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第7期

读邓晓芒等教授文章后的感想

作者:尤小立




编辑先生大鉴:
  顷读贵刊五期上之特稿,特别是邓晓芒等三教授揭露湖北省哲学社科评奖中的腐败一文,非常兴奋,忍不住停下手头的工作,写点感想。
  我之所以兴奋,首先是我看到终于有著名学者联名揭露学界的腐败现象。以前虽然也有像伍铁平先生这样语言学界的老教授揭露申小龙的剽窃行为,也有葛剑雄先生等在《历史研究》上指出《中国历史人口统计资料研究》的谬误,但从出书撰文的情况看,著名学者中的少壮派,参与者并不算多。彼此在私下里的议论也不是没有,可能也是不愿在这上面花太多的精力,很少有把私下里的谈话转化成文字,公开发表出来,以警世人的。实际上,这多少反映出两个问题:一,长期以来,中国人就养成了“内外有别”的习惯,我称之为双重人格的表现;二,此类现象在学界已是见怪不怪了,既然都在学界里混,说也白说,不如不说;何况自揭伤疤,于学界的发展,自己的前途也没有什么好处。我就见到过很正直的著名学者,在应该非常严肃的博士论文答辩场上,如何地“通情达理”,以致赢得下面旁听的硕士生们一阵会心地哄笑的场面。我一直认为,只有著名学者带头揭露学界腐败,腐败问题才可能部分地得到遏制,而对著名学者本人来说,这未必不是一种自我提醒。从现今学界的状况看,寄希望于一般的学者出面,不仅是缺乏权威性,无益于起到所谓榜样的作用,也是不现实的。我们也可以退一步来看,我当然不怀疑三教授的个人道德,但如果邓晓芒等三教授不是因为自己已经荣膺博导一级,他们是否还有这样指名道姓地挑战陶德麟这样的“理论权威”的勇气,或者可以这样说,他们即使有这样的勇气,哪家刊物又愿意为他们的勇气助一臂之力呢。
  谈到指名道姓,我觉得这是现在揭露学术腐败的必要方式。如果以某人或某某之类的来代替,根本无法震慑腐败者。其实,即使是指名道姓,有些腐败者也不见得脸红,更谈不上认错了。看看复旦那位擅长剽窃的佘碧平博士的答辩,根本感觉不到他有一点悔过的表示。而就我的亲历看,有的剽窃者在一些学校里还照样是“学术骨干”、“培养对象”,在一般人面前也照样是一副如鱼得水的气派。不过,无论如何,指名道姓肯定比不指名要好一些。但要从根本上杜绝学界腐败却不是通过指名道姓式的道德谴责就能够解决的。
  事实上,据我观察,在学界道德缺乏症是相当严重的。即使是从事人文学科的学者,往往也很少考虑自我道德、职业道德的问题。坚守道德底线者不是没有,但大多数人都只把学术当成一种谋生的“技能”来看待,并没有去同自身的做人以及行为方式联系在一起。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大家在一块开会时,对社会、对学校或者对教师学生的道德谴责可以说是基本话题之一,人人都心怀义愤,让人大有正义的化身在此的印象,却转而在实际的行为中任意冲破规则,或者像三教授文里提到的制定一些貌似公允,其实完全是为自己利益服务的“规则”。这是有“权”者。无“权”者在遭受多次挫折后,也往往“想通了”,于是诸种事情就在这种不公正的环境下,恶性循环。还有一种现象更是令人费解,就是一些个人道德本来并不太差或者说也相当好的人,在学界这样的恶劣环境中,也是尽其可能地钻空子,他们做的事也许不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如为小集体或其弟子),可是其结果却绝对是违背一般的公平原则的。当然,这一系列状况不是赶紧加强道德的约束力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因为道德约束力薄弱,不是提倡一下就能解决的,而且长期以来的非道德教育已使道德的裂痕根本无法于一时半会儿中达到弥合。在一种不公正的氛围中,道德在利益面前永远会显得苍白无力。
  制止学术腐败,需要制度的创新。这是人人都在谈的话题。但问题是,在制度创新未完成之前,应该怎么办?我觉得,相应的政策首先必须自上而下地做出调整。拿评奖来说,中国的评奖不仅是学界,文学、影视上的评奖哪个不是最后都评滥了。但如果评奖要持续的话,在政策上就应该对评委组成的代表性、广泛性有明确的要求,对评委的权限也有明确的限定,强制执行回避制度、强化申诉制度,开辟申诉渠道等,总之是不能允许官员、准官员或者“学霸”来任意宰割。规则在腐败滋生之时,其作用的确是要折扣的,但总是有胜于无。我不完全同意三教授文中提出的评奖以类似匿名审稿的方式来操作。以我的体会,貌似公正在操作中非常容易做到。只要用无记名投票来进行,你只能根据结果(像三教授现在这样)来表达不满,对程序本身是无法提出异议的。(除了文中提到陶的任意更动程序以外。)不管评委们以及当事人在事前或事中有没有如相互走动、电话串通、私下商议等作弊行为。在没有制度保障以及政策有待完善之前,我觉得台湾评选文学奖的办法值得借鉴。其原则就是公开化。即把评委的所有意见都公之于众。当然,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这类公布范围是由参与评奖人员的具体情况而定的。如果是一个单位的评奖,单位所有的人都该有知情权,就在这个范围内公开。而如是省一级的,则可以在新闻媒体上公布。这当然不可能完全杜绝作弊行为,但至少也是一种限制。让阴谋变成“阳谋”,由大家评说,历史评说。
  三教授所揭露的学界腐败,只是冰山的一角,学界腐败当然远远不止这一点。实际上作为学界的一员,我们每个人对学术腐败都负有责任,我甚至以为,我们大家都是“同谋”者。如何制止学术腐败的蔓延,套句俗话说,的确是任重而道远。
  以上拉杂罗列,言不尽意。主要是为了表达我的一点心情。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尤小立 敬上20/5/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