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7期

回到传统,了解书院的功用和问题

作者:徐雁平




  书院传统的传衍及其精神
  
  书院之所以有研究的必要,一方面是因为书院这种教学机构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功不可没,有其独特的价值;另一方面是由于书院的教学方式对现今的大学教育模式有某种借鉴之用,亦即古今、中外之间可以互补。
  清代书院承宋元明书院而来,与近世教育更多关联,其现代意义尤应值得留意。学者撰文研究清代书院,多有从此意图出发者,譬如谢国桢《近代书院学校制度变迁考》一文就表明此意:“当清光绪中叶,提倡新学之际,学校尚未成立,所定学制章程,多取材于书院;而厘定章则,讲学宗旨,于今日学校犹不相远:于此可以知近代书院学校之演变,而为今日教育可以借镜者甚繁。”(《瓜蒂庵文集》,第32页)六十余年后,陈平原的两篇论文《大学之道:传统书院与二十世纪中国高等教育》(1998年)和《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以无锡国专为中心》(2000年)对书院的借鉴之用颇多阐发。在前文中,陈平原指出传统书院在二十世纪中国被压抑的理由有三方面:“第一,西学的魅力,确实无法抵抗”,“第二,在本世纪的中国教育界,讲求‘实学’,乃大势所趋”,“第三,倘就普及教育的有效性而言,西式学堂确实优于传统书院”;但传统的书院教育,也能为现代大学教育提供一些思想资源:
  从教育体制考虑:私立大学、研究院及民间学会对于中国学术思想多元化的贡献;
  从教育理念考虑:全人格教育、通识教育以及打破教育的实用主义传统;
  从教学方法考虑:强调独立思考、自学为主、注重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至于某些具体学科及研究领域——如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借鉴书院教学,
  效果十分明显,自不待言。(《北大精神及其他》,第299-300页)正是对传统书院价值的认同,一批有识之士在清代书院改办学堂之后,仍然以实际行动维持或恢复书院的一线生机。现将此种借鉴传统书院的实践,择其要者作一简要梳理;
  1.1907年秋,杨仁山就金陵“刻经处开佛学堂日祗洹精舍,冀学者兼通中西文,以为将来驰往天竺,振兴佛教之用,国文英文同志任之,佛学居士(杨仁山)自任之,就学者缁素二十余人,日有进益,未及两稔,因经费不给而止。宣统庚戌同人创立佛学研究会,推居士为会长,月开会一次,每七日讲经一次,听者多欢喜踊跃。”(《杨仁山居士事略》)
  2.1920年无锡国学专修馆创办,1927年改为无锡国学专门学院。钱仲联称无锡国专在办学方面“类似于旧时代的书院,主要讲授五经、四书、宋明理学、桐城派古文、旧体诗词,旁及《说文》《通鉴》以及先秦诸子等,”唐文治是理学家,“也重视考据学,曾从清汉学家定海黄以周学(黄曾任江阴南菁书院山长,唐文治先生办无锡国专的方法有不少即从南菁借鉴得来)。”(《钱仲联学述》,第11~12页)
  3.1921年11月蔡元培向北京大学评议会提出《北大研究所组织大纲提案》,获得通过,次年一月,研究所国学门正式成立。“研究所仿德、美两国大学之Seminar办法,为专攻一种专门知识之所”,(《公布北大(研究所简章)布告》)蔡元培之所以有此见,是有感于“近二十年来,取法欧美,建设学校;偏重分班授课、限年毕业之制。书院旧制,荡然无存”,故希望有一教学机构“合吾国书院与西洋研究所之长而活用之。”(《湖南自修大学介绍与说明》)蔡元培能有此行动和识见,与其眼光有关,抑或与其经历有关。
  4.1922年,建德周馥之子周学熙于家乡创办秋浦弘毅学舍。“宗旨以中国旧道德旧文学为根本,辅以英文、数学及新知识之切于实用者,以期养成任重致远之人才,与普通学校性质不同。凡来肄业者,须专心向学,切实用功,以服从学规为主,(略)任彭星台怡为监督,聘姚仲实永朴、陈慎登朝爵、马庆云汝騆诸宿及英算名家为主讲教授。”(《周止庵先生自叙年谱》)安徽省图书馆藏有姚永朴编《秋浦周氏弘毅学舍课艺》七卷。
  5.1925年3月,清华校务会议通过《研究院章程》,决定“延名师,招海内成学之士”,其“研究方法”九例,第一日:“本院略仿旧日书院及英国大学制度:研究之法,注重个人自修,教授专任指导,其分组不以学科,而以教授个人为主,期使学员与教授关系异常密切,而学员在此短时期中,于国学根柢及研究方法,均能确有收获。”(《研究院章程》)
  6.1928年张学良应学者建议,捐款重建沈阳萃升书院。萃升书院始建于康熙五十八年,至光绪二十七年改为校士馆,后毁于沙俄侵略军。新建萃升书院由张学良任院长,于省吾任教务长,聘请国内著名学者来书院讲学,教授经、史、文学,来学者络绎不绝。
  7.1934年冬,章太炎筹划创立章氏国学讲习会,试图“以学术振起人心”,1935年4月,章氏国学星期演讲会正式开讲,前后共举九期,主旨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又利用南京国民政府所赠万金医药费,“建筑讲堂,广设学座”,并建成宿舍、膳厅,俾“招收四方学者来苏听讲,守宿会中。”学费来自十九省,住宿者百余人。(姜义华《章炳麟评传》,第291~292页)
  8.1939年初,复性书院创办于四川乐山古刹乌龙寺,马一浮任山长,书院施教承朱熹一脉而稍加变通,旨在“养成儒家”,订学规四条:主敬为涵养之要,穷理为致知之要,[博文为立事之要]笃行为进德之要。贺昌群、熊十力等任讲席,书院在乐山维持六年。(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第288页)
  9.1950年3月,钱穆在香港九龙创立新亚书院,书院之旨趣是“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东西文化,(略)惟有人文主义的教育,可以药近来教育风气专门为谋个人职业而求智识,以及博士式、学究式的为智识之狭义的目标之流弊。”钱穆指出新亚书院不同于西方教育制度下的专科学校,“而实更近于宋明时代之书院,即私人讲授高级学术之学校。”(《新亚遗铎》,第14~15页)
  10.198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一些教师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季羡林结合古代书院的特点和中国文化书院的经验,指出书院可以成为当前教育制度的补充,可以协助解决老年教育问题,可以发挥老专家的作用,书院可以团结海内外学者,弘扬中国文化于海外等等。(《论书院》)
  11.2001年,学者蒋庆从深圳行政学院提前退休,于贵阳龙场驿王阳明悟道之处建阳明精舍,讲习儒学。2004年7月,蒋庆邀请盛洪、康晓光等以“以儒学的当代命运”为主题,会讲于阳明精舍。(朱学勤《2004:传统文化思潮起波澜》,见《南方周末》2004年12月30日第24版)
  12.2004年2月,万松浦书院于山东龙口北部海滨创办,据称该书院具备中国传统书院的所有基本元素,如独立的院产、讲学及藏书研修的功能,稳定清晰的学术品格,以学术主持人为中心的立院方式,作家张炜担任书院院长。书院与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大学、烟台大学等大学合作成立多个研究中心。
  以上书院,因其文化背景的转换,与传统书院已有较大的差别,此十余例,断

[2] [3]