    第23页..让死者埋葬死者吧。——这个题词乃是稍有改动的《福音书》中的话。

    第26页..三十年战争(1618—1648)——开始时为组成日耳曼帝国的各国间的一次战争,是一场新教同天主教的斗争:后来欧洲其他国家也遂渐卷入到战争中去;这次战争以威斯特法里亚和约而告终,它使得日耳曼的力量大大削弱。

    第27页..已被高卢人看做是死人的罗马元老院议员——据传说,纪元前390年高卢人侵入罗马的时候,罗马元老院议员在会议广场上迎接征服者,一动不动,一声不响,因此高卢人把他们看作是死人或是某种高级动物。

    第28页..我们当代世界的活的普西海雅——古希腊神话中的普西海雅乃是人的灵魂的化身。

    第35页..矢状拱的森严样式——即哥特式。

    第36页..这是谢林论音乐的一句话;《ΠapTeoHHaflapeToHe》——雨果用来指圣彼得罗大教堂而言——赫尔岑是指谢林的《艺术哲学》(1802—1805)和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第五卷第二章。

    第38页..“彼处永远不会成为此地”——引自席勒的诗《朝圣者》。

    ..鹿特丹的艾拉斯姆..含笑写出dellberoetservoarbitrio之类的文章..——指鹿特丹的艾拉斯姆的《自由判断短论》,其中有批判路德,特别是他的意志不自由的学说之处。

    第41页..DasJehrhundertistimSturm..——引自席勒的诗《新世纪的开始》(1801)。

    望着耶拿、瓦格拉姆原野——耶拿是德国一个城市,1806年普法两国的军队在这个城市有过一场会战,以德军复灭告终。瓦格拉姆是维也纳附近的一个村庄,1809年法奥两国军队在这里有过一场会战。

    第42页..伟大思想家的名字——指歌德。

    ..思辨的、辩证法的思想家——指黑格尔。

    第43页..浪漫主义的布洛肯山巅——布洛肯山在德国;有许多反映在浪漫主义作家的创作中的民间传说和这座山有关。

    第44页..谢林衰老了——指四十年代谢林宣扬反动的神秘主义观点的言论。

    ..始终如同跟被包围的列奥尼达斯共在的斯巴达人一样——指有名的塞尔莫比里决战(纪元前480年),在这次决战中,波斯人迁迴到列奥尼达斯王所率领的斯巴达队伍背后。队伍被波斯人消灭了。

    第45页..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现在不打算答复——这里赫尔岑大约是指三十年代西欧的革命运动,以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论文三 华而不实的人和学者的行会

    初刊于1843年《祖国纪事》第五册第二部1—16页(书刊检阅许可——1843年4月30日),暑名И-P。

    在第三篇论文中赫尔岑从一个新的方面发展了哲学跟生活相结合的必要性的思想。一般说来这篇论文专门反对使哲学和科学完全脱离生活实践的需要,以及把它局限于狭窄的专门学者的圈子里的企图。

    赫尔岑揭破了在科学脱离生活及其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行会学术”的坏处。抽象的、人为的、不能应用于生活的结构,与此并列的狭隘的、不发展的经验主义,乃是一堆“没有联系的经验,没有一个总的目的的观察”;按照赫尔岑的看法,缺乏科学的方法以及厦玫哲学艰涩的语言,这就是“学者们的手艺匠专门化”的有害的后果。根据赫尔岑的见解,真正的学者乃是当代社会生活的积极参加者,是公民兼学者,是有着广阔的眼界和活生生的实践行为的人。

    论文中清晰地表明了赫尔岑世界观的唯物主义基础。他确信“真实的世界无疑是科学的基础,不依据自然,不依据事实的科学,正就是一些华而不实的人的虚无飘渺的科学”。同时在这篇论文中也可以看到赫尔岑的唯物主义并未完成,以及唯心主义的用语。比如,他写道:“在生活中受到偶然性等等所侵害的自然,在科学中从偶然性和外界影响的支配下解放出来,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可以说,自然渴望自己从偶然的存在中解放出来,在科学中理性完成了这一点”等等。

    论文中尖说地批判了学术专家的形而上学的思惟。这些人的特色,如华而不实的人的一样,就是“解剖不可分割的事物”,没有能力在现象的活生生的联系上和整体性上了解现象。赫尔岑则与之相反,他认为“一切活的东西,只有在作为整体的时候,在内在和外在、一般和个别共存的时候,才是活的和真实的。生命是结合了这两个因素的:生命乃是两者永远互相转化的过程。”

