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6期

在变动的时空视野下把握两岸关系

作者:程亚文




  台湾岛内两大政党——中国国民党和亲民党,在党主席连战和宋楚瑜的率领下先后组团访问祖国大陆,与中国共产党展开面对面交流,并实现了党派之间最高领导人会晤、发表了会谈公报。对于近半世纪以来实质上处于敌对状态的海峡两岸来说,这两次跨越海峡的握手,其意义不仅在于为结束敌对状态迈出了重要的—步,为未来逐步使两岸关系步入正常化创造了契机,而且,两岸政党互动也为人们重新思考两岸关系与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之道,提供了想象空间。
  
  一
  
  两岸政党高层互动得以实现,人们可以对此做出多种多样的解释。不过,从宽广一点的历史视野来看,目前中国共产党与台湾岛内一些政党形成今天这样的交往格局,可以说是水道渠成、瓜熟蒂落。两岸政治家的主观意愿,对于推动历史会起到极其显著的作用,但是,历史是否按照两岸政治家的意愿运转,则还要看时势有没有提供相应的资源条件。中国共产党对台湾岛所释放出来的善意,引来海峡另一边一些力量同样善意的回应,也正在于处理两岸关系时,我们已处于相比以往大为有利的态势。
  如何理解这一点?中国历史上几次解决台湾问题的经历与经验,仍能给现在的人们以许多启迪。众所周知,历史上中国曾几次“丧失”台湾,而又重新收复。那么,当时台湾回归中国怀抱的历史原型又是什么呢?可大致归结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中国自身力量的强大。清朝施琅收复台湾时,清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国家内部安定,兵强马壮,无论经济能力还是军事能力,不仅相对台湾岛,而且相对其他周围国家,都有压倒性的优势。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氏集团依凭福建一隅打击荷兰殖民者,所掌握的经济、军事以及道义资源,也比对抗一方要强大得多。
  其二从国际关系层面来看,有这样几点值得重视:1、中国所处的东亚世界 (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作为一个国际体系,自足一体,与外部世界没有多少政治联系;2、中国是东亚国际体系中的宗主国、支配者;3、收复台湾对其它国家的经济政治利益没有明显影响。这就决定了在中国收复台湾时,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合法性不会受到来自东亚国际体系外国家的力量阻挠,和来自东亚国际体系内国家的政治军事压力。相反,东亚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朝贡格局,会增大台湾“独立”的政治经济成本。这种外部环境应成为中国现在解决台湾问题时需要考虑的“历史原型”。
  准确地说,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收复台湾的经历,除了郑成功和施琅收复台湾外,1945年中国国民党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台湾为第三次。此次,中国是以战胜者的姿态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具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合法性,并且,其他国家对此没有疑议。
  
  二
  
  从三次收复台湾的历史原型中不难发现,中国自身的强大以及中国与周围世界构筑起良好的关系,是台湾问题得以解决的基本内外前提。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不能说已完全创造出了历史上曾经具备的资源条件,但是,经过五十余年时间不懈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建设努力,中国今天的经济成就已举世瞩目;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已超越自身的国家地理疆界,整个东亚世界与中国之间,重新形成融为一体的经济关联,即便是在两岸之间,政治上的隔绝,也没能阻挡经济上正日益变得密不可分。
  中国取得经济发展,并且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平发展的政策选择,世界在改变对中国的看法的同时,也在改变对中国台湾问题的认识。在去年台湾岛内“总统”选举之后,在“台独”势力似乎正一统台湾的局面下,人们看到,世界对台湾岛内政治生态的态度,也在悄悄发生改变。举两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其一是,法国公开表态,指出台湾岛内“台独”势力不应破坏海峡稳定;另一个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也认为,台湾岛内一些政治集团只热衷内斗,而看不到中国大陆的变化,并认为“台独”势力正成为破坏海峡两岸和东亚稳定的因素。以上两件事都值得回味,它说明至少从东亚世界来说,“台独”的支持者日益稀少,这应该说这与中国在处理内外关系时在总体上的政策得当紧密关联。
  实际上,在中国与东亚经济上连成一体的时候,台湾岛作为东亚地理区域的一个构成,其政治运作、经济过程也不能不被纳入这一结构中。因此,台湾岛内“台独”意识呈现亢奋状态的同时,在大量的经常往返中国两地的人群中,“中国”意识也在增强。台湾岛内两大政党主席访问大陆,公开大讲两岸都是“中国人”,就是一个例子。两大政党主席讲两岸民众都是“中国人”,在台湾岛内所产生的一个政治和社会效果,就是使原先在“中国人”认同上持暧昧态度的人,越来越有勇气说自己是“中国人”。
  所以,也正是在中国自身、中国与世界、两岸之间,诸种状况都已不同予以往的情况下,看似危机连连的海峡局势,其实也正蕴藏着转机。连宋访问大陆,也正反映了历史场景在当下的转换。
  
