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5期

评《不够知己》的编注

作者:王雨霖




  THE CHINA CRITIC是桂中枢主编的英文周刊,封面上“中国评论周报” (不可译作“中国评论”)六个汉字是蔡元培题署的,1928年5月在上海创刊。 1934年1月起温源宁加入了它的Contributing Editors(撰稿编辑)行列。温源宁有很多论文和书评在上面发表——T'IEN HISA MONTHLY上也有温源宁好些东西。这年的1月4日,《中国评论周报》第七卷新开了一个专栏,Unedited Bi- ographies(人物志稿),第一期发表了Yih Chang--mung(即易常盂)“Han:Fu-chu, The Good Bully Of Shantung”,写的是韩复榘。文前有一段温源宁的话,似曾相识,知是来自他的论文“Machiavelli and China”(马基雅弗利与中国)。Unedited Biographies第二期的题目是“Ma Chun-wu(马君武)”,作者是C.T.(即陈达)。第三期的题目是“Doleful Mci Lan-fang”,传主是梅兰芳,作者是E.K.Moy(即梅其驹)。第四期题目是“Mr.Wu Ni(吴宓),A Scholar And A Gentleman”,作者没有署名,就是温源宁了。接下来写的是人物依次是:赵元任、EmperorMalgre Lui (即清废帝溥仪)、吴经熊、高君珊、胡适、冯玉祥、徐志摩、薛氏兄弟、周作人、林可胜、梁遇春、陈嘉庚、周诒春、顾孟馀、褚民谊、叶公超。第二十一期停了一期,布告(Notice)说Unedited Biographies下周易名。5月31日第二十二期起,专栏名称改为“Intimate Portraits”(亲切写真):并标明为温源宁编(dited by Wen Yuan-ning),刊用的是“Dr.Lim Boon Keng(林文庆)”,第二十三期登载F.T. Wang为林文庆鸣不平的长函,编者标题为“Dr.Lim Boon Keng,Once More”。之后传主依次是:黄庐隐、王文显、凌叔华(有署名,作者是费鉴照)、朱兆莘、卢作孚(作者是Chang Hsu-lin)、顾维钧、梁龙、伍连德、刘复、王德林(作者是林幽)、丁文江、辜鸿铭、吴赉熙、吴稚晖、顾静徽、杨丙辰、冯友兰、刘铁云(据刘大钧文编译)、章太炎(据曹聚仁文编译)、周延旭、陈通伯、孙大雨、梁宗岱、舒舍予、沈有乾、盛成、刘海粟和黎锦晖、李石岑、程锡庚。1935年1月,温源宁挑出十七篇,吴宓、胡适、徐志摩、周作人、梁遇春、王文显、朱兆莘、顾维钧、丁文江、辜鸿铭、吴赉熙、杨丙辰、周廷旭、陈通伯、梁宗岱、盛成、程锡庚,取名为“Imper- fect Understanding”,交付上海KeUy and Walsh, LTD.(别发洋行)刊行。1935年6月钱默存在《人间世》第二十九期发表了篇书评,译书名为“不够知己”。
  1988年12月,岳麓出版社出版Imperfect Understanding的中文本,译者是南星,书名叫“一知半解”。2001年2月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陈子善编《一知半解及其他》,收入南星译本和六篇温源宁评论文章的中译本(《人间世》第十一期林幽译《轨范季刊》、第十九期《一九三四年我所爱读的书籍》漏辑)。
  2004年1月,岳麓出版社又出版“温源宁著、江枫译”的《不够知己》,责任校译是刘果,责任编辑是刘果,版式设计是刘果。正文每叶上面是原文,下面是译文和注释。设计得真好玩好看;如果再配上人物照相或画像,那就更妙了。不过,责任者假使把设计的心思稍分摊到编校上,那就是我们读者的福气了。唉!
  从《序》里的话(“敬业的刘果硕士费心策划、热情邀请”云云),可以推想译者没有翻过《中国评论周报》,也没有见过别发洋行出版的《不够知己》,也不知道《一知半解及其他》,好像只借鉴了《一知半解》。这样,他信笔洒出的一知半解也就不足怪了:“《中国评论》Unedited Biographies(人物速写)专栏从6月起便改名 Intimate Portraits(知交剪影),所刊文章绝大部分均不署名,只有一篇文末署有两个字母的缩写字头……除了一篇显然来自读者群中,这些文章不论署名不署名,编者也就是作者……温源宁留给后人的文字,似乎也就是这么四十几篇人物小传了。”
  出版家似乎有编全本或足本的权力,但最好能尊重著作家的定本或原本。温源宁从已刊的二三十篇里选出十七篇,自是他的主权,自有他的理由:那些没署名的小传不都是自家写的,有的小传因“气坏了好多人”而不宜收编,有的写完就不很满意。死了二十年,“在收藏家、古董贩和专家学者通力合作的今天”,温源宁当然管不了别人的“搜拾弃馀”。编译者既然做主“把这个文集视为温源宁所著Imperfect Understanding的足本”,那“文集”的编次按理该照用Imperfect Un- derstanding,然后再把作者挑剩的依原著体例,以发表时间为序,附录于后。可“这个文集”全不顾温源宁自己的意匠心花(原著郑重地在标题下标明问世时间),竟以传主姓氏的汉语拼音为序编排(《武连德博士》则错简),也没有表示哪些是温著集外文,并且遗弃了原书的序文。
  辨识文章的主名是个力气活儿,“编者也就是作者”的“判断”可也忒省心省、事了。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连《中国评论周报》都不闻,连温源宁的作品都不问,怎么就矜诩创获编“足本”呢!作为温源宁的高弟和良友,钱默存当时记温源宁“写了二十多篇当代中国名人小传”,或许少说了点儿,而这个“足本”一下子弄出四十几篇,不亦多乎哉!
  《王德林,“一战斗的公牛”》格外长(译者居然花两个半页去注释“二十一条”),原本有作者署名——L.Y.,就是《中国评论周报》主编助理兼Oversea Chi- nese专栏编辑的林幽(Lin Yu)。假如策划者留意到篇末署的L.L.,那译者手里就不会有它的复印件了。伯蹇叔盲,求玉获石,害得译者出面解释:“L.Y.应为本文作者名字的拼音缩写,待考。”咳,编译者轻易抛弃了职权,愣留“待”读者自“考”。
  《刘铁云先生》(原文无“先生”)英文本有编者的题注,说明是据传主之侄刘大钧发表在《人间世》上的文章编译的(Based on an article by his nephew,Dr. D.K.Lieu.in“The Jen Chien Shi'h”)。刘大钧也是《中国评论周报》的撰稿编辑 (曾任主编顾问),《刘铁云先生轶事》刊于《人间世》第四期(1934年5月20日),改编者不会是温源宁,因为温源宁不怎么通文言文。在Intimate Portraits里,挨着《刘铁云》的是《章太炎》,也是据《人间世》第十一期上曹聚仁《章太炎先生》编译的,“足本”就没收——莫不是落了?
  高君珊、顾静徽两个女人的小传,写的情事(温源宁未尝留学美国),用的口气,明摆着非温源宁所作。作者像是传主的同性同学(第65页:“那天夜晚,在安阿伯南区大街的一间顶楼房间里,同在一起的有我们三个”云云,第82页:“我们曾在同一套公寓内住过六个或八个星期,我做饭,她洗碗”云云)。葛龚莫辨,雌雄迷离,就一骨脑儿拣进篮子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