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旧译新梓 嘉惠士民

作者:李建欣




  徐梵澄先生是印度现代哲学家阿罗频多思想和著作的研究者和传播者。2005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徐梵澄所译的阿罗频多所著“综合瑜伽论”丛书,共五册,洋洋百万余言。该丛书的出版对普通读者了解瑜伽知识大有助益,对研究印度哲学和文化也将产生推动作用。
  
  社会现实产生真正的需要,比多少个理论家宣传都要有力得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瑜伽在中国大中型城市悄然兴起,瑜伽馆星罗棋布,五花八门的瑜伽教学手册、光碟、录像带、冥想音乐持续热销。然而在时下流行的瑜伽热中不难看出这样一些特点:将瑜伽与以前流行的健身类运动形式、各种气功混为一谈,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运作。各类瑜伽爱好者基本上都是临时抱佛脚,以治病强身为主,再次突显国人几千年来一再表现出来的实用与功利特点。这也难怪,市面上确实缺少对印度瑜伽进行全面而深入介绍的书籍,而各种流行的瑜伽手册的内容基本上都没有超出《瑜伽:气功与冥想》的范围。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阿罗频多“综合瑜伽论”(四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的出版正可谓适逢其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次推出的一套五种阿罗频多的“综合瑜伽论”实际上是该社即将出版的《徐梵澄文集》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徐先生所译阿罗频多的大部分著作,该社为了满足广大瑜伽爱好者的需要,特意从中选取这套“综合瑜伽论”先行出版。
  
  一
  
  瑜伽,从广义上讲是印度这一文明古国众多修行体系的总称,种类繁多,包括业瑜伽、智瑜伽、奉爱瑜伽(或称信瑜伽)、王瑜伽、诃陀瑜伽(即徐译赫他瑜伽)、赖耶瑜伽、军陀利尼瑜伽、坦多罗瑜伽等等;印度的各种宗教及教派都拥有他们自己的修行体系即瑜伽。到了近现代,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又产生了基督教的瑜伽。瑜伽从狭义上讲特指印度六派正统哲学之一的瑜伽派和以钵颠阇梨的《瑜伽经》(约公元200年)为核心的古典瑜伽体系(即八支行法)。
  我们从印度河流域发掘的冻石印章上可以看到,大约公元前3000年古印度已经流行瑜伽了。在印度古老的文化经典《梨俱吠陀》和《阿闼婆吠陀》中也发现对瑜伽行法的描述。古印度思想文化经典奥义书时代对瑜伽的描述就更加具体而全面。后成为印度教的经典的《薄伽梵歌》中,瑜伽成为讨论的主题。其中提出达到解脱的三条道路:业瑜伽、智瑜伽和奉爱瑜伽。业瑜伽要求修行者冥想自我,控制心意,闭锁感官;满足于自我,安住于梵界并履行自己的职责。智瑜伽的主要技巧是冥想。正是在冥想的简化的内在环境中得以区分真实者与非真实者。奉爱瑜伽强调对神圣者的敬爱、虔诚、崇敬以及心灵向神圣者的企慕。
  公元200年,钵颠阇梨对瑜伽进行体系化,编著了《瑜伽经》,这时才真正形成了成熟的瑜伽体系。它对以后的瑜伽理论与修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第二章介绍了瑜伽修行的基本概念和行法,讨论了瑜伽八支,即后来所说的“瑜伽八支”(王瑜伽):禁制(非暴力、不说谎、不盗、不淫、无所有五种禁戒)、劝制(清净、知足、苦行、读诵经典、念神五个方面积极的道德要求)、坐法(体式、姿势)、调息(调整呼吸)、制感(诸感官不与它们的对象接触)、执持(使心专注于一个对象之上)、禅定(心与其对象统一)、三昧(主客观完全融合)。以后出现的各种瑜伽行法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在其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并无更大的突破,因此古典瑜伽的八支行法才被称为王瑜伽。
  