    论文中包含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颇为有趣。赫尔岑一方面对于黑格尔在哲学思想发展当中的作用作出很高评价的,同时也注意到黑格尔哲学的保守倾向。用赫尔岑的话来说,即黑格尔常常“把原理探索出来而不敢承认原理的一切结果,他不去寻找简单明了的、自然的、当然可以得出的结论,而还要让它跟现存的事物相安无事”。

    第46页..轮迴——灵魂的转世。

    第51页..科学的祭司——这里祭司一词原来的意义是古代犹太人中的教士阶极。

    第57页..检验尸体——验尸即解剖。

    ..柏林的教授们——赫尔岑指的是黑格尔右派。

    奥埃尔镇——普鲁士的一个市镇,1805年拿破仑曾在这里大败德军。

    ..费希特..暂时丢开了书卷。——在拿破仑入侵德意志时,费希特曾以社会政治问题的讲演人的身分出头演讲。

    第58页..卢克索尔方尖碑——古埃及拉姆泽二世建立在卢克索尔的阿蒙寺院入口处的两个方尖碑之一。1831年被运到巴黎,安置在和睦广场上。

    第64页..弗朗齐亚博士治下的巴拉圭”共和国”——指1814—1840年巴拉圭共和国弗期斯·豪斯·哈斯巴·罗德里盖斯独载的专制统治。

    第65页..列出一切蕴涵——在逻辑中,蕴涵是一个概念对另一个更一般概念的隶属。

    第67页..像拿破仑看待观念学家那样——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法兰西哲学派别的代表人物自命为观念学家(卡巴尼斯,特别是台斯特·德·特拉西①)。拿破仑在“观念学家”这个用语中带有讽刺的意味,指“抽象的理论家、梦想家”。

① Cabanis(1757—1808),DestuttdeTracy(1754—1836),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家和哲学家。——译者注

    第69页..Toutceque1’On..——引自波代洛的《诗的艺术》(1674)。

论文四 科学中的佛教

    初刊于1943年《祖国纪事》第十二册第二部57—74页(书刊检阅许可——约1843年11月30日),署名И-P。

    赫尔岑认为《科学中的佛教》一文具有巨大的意义。他在1843年2月4日的日记中曾经写道:“波特金称这篇哲学论文是一首symphoniaeroi-ca①。

①(意大利语)英雄交响乐。

    我接受这种称赞——事实上它正是我带着火热而兴奋的心情写就的。这就是
我的诗篇。我所谈的科学问题是与一切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我在这里可以把充塞胸中的话用另一些言语吐露出来。

    赫尔岑断言作为社会动物的人,其使命就是旨在改善生活、改善社会秩序的积极活动。

    能够使人满意并导致胜利的正确活动,乃是有意识的、力求达到目的的、有理智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只有在一个人以关于生活的规律及其发展的进程和前途的知识武装起来的时候,才有可能。科学和哲学正是向他提供了这种知识。

    然而这么一来,哲学本身的价值以及它的社会意义就因为它应用于生活以及它对实践活动的意义而发生了变化。赫尔岑写道:“对人来讲科学乃是一个阶段,生活在这个阶段的两个方面都有,一个方面是天然而直接的生活,向它进行着;另一方面是自觉而自由的生活,从科学那里出发的”。在断言哲学同实际社会活动的联系的必要性的时候,赫尔岑曾经尖锐地抨击了哲学脱离生活、“纯”知识以及把科学了解为目的本身的认识。他指出同现实“调和’,为现实辩护,拒绝反对生活中腐朽反动的事物的斗争,都是这样了解哲学的基础。赫尔岑在这里所批判的首先是针对着黑格尔哲学带来的那些保守的结论。

    赫尔岑公正地注意到黑格尔“在打开精神领域的时候,谈论着艺术、科学,然而却忘记了跟一切历史事件纠结在一起的实践活动”,注意到自命得出了世界历史的最终目的乃是黑格尔的特点。黑格尔哲学的这个缺陷在德国黑格尔右派的观点当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赫尔岑的批判同时也是针对俄罗斯黑格尔信徒提出的。

    赫尔岑痛斥那些认为人类已经获得“绝对知识”和“绝对的存在形式”,因而也就想要把社会现存的对劳动人民的剥削、饥饿、贫困现象说成钝系“偶然”的人们。论文证明赫尔岑的民主主义,及其想要使哲学为先进的人们争取改善劳动人民的地位的斗争服务的意图。

    赫尔岑把创立以服务于实际的革命活动为使命的新哲学的希望,首先跟俄罗斯思想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他写道,“把我们北方货币投入人类思想宝库这项伟大的使命也许就在这里开始了;也许我们这些很少生活于往日的人们,就是确实地统一科学和生活、言论和行动的代表人物”。这几句话里面显明地表现了赫尔岑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他对俄罗斯思想力量的信心。

