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9期

《国共两党与察哈尔抗日》写作札记

作者:王晓荣




  拙著《国共两党与察哈尔抗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后,我不断地收到一些读者、学者的交流电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对我进行了专题采访,制作了四集历史纪录片《抗日同盟军》,该片播出后,一直有观众和读者询问我这本书的创作缘起以及研究的一些相关情况。
  在一次与导师陈铁健先生的交谈中,我得知“这段历史似乎还有些问题”,于是就有意无意地翻看一些常见的资料和著述,隐约感觉到其中的确有一些疑点,就又找来各种教科书和其他资料进行追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产生一种想探询真相的冲动。一方面,是那些悬而未解的疑团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另一方面,在粗看资料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历史当事人的不平遭遇,让我根本放不下。我觉得,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自己有责任在这方面尽力,因此决定以“察哈尔抗日”作为研究对象来撰写博士毕业论文。其后在“走南闯北”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这其中隐藏的问题越来越多,甚至常常呈现出谜中有谜的情形,而我的研究兴趣和劲头也随之越来越大。在这个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中,我真正体会到小题目下面是怎么产生出大文章的。
  察哈尔抗日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华民族抗日潮流中的一个重要而复杂的历史事件。据粗略统计,与察哈尔抗日有关的电报、布告、信函计约四百多件,有关这方面的回忆文章近百篇。察哈尔抗日事件的过程中,平绥路交通阻断两次,严阵以待的国民党攻察部队拥有铁甲车八列、飞机两队,人数最多时达到十五万,一触即发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这一事件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参与其中的政治军事势力的多样性,也表现在察哈尔抗日事件的核心人物冯玉祥本人在此期间思想与行为、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差异性,还表现在一系列是非纠葛的纷繁复杂。从学术界的研究状况看,对这一问题虽有一点零散的涉及,但对有关史料进行系统搜集、整理与研究,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对其做一整体联系的考察者尚属未见,缺乏系统、深入而公允的研究成果。
  在查看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关察哈尔抗日的资料比较庞杂,有些是第一手的档案文件,有些是当事人和当时人的记述,也有大量的报刊述评和回忆材料。但这些资料的科学价值差别较大,其中不乏虚假史料,如有的是因为特定政治环境而做的迎合之辞,有的是出于个人偏好的夸大之论,还有的是因应复杂的政治斗争需要而编造的。本书所选用的资料,第一类是大陆和台湾一些档案馆所藏的档案文件,特别是系统地研究和利用了学界很少注意到的中央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编的《河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和中央档案馆、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等所藏档案等第一手材料。第二类是冯玉祥、胡汉民、李烈钧等人的电报、文函、日记。第三类是《察哈尔抗日实录》《长城察北的抗战》等当时人的各种著述刊评。第四类是冯玉祥的随从、部将、故旧以及其他各类当事人的回忆材料。这些回忆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从不同角度记述了察哈尔抗日期间的有关问题。但这些材料有许多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有关察哈尔抗日问题的事件发生、党派及人物的叙述和评价,不免受到回忆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政治氛围的影响,使材料本身在历史视野上受到很大限制,打上了回忆者主观偏好的烙印。这种状况要求研究者在使用时,必须予以认真辨析,尽量剔除其中的感情因素,避免以后来的想象去臆测过去,这样才能有助于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
  笔者在研究中依据实事求是原则,对相关人物的阴暗面不隐讳遮掩,对其由客观因素所造成的局限性不求全责备,而对其历史贡献也不过分拔高,力图做到持论客观公允,展现察哈尔抗日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
  察哈尔是中华民国史上由南京国民政府管辖的一个省,今分属北京市、河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察哈尔地处抗日前线,冯玉祥1933年在此组织抗日武装,称“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同盟军开赴抗日前线与日伪军作战,收复失地,史称“察哈尔抗日”。察哈尔抗日发生的时候,中国社会各种矛盾和冲突复杂交错,其中有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有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矛盾,有国民党中央与反蒋派系的矛盾,还有冯玉祥与共产党之间的合作与矛盾。可以说,察哈尔抗日是当时中国社会政局的一个缩影。拙著以察哈尔抗日为主题,主要研究这期间冯玉祥与国民党中央、与国民党内反蒋派,以及与共产党之间的关系。由于冯玉祥自中原大战失败后一直试图崛起,察哈尔抗日的发动,可以说是他几年来寻找出路的结果,因此拙著的研究内容包括从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后,主要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直到1933年察哈尔抗日期间的历史。
  察哈尔抗日这一论题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很多,笔者主要是选取有代表性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首先阐述冯玉祥出山活动及其发动察哈尔抗日与蒋介石和国民党中央的关系,在时间上对察哈尔抗日事件的酝酿、爆发、开展以至最后失败的基本脉络进行叙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事件的整个演变过程中,始终都活跃着除冯玉祥之外的多种政治军事力量,拙著重点即是对分别属于国民党阵营和共产党阵营的其他政治军事势力和人物的活动进行专题分析,着重展示他们在察哈尔抗日这一小小的政治舞台上反蒋抗日的活动图景,探究冯玉祥与其他反蒋抗日派之间的互动关系或恩怨矛盾,努力展现一幅察哈尔抗日的立体画面。在国民党方面,包括胡汉民等西南反蒋派、宋哲元及其所率二十九军、李烈钧等在沪党国元老与察哈尔抗日的关系。在共产党方面,首先叙述苏联、共产国际与察哈尔抗日的关系。由于俄罗斯方面有关这一问题的直接档案文献迄未得到,笔者仅是利用现有资料对其进行初步探析。接着论述中国共产党与察哈尔抗日的关系,其中包括中共北方特科和中共临时中央、河北省委关于同盟军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张家口前委在同盟军中的二系列具体活动。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共同盟军工作失败的根本原因以及冯玉祥对中共的政治态度。最后就张慕陶、吉鸿昌与察哈尔抗日有关的几个问题,依据大量档案文件并比照其他史料,阐述其来龙去脉并作出历史评析。
  笔者注意到,以往在冯玉祥研究领域,大陆和台湾分别存在着溢美、扬恶的偏向。大陆史学界往往因冯玉祥晚年曾联共或亲共,对冯给予过高的评价,台湾史学界的许多著述则因冯玉祥曾经反蒋,甚至与蒋介石大动干戈,而对冯的察哈尔抗日之举,或一概斥之,或略及而过。这种偏向的产生,在意识形态上,实际是中国革命史上国共两党政治斗争影响的结果。针对这种情况,本书在研究中力避沿袭过去那些既定模式来解析历史,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事实出发形成自己的见解,对涉及这一领域的诸多历史悬案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对一些长期流行的传统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下略举几例。
  
  一、关于这期间冯玉祥与中共的再次合作以及冯玉祥对中共的政治态度问题
  
  以往认为,冯玉祥与中共再次合作,是冯玉祥民主思想升华、积极寻求进步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政策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结果。在这次合作中,冯玉祥在中共的教育和帮助下,不但毅然抗日,而且在政治思想上发生了巨大转折,他认识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