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3期

愚民政策一例

作者:贾庆军




  一
  
  1905年时候,沙俄王朝召开过一个有名的会议,史称“彼得戈夫宫秘密国务会议”。此次会议之所以传之久远,既不是因为它与会人数多、规模大,也不是因为它内容繁杂、会期持久,很大程度上是因了它的荒唐滑稽。
  会议其实就一个主题:讨论是否成立国家杜马。当时的沙俄,由于连年的灾荒,全国普遍处于饥饿状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又加政治上的专制高压,民众对立情绪十分严重,工人罢工、农民暴乱和部队哗变时有所闻,沙皇政权已是风雨飘摇岌岌可危。权力高层有开明人士提出成立国家杜马,借以释放一下社会不满情绪,最起码能表明一下朝廷体察民意的姿态和民主立场,以达扬汤止沸的目的。
  本来,对于朝廷来说,成立杜马无非就是多设个机构、多几笔开支,并不算个太大的事,但这牵扯到放松思想禁锢、言论钳制的问题,就不能等闲视之。沙皇尼古拉二世担心的是,阀门一旦松动,言路一旦放开,是否还控制得住局面,是否还收得紧?这个让“人民代表”参与的叫“国家杜马”的东西,是否会影响和侵害沙皇的专制与独裁?沙皇惯常挥舞的臂膀是不是还能如过去那般有力?是不是还能和过去一样,他指向哪里,全国人民就冲向哪里?犹豫不决了好一阵子,他决定召开一次朝臣会议。为此他亲自选定了一批被认为是忠心耿耿、在维护沙皇利益上绝对没有其它杂念的心腹大臣。
  在彼得堡新落成的彼得戈夫宫二楼大厅里,朝向海滨的窗户全部敞开,四十九把软椅排列整齐,上面坐着从彼得堡和莫斯科召来的与会人员共四十九人。沙皇尼古拉二世亲自主持会议,他对面第一排坐的是职务最高的大臣和他最喜欢的顾问。
  会议开始。尼古拉二世首先颁布旨意:此次会议非常重要,所有与会者必须严守纪律,自始至终任何时候都不得泄露秘密,违者将予严惩。他接着问道:
  “鉴于此次会议属于国家绝密,是否不作会议记录?”
  大家意见不一。力主成立国家杜马的内务大臣布雷金坚持认为,严守机密和作不作记录是两码事,即使不作记录,如果有人想使坏,也一样会把内容捅出去,为了维护会议的严肃性,还是依惯例作记录为好。
  于是尼古拉二世责令御前大臣冯·希尔登布兰特作速记记录,一式两份。
  按照尼古拉二世钦定的程序,首先由有关大臣阐述成立国家杜马的必要和好处,然后展开讨论,分析利弊。讨论首先从他最关心的事情开始:罗曼诺夫王朝几百年的传统,沙皇本人的权力是与上帝相联系的,是无限的、不受任何制约的,沙皇的话就是法律,每一句话都是绝对真理。拟议中的国家杜马一旦成立,会不会影响沙皇的绝对权威和侵害他个人的这种独裁权?
  为了打消皇上的顾虑,农业及土地管理大臣什瓦涅巴赫赶快站起:“陛下,上帝自己也要服从他用绝顶智慧制定的管理宇宙的法令——同样,陛下的法令,也由陛下您自己来解释,您放心,您批准成立的国家杜马肯定也得听您的,我们不会让杜马对您有任何束缚。”其他几位力主成立国家杜马的大臣也连连称是。
  在讨论中,赞成成立国家杜马的观点逐渐为多数接受,但有一个前提:沙皇的绝对权力必须保持不变,并且要形成文字,列进条款,昭告全国。继之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明确沙皇个人权力一如既往不可动摇的规定,是放在向全国发布的成立国家杜马的《宣言》中呢,还是放在作为国家杜马成立的基础《杜马法》中?不少人认为放在哪里都一样,但也有大臣提出:《宣言》发布后很快就会被人们遗忘,而《杜马法》却是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的,所以还是放在《杜马法》中好。
  尼古拉二世一锤定音:重申沙皇权力不可动摇的规定就放在《杜马法》中。
