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页

[意大利]欧文.拉兹洛《 系统哲学引论

上一页 下一页


第六章 认知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的妙处就在于它在心理-物理方面是中性的,就是说,它的概念和模型既可适用于物质现象,也可适用于非物质现象。

——(冯·贝塔朗菲,《机器人,人和大脑》,见参考文献,第100页)

    自然系统的一般理论已经提出,并依据经验作出了解释。那些用来例证自然系统的现象包括了物理、生物和社会系统,这些现象是作为自然中系统的一个更为广泛的领域的一些范例起作用的。这样的系统还可以被称为“物理事件”(“physical events,”)的系统,这里的“物理”一词并不限于唯一地由物理学所描述的事件,而且包括那些发生在我们通常称为“物质世界”中的所有事件。但是,这类事件决不会穷尽各种经验事件。除了科学上可观察的客观事件外,还有通过内省才能进行观察的事件。这些事件构成了我们每个人的直接的感觉经验。这些事件可以表示为与“物理事件”截然不同的“精神事件”(或“心灵事件’)[“ mental euents”(or“mind euents”)]。混淆这两种事件之间的差别是幼稚的,不是导致物理主义的还原论,就是导致某种形式的唯灵论或唯心论。但要在两者之间作出绝对的分界却会产生更令人不快的二元论的结果。那么,有没有另外的解决办法呢?

    我确信是有的。这就是我称作“双透视”的方法。它要求探索物理事件领域印精神事件领域的系统特性,并要求这些特性像一般系统论中的不变的独立变量那样是可比较的。我们已在上面对物理事件系统(“自然系统”)作了考察和解释;现在我们将对心灵事件系统(“认知系统”)作同样的探究。

    理论:Q=f(α,β,γ,δ),这里的α,β,γ,δ都是独立变量,具有共同的函数Q(“认知系统”)。

    α:导致系统状态中有序整体性的部分的互动关系(“系统的状态  性质”);

    β:导致系统重建其原先的稳定状态(“系统控制论Ⅰ”)的对环境  扰动的适应功能;

    γ:导致系统重组其状态,由于有更高概率,包容有负熵信息量的总增益(“系统控制论”)的对环境扰动的适应功能;

    δ:双重功能-结构适应:相对于下层系统(作为系统整体而适应)  和上层系统(作为互动的部分而适应)而言(“整体性”)。

特殊定义

    “认知系统”:由心灵事件构成的系统,包括知觉、感觉、感情、意志、气质、思想、记忆和想像——也就是任何“出现在心灵中”的东西。

    “环境”:物理事件的领域,靠知觉来传递信号并通过意志对它起作用。知觉和意志(意志今后被称为“意动”[“conations”])构成与环境联系的认知系统的工具(输入和输出)。

    “认知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经验流”:知觉→认知系统的任一或全部的其它要素→意动→环境→知觉→……,处于一个所有元素都可以同时出现的不断的多循环流动中、“认知系统的其它元素”包括各种认知项目:现实的和想象的,事实的和感情的。这些元素都是知觉用“内容”加以填充的“形式”;或者都是知觉为“参照”提供的“意义”。它们是用“建构”(construct)这个适用于多种情形的词来表示的。所有的建构和建构集共同组成系统的“认知组织”.因此,流动可重新表述为知觉→认知组织(建构集)→意动→环境→知觉→(等等)。(图10)

   

目录页

CTJ121E书©2005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