    论文中表现了赫尔岑的历史的乐观主义。从之一点来说,赫尔岑这篇论文的结尾是有重大意义的,在这里他谈到了对未来的信念,确信在艰难的绝望的时刻是会获救的。在尼古拉反动统治的条件下,赫尔岑的论文成为“正义行动”的号角,即为了光明的未来、为了人民的幸福而起来反抗专制的农奴制度的号角。

    第72页毁弃自己的灵魂的人..——录自《福音书》。

    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录自《新约》《雅备书》2,17。

    ..他们组成了科学的马其顿枪兵密集方阵——古希腊重武器步兵的一种特殊战斗队形。

    哈里法特——七、八世纪形成的包括阿拉伯、北非和西班牙的一部分的阿拉伯哈里法、伊斯兰教国家首领所统治的疆域。

    阿尔罕波里——哈里法在格列南特(西班牙地名)的宫殿,是东方艺术的卓越的纪念物。

    第76 页假如亚伯拉罕毫不犹豫即可杀掉以撒的话,那么还用得着去考验他吗?——见《创世纪》22章,上帝为了要考验亚伯拉罕,命令他用他的儿子以撒作牺牲。

    历尽精神现象的苦恼..——即体验了对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赫尔岑在这里使用这个术语,是从黑格尔的阐明认识发展的唯心主义理论的《精神现象学》这部著作而来的。1842年2月3日赫尔岑给A.A.克拉耶夫斯基的信函中写道:“最后,我很好地把《现象学》读完了..我心脏在跳动,怀着一种非常严肃的心情读完了它..”

    很多年以后,赫尔岑忆起四十年代初他学习黑格尔哲学的情况时,曾经在《往事和思索》一书中写道:“我甚至这样想,没读过黑格尔《现象学》和普鲁东的《社会经济矛盾》,没有经过这一熔炉和锻炼的人是不完全的,是不现代化的。”(《往事和思索》第四部第二十五章)

    第77页用达尼拉火热的字母写着——圣经神话,先知达尼拉曾经向巴比仑王伐勒塔窿解释预言巴比仑灭亡的用火热的字母涂写在宫墙上的话。

    第78页..nuovitornlenti——引自坦丁的《神曲》(《地狱》第六章)。

    第84页谢林的叛变行为..意味深长..——指晚年谢林的反动的《启示哲学》,这时他完全丧失早期哲学中曾经具有的积极的辩证法的因素。

    第85页..浮士德朝之走去的母神——在歌德的《浮士德》第二部(第一幕)中,浮士德走进了母神居住的世界,即走进了一切存在的原形的世界,并从这个世界之中引出了海伦和巴里斯的无形体的影子。

    由于科学高于生活,因而科学的领域是抽象的。它的完备性是不完备的——这种思想在这篇论文中得到了发展,其目的不只在于反对哲学脱离实践活动,而且也在于反对极力想把逻辑、思想摆在自然之上的唯心主义。关于这一点赫尔岑在1845年1月曾经这样写给奥格达夫:“附带说明一下,你写道:‘逻辑毕竟是抽象的’;是的,不言而喻,正是由于这种超越生活的高深使得它低于主活。请你读一下论述这一点的我的第四篇论文。我直截了当地提到了这一点。你是完全正确的,自然科学因此就冥顽不灵,逻辑很想用它的普遍因素窒杀局部自由的自然。”

    第86页Warumbinichverganglich,OZeus——摘自歌德短嘲诗《一年四季》(1796年)。

    第88页..把一切偶然的、日常的、衰颓的..都称为现实的,从而也就是有权利被承认的事物——这个批判,赫尔岑是直接针对鼓吹“跟现实妥协”的俄罗斯的黑格尔信徒而发的。

    第94页记得是在《哲学史》中——赫尔岑大概是指黑格尔在他的《哲学皮》的《导言》中的话:“举凡一切在天上或地上发生的——永恒地发生的,——上帝的主活以及一切在时间之内的事物,都只是力求精神认识其自身..”

    第95页..“一切都卷入其中的..得到安宁。”——引自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序言)。(译者按:赫尔岑所引文句,与新版的俄译本大有出入,中译与1962年商务版中译本亦不同,请参阅中译本第30页。)

    第97页莱辛把人类的发展称为教养——这种思想被莱辛贯串在他的著作《人类教养》(1780)之中。

    第98页..统摄的个性(ubergreifendeSubjectlvitat)——赫尔岑袭用黑格尔这个术语来表示精神所固有的那种在其发展中超越其自身所设立的界限,使这种发展的每个下一阶段,都成为高于上一阶段的属性。

    第100页..斯宾诺莎的一个伟大思想..virtus——参见斯宾诺莎《伦理学》第五章第四十二定理。

目录页

CTJ121E书©2005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