  接着又有一项提议被通过,即所有代表在进入国家杜马之前必须宣读誓词,内容是:“我在全能的上帝面前宣誓,我是我们伟大君主的忠实臣仆,我任何时候都永远忠于我们伟大的君主,保证履行和完成伟大君主托付给我的任何职责和任务。”
  就要进行另一个实质性问题的讨论了——具备什么样条件的人才能被选入国家杜马,成为国家杜马成员?这时有人提醒:草拟中的《杜马法》第54条第4款有一个规定:“没有文化的人不得进入国家杜马”,希望引起大家注意。
  内务大臣布雷金赶快解释:就是说,那些不识字,因而在国家杜马中无法起到应有作用的人,不能被选进杜马。
  然而此观点一提出就占了下风。
  斯季申斯基:文化的概念有很大相对性,而且可以做出各种互相矛盾的解释。实际上,在农村的一些老年人中,他们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却是年高德劭,阅历很深,而且很会处理事务,如果在文化上加以限制,他们这一阶层的代表就将不可能进入杜马。
  纳雷什金、帕夫洛夫斯基、布德贝格都支持斯季申斯基的意见。
  布雷金:不能允许那些无法阅读需要杜马审议的文件的人进入杜马,他们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
  韦尔霍夫斯基:杜马成员在就职时必须在誓词上签字,这就是说,他们至少必须会写自己的姓名。不然,这个程序怎么进行。
  纳雷什金:这没有关系。没有文化对农民的生活从来没有妨碍,不会写名字他们可以画三个“十”,或者让其他成员代签。没有文化的乡长比有文化的乡长更善于处理自己复杂的事务,也更容易引导和管理。
  布德贝格:不能阅读文件,可以让别的人读给他们听,他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行。没有文化,或者文化越少,越少乌七八糟的想法。
  皇帝陛下:我同意这种看法。这种没有文化而具有良好世界观的农民往往更朴素,更纯洁,往往能给我们的事业带来更多的理智和生活经验。
  帕夫洛夫斯基:应该把那些有文化的,或者稍有文化的人看作是道德败坏、不良分子。这些有文化的人,最会把别的人引入歧途……这种人对于他们周围的人常常是一些害群之马。
  皇帝陛下:要将第54条第4款删去,至少在成立初期应该删去。继续往下讨论。
  如果不是当年那位名叫布雷金的内务大臣坚决反对不作会议记录,也许外人根本就无法详细了解那个“彼得戈夫宫秘密国务会议”;如果不是那位名叫冯·希尔登布兰特的认真负责的御前大臣的白纸黑字(据说会议结束不到半年,德国情报部门就获悉了会议记录内容,并予全文发表,尼古拉二世为此还查办了很多人),也许人们很难相信这些赤裸裸以愚民为目的,透着邪恶与阴谋的字眼会是从那些口口声声为俄罗斯百姓谋利益,被人民顶礼膜拜、要人民无限忠于的“救世主”嘴里吐出来的。
  能证明尼古拉二世及其政府愚民心态的,除这份“彼得戈夫宫秘密会议”记录,还有一些他的“御笔亲批”。
  奥洛涅茨省省长报告:他们那个地方学校越来越紧张,少年儿童没地方上学,“地方自治会正筹措资金,争取再开办一批国民学校。”尼古拉二世批示:“在这方面大可不必过分匆忙。”
  土尔加斯边区督军洛马切夫斯基在报告中说:“为吉尔吉斯人办学是没有好处的。”尼古拉二世批示:“同意此观点。国民教育部严加注意。”
  沃洛格达省省长报告:地方自治会想削减教堂开支,以增加国民学校的经费。尼古拉二世批道:“此举令我甚为不悦。”
  托木斯克省省长在报告中提议:“不仅要在城镇,尤其要在乡村多建教堂”。尼古拉二世在页边上批道:“此说正合吾意”。
  波尔塔瓦省长在报告中讨好说,无论在教堂学校还是在国民学校,他都严令校方,教学大纲中少学些文化知识无妨,但务必多向学生灌输“严格遵循东正教教义和无限忠于伟大的沙皇”的思想。尼古拉二世欣然批道:“甚好。此两项原则应是每个俄罗斯人心灵中所固有的,维护这些原则是真正开发我国民众智能的保证和需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