  三
  
  从历史与现实两层面来看,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今后中国仍要致力于累积相应的资源条件,在修炼内功、继续提高自身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同时,构筑起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国际环境。而从外部环境来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则是中国与东亚世界的关系。如果中国进一步参与东亚世界的事务,与其他国家一起平等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使东亚世界对中国影响力的认同度继续提升,那么,在东亚一体的空间感觉中,中国大陆对于台湾岛内民众的向心力,也将日久天长逐渐提高。
  具体来说,中国仍应延续以往的一些策略:1、要把未来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点,首先放在中国自身的综合国力增长上,尤其是经济和军事能力的生成;2、与东亚其他国家一道,重塑东亚国际体系,促进东亚一体化,在东亚世界更灵活地发挥建设性作用;3、在此过程中,要关照到东亚国家的安全与利益忧患,考虑东亚世界的整体安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政治解决台湾问题创造势能;也为万不得已时用军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化解阻力。
  应当看到,历史正在重新为中国处理两岸关系提供机遇。在未来可见的年份内,只要不出大的意外,中国可望仍会延续月前的发展势头,在国家能力上实现进一步增长。而从解决台湾问题所需要的国际环境来论,东亚一体化也正展现出良好的前景,东亚区域作为一个国际体系的历史,今天正在复活,可见的一些事实和趋势包括:1、东亚国家间经贸往来大大增多,区域内相互贸易与投资的比例越来越大,目前已达到整个贸易与投资量的50%以上;2、服务于经济交往的制度建设日益增多,如东盟已形成自由贸易区并计划在2020年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中国与东盟已于2003年11月达成协议,并将于2010年建成“10+1”自由贸易区。此外,日本、韩国也正在步中国后尘、计划与东盟达成类似协议,以上情况表明,东亚经济交往日益制度化;3、政治合作日益增多和向良性化方向发展。在经济上的合作范围扩大与层次提高后,东亚国家间正在诱发政治合作的冲动,比如,在2002年11月召开的“东盟10+3”年会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签订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根据协议,中国和东盟各国承诺,在南沙群岛问题上,放弃使用武力并维持现状,并通过对话来处理好相互间存在的分歧,通过合作来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而且,更应该看到的是,东亚一体化,是东亚国家在普遍获得民族自觉和独立主权后,所形成的一种自然走向和历史大趋势,目前,东亚区域的政府与民间舆论都对此持积极态度。比如,吸收中国参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就是由东盟国家所倡议的;日本、韩国与东盟经济来往的增多,一开始也是东盟国家占主动;还有,就东北亚国家的韩国来说,自金大中主政以来,外交上对亚洲大大提升了重视程度,现任总统卢武铉外交将重点转向东亚的倾向更加明显。
  
  四
  
  在历史大势出现的时候,对于决策者来说,所要做的工作,也许就是要更加慎重地处理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今天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应该致力于促使东亚向历史回归,但回归不是还原,而是在部分恢复的基础上重新创造。所以,今天推进东亚一体化,要考虑到历史,又要超越历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