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0期

听弗老讲那货币的故事

作者:安 佳




  我想从著名童话小说《绿野仙踪》说起。
  《绿野仙踪》描述的是小孤女多萝西厌倦了平凡单调的乡间生活,幻想到彩虹以上的地方寻找仙境,后来果真有一阵怪风把她吹到一个遥远而陌生的仙境。在仙境中,她结识了三个新伙伴——没有脑子的稻草人、没有心脏的铁皮人、没有胆量的狮子。他们结伴同行,一起战胜了种种困难险阻。1939年,好莱坞将这本小说改编成电影,就是著名的儿童音乐电影《绿野仙踪》。这部片子由童星朱蒂·迦伦(Judy Gadand)主演,片中的主题歌《跨越彩虹》获第十二届奥斯卡最佳歌曲奖。在1990年3月举行的第62届奥斯卡颁奖典上,当著名歌星黛安娜·罗丝上台演唱这首半个世纪以前的电影歌曲时,台下所有来宾,从白发苍苍的老艺术家到初出茅庐的新秀,竟同声高唱。
  这部电影至今仍然是儿童影片的经典。不过,电影容量有限。原著中还有个第20章,叫作“脆弱的瓷器之城”。瓷器的英文是china,China的首字母大写就是中国。现在来说这部电影的片名,片名是旧译,译成“绿野仙踪”不知是什么根据。因为从英文原文看,意译和直译都谈不上。电影采用的就是小说原著名:TheWizard of Oz。Oz是指land of Oz,所以书名直译应该是"Oz国的巫师”。根据考证(Rockoff,1990),《绿野仙踪》的背景极有可能是一段美国货币史。书的作者弗兰克·鲍姆(L.Frank Baum,1856-1919)因为反对美国1870年代放弃金银复本位、采取黄金单一本位制的做法而写了这本书。从1870年开始,英法德诸国都弃金银复本位而采用黄金单一本位,所以在国际市场上,白银因失去了作为国际储备的资格而价格大跌。美国为了跟上世界潮流,也于1873年宣布放弃金银复本位改用金本位。鲍姆和当时众多经济学家都认为,这是美国货币政策的一大错误,史称“1873年之罪行”(Crime of 1873,见《货币的祸害》第三章)。二十五年后,鲍姆通过童话的形式,痛斥了这二十五年间因为废止金银本位而产生的祸害。他在书中让多萝西有一双魔力强大的银鞋(隐喻银本位的重要性),让她住在绿色翡翠城(美钞就是绿的),城里还有个名叫盎司的巫师(Wizard of Oz),而Oz正是Ounce的简写,是金银的单位。在第20章,多萝西要穿过一座瓷器城,城里所有的东西都是瓷的,瓷地、瓷屋、瓷牛马、瓷猪羊等等;人当然也是瓷做的,甚至还有个瓷公主(考证说是指慈禧太后)。结果,多萝西在这座城里,踢碎了放牛奶的瓷桶,撞倒了挤牛奶的瓷女孩,弄断了牛的一条腿,女孩的手臂也撞出个小洞。就在他们离开这座城市时,又不慎弄倒了一座教堂。据说,鲍姆的意思是,中国是个银本位的国家,在欧美各国放弃银本位后,中国货币的对外购买力大贬,而多萝西和她的朋友(美国的白银政策),则给这座脆弱的瓷器城带来了惊慌和破坏,慌恐甚至使人们毁坏了教堂(社会动乱和义和团运动的前奏)。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显然比较喜欢这个故事,也看过了罗克夫发表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的论证文章(顺便说一句,论证过程及其精彩)。因为弗老在《货币的祸害》一书中,不仅提到了这个故事,还对美国白银政策对中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用弗里德曼的说法,在他几十年的货币研究生涯里,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注意到,货币制度中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变化,常常会引发出影响深远而且始料未及的后果,就像美国的白银政策会对遥远的中国产生影响一样。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常常认识不到货币体制乃至货币政策的细微变动会给社会乃至国家的命运带来影响,其中的原因是,在人们的眼中货币太过神秘。不过,如果你读了弗老在第一章“石币之岛”中讲述的故事,你可能会对货币有全新的认识。说是在太平洋加罗林群岛中有个雅浦岛,岛上不出产金属,所以岛上使用打制成圆形的石头作为交换媒介,岛民们管这种当货币使用的圆形石头叫做费(fei)。用石头作货币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比如羽毛和珠串等都一度充任过货币。这里值得说道的是岛民们用石头作交易的方式。与世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这个岛上的居民在完成一笔交易后,竟然可以不用搬走石币。最典型的例子是,有一家人的祖上曾经在另外一个盛产石头的岛上,采到了一块硕大的费(石头),在运回雅浦岛的途中,运“费”的木筏遭遇了风暴,为了救人,只好砍断了捆着费的缆绳,费也因此沉人海底。幸存者们回家后,都证明那家人得了一块质地优良的费,体积也非常巨大。从那时起,岛上所有的人都承认,石头落人海底只是一个意外的事故,事故太小,几乎不值一提。海水虽然淹没了石头,但影响不了石头的购买价值。因为,石头已经被凿制成型,很多人都看见过,所以石头虽然在海里,但就像放在家里后院一样。因此,这块费虽然躺在大洋底下一动未动,但它在岸上却媒介了几辈子的交易。更好玩的是,因为雅浦岛上没有公路,当时的殖民统治者想修一条路,但命令发下去后,岛民们因为赤脚走惯了碎珊瑚小路而懒得执行。情急之下,统治者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派出一个人,拿着一支黑笔,把每块有价值的费都画上一个黑十字,表示这块费已经被政府征收。这个办法真的很神,岛上的公路马上就修好了,而且非常齐整。然后,当局又派出几个人,擦掉了费上的黑十字,擦掉了黑十字的费又成了岛民们自己的资本,岛民和当局都很高兴。
  在这里,弗里德曼展示了他是如何通过一些表面现象来探讨货币现象的。他对这个故事感兴趣并不是出于猎奇,而是想让我们认识货币。所以,他又说了一个文明社会都司空见惯的事情来和岛民们的行为加以对比。
  这回说的是1932年,法国银行因为美国经济中的某件事情而害怕美国放弃金本位,害怕美国不再按照一盎司黄金兑换20.67美元的传统价格兑换黄金。于是,法国银行要求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把法国存在美国的美元资产,转换成黄金。法国并不想把这笔黄金装船运回法国,所以法国银行要求联邦储备银行把黄金存到法国银行的会计账簿上。于是,联邦储备银行的官员来到地下金库,将那笔黄金从一个柜子里拿了出来,又放到了这个金库的另一个柜子里,不同的是,这个柜子上有个标签,标签上表明,这个柜子里的东西是属于法国的。
  联储官员的这一行动当然会见诸财经报刊头条,内容自然是说美国的黄金储备正在减少,法国的黄金储备正在增加。市场对此的理解则是,美元走软,法郎走强。历史上,这次因为法国向美国兑换黄金而造成的所谓黄金流失,最终成了导致1933年银行业大恐慌的原因之一。
  现代人和原始岛民对财富的看法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原始岛民将开采出来并打制成形的石头视为自己的财富,宝贝似地放在自家后院墙根下;现代人将开采出来并经过冶炼的黄金视为自己的财富,又埋进精心设计的地下金库中。某一样东西为什么会成为宝贝,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每个人都相信别人会接受这个东西。你看,哪怕我们只是捏着一张纸,如果每个人都认为这张纸能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