  二
  
  阿罗频多是印度现代瑜伽的集大成者。不但自己专心研究古代印度瑜伽经典,而且还拜师学艺并有多次瑜伽体验。但如果仅仅如此,他就不可能成为大师了,他不但有继承,更有创新。他在研究奥义书和《薄伽梵歌》中的瑜伽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修习瑜伽的体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整体瑜伽”。如黄心川先生所说,他“是在印度传统吠檀多唯心主义基础上,摄取了十九世纪西方的哲学和自然科学思想等建立起来的。他把东西方各种互相对立、矛盾的思想囊括在一个庞大的体系中。”(黄心川:《印度近现代哲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42页)
  关于“瑜伽”一词,阿罗频多的理解是“一种趋向自我完善的有条理的努力,其方式是通过表现其存在的潜力和个人与宇宙、在宇宙中表现出来的超越性存在(我们可以看到部分)的合一。”这样的瑜伽可被看作“将一个人的进化浓缩为唯一的生命或身体存在几年甚至几个月的方式”。
  阿罗频多的瑜伽并不拒绝身体,而是通过把身体拉回到精神的深层以避免其惰性。身体也是进化世界的神圣精神的一种形式,而且任何一种厌恶身体的形式最终都会远离神圣者自身。瑜伽的目标是人的本性和意识的必需的、彻底的转变,它是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良药。这种激烈的转变是把人类的意识从心思的层次提高到超心思的层次,是一种“三次转化”。第一次转化是一种“心灵转化”,定义为“把我们现有的全部性质转化为一种灵魂的工具”。这是由瑜伽的修炼所带来的变化。第二次转化是一种“精神转化”。瑜伽是一种个人意识的集中从而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而“精神转化”是新近获得的高层意识下降到生命和身体较低的层次以转化它们。精神转化通过让低层次的本性准备迎接超心思的最后下降,从而为第三次转化提供了舞台。因此,心理转化过的意识提升了生命与物质的低层次。第三次转化是“超心思的转化”。这次转化是前两次转化的结果。一定有“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意识的永恒上升和从高层次向低层次性质的有效的下降”,然后超心思才下降。只有超心思下降了,全部的个体存在才会转化它的性质、能力和运动。
  阿罗频多所提出的瑜伽试图为三次转化做准备的。正是上升首先导致“心灵转化”。由于进化中的神圣者并不厌恶肉体,不忽视身体,阿罗频多才提出了转化身体的瑜伽。由于一切都被神圣者转化,阿罗频多的瑜伽关注的是物质与精神不加区分的宇宙每一要素的转化。阿罗频多的瑜伽因而是其终极关怀的目标,是直接由他关于宇宙中神圣者和瑜伽试图加快的进化的观点引发的。
  阿罗频多称他的瑜伽为“整体”瑜伽有几个原因:首先,它试图转化整个人类而不仅仅是精神或身体,因此是整体的。其次,它包括“奉爱、知识和工作三种途径” 的瑜伽,即奉爱瑜伽、智瑜伽和业瑜伽的综合,因此是整体的。它把这三种途径看作一种。与传统瑜伽相比,他并不把它看作是一种全新的方式:
  “我从未说过我的瑜伽的所有要素都有全新的标记。我把它称之为整体瑜伽,那是说它采纳了古老瑜伽的菁华和许多方法——它的新表现在它的目标、立场和其方式的整全上。”
  他认为其创新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他的立场不是远离世界和生命,而是生命和一切存在的一种转化。它的目标不仅是只是为了个人的实现,而是为一切地球意识形式的转化“带来一种意识的力量(超心思)”。它的方法是整全的,与只期待在心思或精神上发生变化的片面方法形成对照,是一种整体的方法。
  他指出它是整体的第三个原因。由于它是整体的,它的行法和步骤不是按照一个固定的体系。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情自由地进行修炼。因此阿罗频多只是提出应遵循的宽泛的准则,而没有提出有约束力原则或规范。所有人的存在和性情都被接受为过去进化的结果并且一切都不得不经历神圣的转化。由于瑜伽是整体的,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它的方式。生命的每一种体验和精神的每一种体验都是通向完善之路的一部分。因此,它被称为整体是因为:它把生命中的一切都包括进它的方法中。总之,它的方法和结果都是整体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