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0期

小森阳一访谈录

作者:小森阳一 黄 湘




  黄湘:昨天,小泉首相再度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再一次严重伤害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但日本国内却有一部分人认为,靖国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人对本国传统的尊重。例如,2004年10月3日,当时的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在朝日电视台的谈话节目中说:“在日本,无论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做过什么,死了之后是一样的。在中国,恶人死了以后,到那个世界去还是恶人。持有不同生死观的人应该相互理解。”还有一位日本知识分子江藤淳曾经表示说,“与死者的共生感”存在于日本文化的本源之中,要是不再想着死者的话,日本的文化就会灭亡。请问您对町村信孝、江藤淳的说法有何评论?
  小森阳一(以下简称小森):首先,靖国神社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一座承载着日本文化传统的宗教设施,而是明治维新以后出于政治目的而建立的国家神社。靖国神社最初建立于明治二年(1869年),是为了追悼为天皇而战死的军人而设立的神社,当时叫“招魂社”,随着明治天皇迁都东京,它也迁移到了现在的位置——东京九段。到了明治五年(1872年),不仅以天皇为中心的日本近代国家体制得以确立,而且在招魂社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神道设施,并于明治十二年(1879年)正式改名为“靖国神社”。也就是说,明治政府出于把那些为天皇而牺牲生命的士兵当作神来祭拜的目的,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宗教体系,这成为建立靖国神社的缘起。后来,在明治十年(1877年)发生了日本最后的内战西南战争,叛军的主将西乡隆盛原来是明治维新中拥戴天皇有功的勋臣,在内战中却成为敌人。作为背叛天皇的军人,西乡隆盛虽然身后获得平反,但他的灵位一直没有被置入靖国神社,至今也不可能被接受。
  黄湘:但其实西乡隆盛一直被很多日本人视为英雄,对吗?
  小森:是的。所以町村外相是在撒谎,他说“在日本,无论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做过什么,死了之后是一样的”,其实死者并不一样,西乡隆盛和为天皇
  小森阳一 战死的士兵就不一样。靖国神社只祭祀为天皇战死的人,其余的死者被排斥在外,这本身就是一种歧视。至于你提到的江藤淳的观点,所谓“‘与死者的共生感’存在于日本文化的本源之中”,其实正表明了他对日本人关于死者的传统信仰根本缺乏理解。关于对死者的信仰,日语中有一个词汇叫“御灵信仰”,指的是那些在现世因为权力斗争而遭受屠杀的死者的灵魂,很可能会怀着怨恨回来报复,现世之人出于恐怖,便为了消解怨恨而祭祀这些死者的灵魂。例如在平安时代,有一位大臣菅元道真在和藤原氏的战争中兵败身亡,后来,藤原氏所在的京都遭到雷击,藤原氏认为这是菅元道真的报复,于是便把菅元道真作为“天神样”加以供奉。这是一个很能说明“御灵信仰”实质的例子。
  黄湘:也就是说,日本文化中所谓的“与死者的共生感”,其实并不是发自对死者本身的关怀,而是来源于生者感受到的恐惧。
  小森:日本人祭祀的死者主要是那些在权力斗争中丧失生命的人,之所以祭祀他们,是为了消解其灵魂的怨恨。
  黄湘:今天的日本电影里还有很多有关怨灵的主题。
  小森:是啊。大江健三郎在小说里也描述过很多“御灵”,其实就是有意识地通过这种描写来批判江藤淳。
  黄湘:日本人难道就不害怕西乡隆盛的怨灵吗?
  小森:在日清战争(注:即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明治天皇便已经给西乡隆盛平反,后来日本政府又在东京的上野公园为他树立铜像,铜像下面还有许多皇室成员赞扬他的诗碑,通过这种方式消解他的怨恨,防止他的灵魂回来干扰政权。但即使有这样的哀荣,也无法将西乡隆盛的灵位置入靖国神社,这是由靖国神社的性质决定的。靖国神社并非对死者人人平等,而是充满了歧视。
  黄湘:是否可以这样说,靖国神社把生者的政治秩序延伸到了死者的世界,让死者也要服从生者的政治秩序。
  小森:是的,更准确地说是用现世的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秩序来管理死者的世界。
  黄湘:在以天皇为神的时代,这样做或许可以理解;但在日本社会早已否定了天皇具有“神格”的今天,依然用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秩序来管理死者的世界,岂不荒唐?
  小森:诚然从理论上讲很奇怪,然而,战后日本虽然建立了民主制度,却同时也保留了象征天皇制,而支撑象征天皇制的情感结构的其实就是靖国神社。1945年11月,日本宣布投降不久,当时尚未发表《人间宣言》,也就是依然号称具有神格的昭和天皇裕仁在参拜了供奉历代天皇的伊势神宫以后,继而参拜了靖国神社。正是在这次参拜中,天皇裕仁把从满洲事变(注:即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日本投降为止的十五年中战死的250万日本人一起作为“英灵”加以祭祀,其中包含了大量在非战斗场面中死去的日本人。这确实是一局用意深远的政治谋略,用另一位日本学者高桥哲哉的话说就是“情感的炼金术”,通过号称具有“神格”的天皇对靖国神社的参拜,把250万死者的遗属的悲哀转化成似乎沐浴着“神”的光辉的欣悦。可以说,正是通过把十五年战争中的死者当成人质,才换来了战后日本的象征天皇制的权威性,换来了天皇在新时代条件下的Charisma(注:神话式的超凡魅力)。
  黄湘:也就是说,靖国神社的关键问题其实不在于它供奉甲级战犯的灵位,而在于它本质上就是天皇制的一部分。
  小森:完全正确。如果只看到供奉甲级战犯的一面,就会遮蔽靖国神社更深刻、更本质的问题。
  黄湘:现在日本有一种说法,为了应对中韩等国的抗议,不妨把甲级战犯的灵位移出靖国神社。但这种说法其实只是换汤不换药,并不能真的改变靖国神社的性质,也无关乎问题的实质。
  小森:完全正确。
  黄湘:天皇裕仁是否从象征天皇制中得到了很多实际的好处?
  小森:当然!战后的东京审判之所以没有审判昭和天皇,就是因为象征天皇制得到了占领军当局的认可。由于象征天皇制的存在,战后日本形成了三角形的精神结构,三个顶点分别是天皇、战争中丧命的死者和作为死者遗属的生者。由于250万死者被天皇作为“英灵”加以参拜,使得这些遗属在战后的悲惨境况中,通过把家属想象成“神”,化悲痛为欣悦,由此支撑了战后日本的经济复兴。必须指出的是,这个三角形是由美国占领军的总司令麦克阿瑟在背后掌控的,他利用象征天皇制对日本实行有效的占领。还有一点至关重要:正是麦克阿瑟为了保护象征天皇制,使天皇裕仁免予起诉,才设计出了对“甲级战犯”的审判方式。也正因为这样,曾经一度承认自己奉天皇上谕发动战争的东条英机,才会在后来的审判中改口说由自己对发动太平洋战争负全责。事实上,所谓“甲级战犯”只是天皇制的替罪羊。这里依然存在着一个三角形的结构,三个顶点分别是美国占领军当局、甲级战犯和天皇制。美国占领军当局通过对“甲级战犯”的定罪和审判,巧妙地把天皇制作为清白的对象分离出来。当然,有的国家也是根据类似的逻辑,把“日本人民”作为清白的对象分离了出来,总之是预设了一个不需要为战争罪行负责的中间项的存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